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生活调成了“静音”模式

 书巷 2023-05-25 发布于宁夏
1.随想
风声一阵急过一阵,紧接着,似有浮尘从纱窗飘来,我起身关窗,四下望了一眼,柳枝正在风中凌乱,想起一句“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这些天,确实不大能见到大团的柳絮了,偶尔有零星的小白“花”,轻飘飘掠过。
风止了,阳光并不很耀眼,但有光,总归要暖一些。
天,梦幻般的蓝,与一排排红瓦房相映成趣。
循着光影,捧一本书蹲在窗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这样蹲着看书了。离地面越近,越感到踏实。
喜欢有阳光的地方,也喜欢沐浴阳光,身上暖融融,心里亮堂堂。
过了十一点一刻,光影就会越过屋顶,向西北方向漂移。这时候,总需要添件衣服,再回到桌前。
总归是到了一个怕冷的年纪,连性格,也似乎变得清冷起来。
把生活调成了“静音”模式,许现阶段的自己,做回自己,慢下来、静下来,自然而然地,随心而行。
2.饭局
一次不大熟识的朋友间的饭局,饭桌上,有人大放厥词,评论着大学生和当代女孩子的种种不好,“现在的大学生,上过大学就以为自己多了不起”,“有些十几岁的女娃,穿得花枝招展,世道变了……”
男人大约四十岁出头,身体因发福而略显臃肿,手上燃一支烟,时刻准备着要说点什么。
吞云吐雾间,他继续自信满满地告诉其他人:“老家挣钱的人就那么几个,我都清楚,别的就算了,都不挣钱”。言语中,俨然默认了自己是个成功人士。
席间,一个小伙以“老板”称呼他,我才得知,原来他们之间属于雇佣关系,难怪小伙也不好说什么。
几杯酒下肚,此人说得兴起,越发言辞凿凿。周围的人随声附和,我在一旁静默着,只是喝茶,不发一语。
要是换作二十几岁,我大概要与他理论一番。如今,却一个字也不想说,没必要了。这个世界上,争论输赢、对错的事还少么。
回去的路上,从大家口中得知,就是刚才那人,算是个建筑工地的包工头,却给员工发不出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有各自的难,但又何苦虚张声势呢。在座的人都比他年龄小,但未见得就不如他。或者暂时不如他的,未必后来就不会在某方面超过他。
转念又想,这年头,读过几本书,识得几个字,也会被人瞧不起的,做人可是真不容易。
本科、硕士学历的人比比皆是,大学生倒未必真觉得自己了不起。反观我所认识的一些朋友,念书到一定程度,越发会懂得自省,大多比较谦虚,生怕才华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低调点,再低调点,低到无人问津。
然而,偏见总是无处不在。一些人评判另一些人好坏的标准就是,看你会不会挣钱,钱者为王。
也有以化妆与不化妆,去评判一个女孩子有没有钱的。素颜倒究成了一种“贫”的象征。
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干净整洁,化不化妆,有什么所谓呢。若觉得素颜更舒适、自在,又没有做伤天害理之事,就让她做自己好了。
或许被评判的人,的确不够殷实,但以这样一种直观的方式去评判人的人,内心却不见得真正“富有”。
我原本,不喜欢去一些市井气过重的地方,一是自己从来喜欢安静,二是不想注意力被过多分散。
但是现在,想法有些不同了。
市井巷弄里,或许才是人间百态。
即便不发一语,也想听听不同的声音,多走近这个世界,多了解这个它一些。
3.放下
不小心把手弄伤,眼见着血流出来,第一反应:好疼。第二反应:我执好重。
接下来,还是看着那个伤口,好像真的不疼了。
原来,放下,竟是这样简单的事,不去强化,就好了。
4.知足
起初是兴起写文,如今则成为职业的一部分。
心之所向的事,心里没底,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奔赴。
这又是另一种“我执”。所不同的是,这算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
人生不可能什么都有,也不会什么都没有。愿意争取一二,总不至于一败涂地。
但是心里又要有一杆秤,好用来忖度自己的妄念。
作家冯唐有句话:“既要,又要,还要,加在一起基本死路一条。”
这句话很真实,仔细想想,它可以说明人生的很多问题。譬如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事业与爱情的抉择,对于物质或金钱的价值观念,等等。
每一天的时间是恒定的,而生命的限度又是不确定的,人这一生,不可能把什么事情,都紧紧抓住。
享受了文字带来的精神安宁,势必有一段时间与世态人情的梳理;
想要获得更多财富的积累,就要牺牲一定程度的时间、精力,拥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
对于每个人生路口,自己做出的选择,要有承担与之对应的后果的勇气。
但是无论做什么,都需要问问内心:这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吗?
想要的东西不能太多,什么都想得到,太用力,反而容易把自己弄丢。
知不足,进取;知足,适可而止。
人生路漫漫,如果有些路太过拥挤,守着心中一片“桃园”,默默耕耘,也是好的。

素履,90后写手,善许光阴,素履以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