分享

随笔||和和美美一家人

 冬歌文苑 2023-05-25 发布于北京

和和美美一家人

——再读蔡小平作品(四)

李品刚||海南

蔡小平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全家福。

奶奶编织木屐

《一双小木屐》,蔡小平老师记述着93岁高龄的奶奶,为自己的女儿编织木屐的感人场景,写满亲情、疼爱、暖和这些充满温馨的词汇。

那年冬天,女儿两岁多一点,蔡小平老师带她回娘家小住。女儿看到有个小女孩穿的高木屐,觉得很是新奇,便缠着也要穿这样的“高鞋子”。蔡小平老师答应她,等到逢集就去街上帮她买一双。

午休起来,蔡小平老师发现奶奶没有午睡,正在用捶打过的撕开的芦花,给她的女儿编织着高木屐。看着奶奶青筋突起的双手,摸索着编织小小的木屐,蔡小平老师的眼角热了起来,情不自禁地为奶奶揉着双肩。

看芦花在奶奶的手中飞舞,又想起自己的小时候,寒冬腊月天,冰天雪地里,和妹妹弟弟穿着奶奶编织的茅窝子或高木屐,走在上学的路上。

隔了一年的深秋,重阳节那天早上,火红的太阳冉冉上升的时候,奶奶却再也没有醒来,在悄然的睡梦中平和安详地走了。奶奶当年亲手为女儿编织的小木屐,一直被蔡小平老师珍藏着。

我想,蔡小平老师珍藏的何止是一双小木屐,珍藏的是对奶奶的深情怀念。

娘家最温馨

做女儿的,娘家是难以割舍的情,娘家是心灵的港湾。蔡小平老师的《回娘家》一文,生动记述了三代人回娘家的故事。

槐花盛开的时节,蔡小平老师回到娘家,洗手,和父母亲一起包饺子。“望着八十出头的父亲,在熟练的擀着饺皮,再看头发花白的母亲满脸的笑容,油然而生的幸福感,瞬间似一束温暖的光芒照彻着我,包围着我,让我喜不自禁,乐享其中。”

记得小时候,母亲回娘家的前一天晚上,会把他们姐弟几人叫到一起,叮嘱他们在家要听奶奶的话,尤其不能去河边玩水洗澡。回家时从不食言,会给他们带煮熟的鸡蛋,炒花生或烧饼、油条。

难忘母亲年轻时回一次娘家忍饥挨饿来回步行,得花上三天时间;而现在,自己居住的县城,离娘家也是三十公里的路,一天可以坐城乡公交车来回跑三趟,也不会觉得太累;而女儿同住一个小城,她常会在晚饭后和女婿一起开车,带着孩子回来陪陪他们,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然后再开车带孩子回到自己的小家。

蔡小平老师在文中不无感慨地写道:“说起回娘家这件事,母亲、我、女儿,三代人,都是回娘家,心情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回娘家的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娘家,生养女儿长大的地方。回娘家,是亲情的驱使,是感恩的来往。”这是我当年读完此文的留言。再次品读,我觉得蔡小平老师写作此文,不仅倾诉着暖暖的回忆,满满的深情,也是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讴歌与赞美。

《幸福的模样》一文,记述着又是一年中秋节,蔡小平老师的八十岁左右的父母,一大早从50里开外的老家乘车赶到县城过节。

蔡小平老师姐弟四人,成家立业后先后从不同的地方搬进了县城的同一个小区。周未的时候,谁有空谁就回老家看看父母,再从老家带回些父母种植的杂粮蔬菜。从一把青菜,一碗杂粮里,姐弟四家人感受着年迈的父母给予他们的绵绵无尽的爱……

母亲说:“过节就要有过节的样子,一家人围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说说笑笑,比吃啥都舒心!”因而反对去饭店吃饭。开饭时,姐弟四家轮番给父母亲敬酒,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借着酒兴,笑咪咪的父亲,又给大家讲起过去,讲他小时候读书,讲他长大后当兵,讲他从部队回来工作的经历。父亲也讲他们姐弟四人小时候的故事,有些他们依稀记得,更多的是第一次听说。父亲如数家珍的说着,母亲时不时会笑着大声补充一些细节,姐弟四家的大人孩子全都笑咪咪地听着。其乐融融的场景,让蔡小平老师突然想起一句话,所谓的幸福的模样,大抵就是如此吧!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从蔡小平老师已发表的作品中,没有读到她写父亲的独篇。或许因为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彼此接触少;或许正在谋篇布局中。仅从上面这段文字中的几个“讲他”,蔡小平老师的脑海里一定有不少关于父亲的故事。而在《那年冬天》一文中,蔡小平老师深情回忆父亲教她骑自行车的那一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听父亲说带她学骑车,她开心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父亲在后面扶着车子一步一步地教,她一招一式地学。不知在什么时候父亲已经放手,而她竟然独自骑着自行车转了好多圈……

人人都有生辰之日,人人年年过生日。蔡小平老师的《生日小记》,是深情款款的又一篇佳作。

有一年过生日那天,蔡小平老师打个电话告诉母亲,准备回家吃午饭。母亲问她想吃啥,她想到父亲常自夸煮的红豆米饭好吃,想到母亲引以为豪的红烧鱼,便告诉母亲吃这些。一到老家,父母正在厨房忙着烧菜做饭呢!

