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光潜:文学创作,不能失掉“艺术上的良心”

 书巷 2023-05-25 发布于宁夏

01

不知道未来文学的发展会是个什么样子,因着对文字的一点喜爱,选择了这条路,但我走得很忐忑。

担心自己是为了写而写,况且我现在只能称得上“写字”,还远远够不上“文学”的高度。

一边向前走着,一边也停下来反思

是不是从内心发出的声音?有没有自然贴切地表达出来?有没有“自嗨”的成分?有没有自己一知半解却好为人师的表现?是否有沉浸在自己的语言习惯中,而忽视了观者的感受?

坦白来说,做别的事情,我几乎都做不好,三分钟热度。唯独对于文字,却似乎有一些偏爱。喜欢归喜欢,并不能直接与结果成正比。

文学领域博大精深,要探究这其中的奥秘一二,并且在广阔的文学天地中,寻觅一处安身立命之地,需要漫长的求索。

从前的人写文章,大多时候写给自己看,反反复复,修改好多遍,才有机会出版,被读者捧在手中翻阅;

现在写文章,大家普遍会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出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是好事,这也是时代进步赋予创作者的“支点”,而凡事也都有两面性。

一方面,在众目睽睽之下,普通写作者想脱颖而出,需要对自己有更高要求,不断去打磨自己、琢磨内容;

另一方面,互联网放大了个人价值,容易让我们对自身的写作能力,产生不够客观的衡量。

写完一篇文章,会有微小的成就感,得到认可时也很开心,但是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

曾有人问球王贝利:“您哪个球踢得最好?”

贝利笑笑说道:“下一个。”

对于写文章,也需要怀抱这样的态度,不为了写而写,专注于当前,并不止步于当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说到好,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呢?没有一个标准的范式。但为写作者,心里需要有“一座山”,不断去拔高自己。

02

最近读朱光潜先生的书《谈读书》,他述说自己学习国文的经历,让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新的启发。

先生说,“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便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

我总结了一下,这段文字当中,先生其实提到了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要素:

首先,是人性,人格的自然流露(自我完善,给予读者正确的导向);

其次,是学问与经验的积累(心中有物,精神世界的“铺垫”);

第三,需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宁静、专注、思考);

第四,具备观察与觉知能力(表现为所见、所闻、所感、所触);

第五,良好的行文与表达能力(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第六,真实,融入真情实感。

除以上基点以外,先生还提到了“两种敏感”

一种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以事物的哀乐为自己的哀乐,变事物的奥妙为自己的奥妙。同情、想象、澈悟,就源自这份对于人生百态、世间万物的敏感。

另一种,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需要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

先生特别强调了第二的重要性。

一个字,千辛万苦地被造出来,带着历史的烙印,历经漫长的年代,来到我们跟前,它不是随随便便拿来为我们所用的,每个字有它的分量,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对于文字,始终需要有一颗敬畏之心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这样的创作态度中,透露出的就是作者对于文字的敬畏、对艺术的高度追求,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智慧。

03

盲目跟风只会迷失自我,永远要以那些为正义而发声,走在光明之路上的人为指引,不断矫正自己。

想到了罗翔老师在《圆圈正义》一书中所说的话:

“我们永远没有自我想象中那么高尚。

判断行为是否属于剥削,只有利用者本人可以进行动机上的自省,他人只能从后果上进行判断。

从事文字写作要把自己看成一支铅笔。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何写作,要知道铅笔在谁的手中。

对于铅笔而言,最重要的是笔芯,我们要保守自己的心甚于保守其他一切。良心是唯一不能从众之事。写作不是为权力的垂青,不是为获得群众的掌声,而是向自己的良心负责。”

互联网放大了个人价值的同时,给了每一位普通人“闪亮登场”的机会,让每一位写作者,都有机会被看见。

当文字能够用来“变现”,变成一种功利色彩比较浓厚的东西,能否守得住本心,对众多写作者来说,都是个不小的考验。

靠作品获利原本无可指摘,写作者也是人,也需要生活。

然而,当我侥幸拥有一些喜欢自己文字的人,需要反思的是,自己能够真正为读者呈现什么

我不否认自己想靠文字创作为生的愿望,却也不愿做个徒有包装,没有内容与灵魂的“空壳子”。

04

如果说,白天离生活更近;夜晚,则是和灵魂更近的时候。

最近这段时间,我都是选择在深夜写文章,最晚的时候,会写到凌晨三点。

我不想用“熬夜”两个字来形容。“熬”,有“煎熬”的意味,很辛苦似的。可我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辛苦,而是快乐。不然,就不可能在凌晨两三点,依然精神焕发了。

不能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写出来了多么精彩的内容,就值得这样大谈特谈。只是,的确很享受与文字在一起的时光,没有外界的打扰,心也安静。

静下来,更能认清现实,看清自我。

我焦虑过数据,否认和怀疑过自我,现在却更愿意相信,在写下一些文字的时候,就相当于这片“田野”耕耘了。

农人在田里撒下一粒种子,也是一天、一天,看着它缓慢地生长起来;养个小动物,也得每日三餐耐心喂养,陪伴它逐渐长大。

写作也是一样,而且还是个越发细致的工作,需要十分用心地学习遣词造句,观察、感受生活,发自内心地热爱,以及自觉自愿地改造、完善。

这世间的事,不存在捷径,慢慢来,会比较快。

作者:素履,90后写手,善许光阴,素履以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