中午,蔡小平老师和丈夫一起陪父母喝上两杯,感觉幸福就围在身边。“吃着红豆饭,就着红烧鱼,偶然瞥见父亲的满头白发,母亲额头刻满的沧桑,莫名的心头一颤,泪水瞬间涌向眼眶。”

和父母告别的时候,蔡小平老师终是没能忍住,笑着问母亲,今天初几?母亲说是初六啊,腊月初六。接着大声对略有酒意的父亲说:“老头子,今天是闺女生日啊!”父亲回答说,当年他被抽在外县搞社教,过年到家才知道闺女是腊月初六生的。“父母亲对话的那一刻,泪水再一次溢满我的眼眶,原来在心里,腊月初六这个梅花盛开的日子,八十岁开外的双亲,却是一直都记得的!”是的,谁的父母不记得儿女的生日?谁的父母不把儿女时刻挂记在心头?

再次品读《生日小记》,亲切温馨的画画,让人身临其境;牵动人心的文字,催人泪水沾襟。

婆母也是娘亲

《糖饼,淡了滋味》,这是一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的好作品。蔡小平老师虽然未亮明作品中的“你”,究竟是哪一位亲人,细心的读者还是能读出她是婆婆,蔡小平老师的又一位母亲,一位相处了二十多年的娘亲。深情的怀念,感人的婆媳之情,在字字句句中温馨流淌,在件件往事中娓娓道来。
       一场秋雨一场凉,又是中秋节来临。一个淅淅沥沥秋雨的夜晚,一个梦境,让一些旧时场景,叠映着在眼前浮现。蔡小平老师以十二个层层递进的“想起”,把我们带进那个温馨的庭院。接着笔锋一转,“空置的老家旧宅庭院依然深深,细细算来,不曾吃你做的糖饼已然七年。”

雨声沥沥,思绪翻飞。蔡小平老师忆起第一次陪婆婆过中秋节,忆起第一次跟婆婆学做糖饼。擀面剂,包饼,烧火,炕饼,一道道工序,一个个细节,描述得清清楚楚,让读者如临其境。

婆婆做糖饼时,蔡小平老师要去灶洞烧火,婆婆笑着拦住了她,知道她是怀有身孕的人,怕她烧火会屈腰。见她执意要帮着做点事,就让她站在锅前帮着翻饼。

在蔡小平老师的眼里,“每次相聚,最忙最累的总是你,而你总是乐呵呵的,看看这个也欢喜,望望那个也喜欢,你眉开眼笑的忙里忙外,浑身上下似乎总有使不完的劲。”蔡小平老师发自肺腑地赞美婆婆:“感谢上苍,让我和你结缘,让我在茫茫人海里遇见你,让我分享你的疼爱。”俗话说得好:婆媳和,家庭和,家和万事兴。这样的婆媳,令人可亲可敬!

窗外的雨声渐渐变小,窗帘边透出些微的光亮。再有几天,又是中秋节了,蔡小平老师想起老宅,想起梦境,知道自己又该和面包糖饼了。如今,糖饼虽然淡了滋味,亲情却仍然浓浓。

《念想》,是蔡小平老师在母亲节之际,写给婆母的祭文。抚摸着婆母的照片,蔡小平老师想起初识婆母的那一天,婆母的形象与气质让她心生几分自卑。想起那条街,想起那条街周边的十里八庄的人,夸奖婆母的贤惠。想起后来的后来,二十多年的时光里,婆母在人前背后总是夸赞她。“你的每一次夸赞,都让我心存感激,让我在暗中自省,生怕自己做的不够好,辜负了你的厚爱。”想起病重的婆母,把她叫到床前,从左手上褪下戴了近六十年的银镯,递到她手上——“收好了,也不值钱,就是个念想。”握着带有婆母体温的沉甸甸的银镯,哽咽着的泪水默默流淌……

好一位大爱的婆母!好一位孝顺的儿媳!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李品刚,皖籍海南人,军旅二十六年,从地方计生岗位退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在多个微信文学公众号和纸媒已发表作品三十多万字,多篇作品在征文活动中获奖,多篇作品被收入全国出版发行的文集。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顾问,“冬歌文苑”名誉顾问。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