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个性指标分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的指标体系。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具体设定目标来设置(选定)特定的指标。其中绩效指标按照使用的财政经费,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十三大类。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具体体现在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每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一)基本(通用)指标。主要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包括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其公式如下: 其中:(1)目标效益是指项目申报时,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明确提出所要达到的效益。 (2)实际达到的效果是项目完成后实际达到的效益。当效益是可以量化的数额时,采用相应的数额;当效益不可量化时,可采用专家评议、委托中介机构问卷调查、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具体如下:评议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等,目标效益为100。当采用一种以上调查方法(Zi),其通用公式为:(二)绩效指标。绩效指标是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核心指标。按照财政支出的功能,分为九类指标,每一类指标又由若干个明细指标构成。经济建设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很多。财政经济建设支出绩效指标包括直接效益指标、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项目建成投产率、基建投资回报率、投资效益系数、配套资金到位率和其他评价指标八类。(8)就业效益指标。目前一般采用单位百万投资就业人数计算。单位百万投资就业人数=×100%(9)资源利用指标。投资项目进行社会效益评价设置的各项节约资源指标,主要包括: (10)环境影响指标。评价项目实施对环境影响的后果,以全面反映项目的社会效益与影响,促进投资建设项目对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视。主要用环境质量指数反映环境影响情况,还可按项目实际情况增加植被覆盖率、土壤改良、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效益指标。说明:工程质量的检验应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的规定,划分为各个单项工程验收。工程质量合格(优良)品率是合格(优良)单项工程占全部单项工程的比重,其评价标准参照同类工程。工程提前(延期)完成时间=工程计划完成时间-工程实际完成时间(16)实际投资回收期。是指用项目投产后所取得的年纯收益(含折旧)抵偿项目建设总投资所经历的时间,集中反映了建设项目实际综合投资效果。支农支出指标包括支持农村建设、支持和促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三类,每类又分若干指标,具体情况如下:(16)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完成植树造林后年水土流失面积-植树造林前年水土流失面积(17)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百分点)=完成植树造林后森林覆盖率-植树造林前森林覆盖率(18)木材蓄积量增加(万立方米)=完成植树造林后木材蓄积量-植树造林前木材蓄积量(19)贫困人口减少进度。反映各贫困人口地区在评价年度内减少贫困人口的进度情况。计算方法如下:首先,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计算各地区评价年度减少贫困人口比例。其次,对各地区评价年度内贫困人口减少比例按降序排列,并以每五地区为一组,对序列进行分组,同时赋予相应指标值。因灾出现返贫因素根据统计部门统计情况予以剔除。教育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教育事业费等。教育支出指标由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产出效益、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四类组成,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9)业务费、设备购置费占公用经费比例=×100%对基础教育投入总量进行评价,主要分析基础教育投入总量的规模和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了区域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基础教育投入总量占GDP比例,财政基础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基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基础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比例,生均经费增长率,生均公用经费增长率,教育人员经费占教育支出比重,公用经费占教育支出比重,创收能力,资产负债率,人文发展指数(由教育程度、健康水平和医疗水平三部分组成的一项综合性的生活质量指标)等指标。评价基础教育投入增长速度是否达到法律、政策的规定,基础教育支出的增长是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反映国家和地方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保障程度。主要包括:基础教育财政拨款增长率,财政基础教育支出增长速度,三年财政基础教育支出平均增长率,生均基础教育支出增长率,生均公用支出,人均基础教育支出,总资产增长率等指标。评价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是否合理,财政教育资源对各级各类学生分配的公平性等。主要包括:财政基础教育支出与财政基础教育基建支出的配置比例,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基建投入水平,基础教育支出中人员支出所占比例,基础教育支出中公用支出所占比例,基础教育事业的办事效率,特殊教育、中学、小学、学前教育占教育支出中的比例,中学教育支出占基础教育支出比例,民办学校占公办学校比例,各级基础教育生均教育支出等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率,升学率,统考合格率,入学率(包括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辍学率,脱育率等指标。其中:评价学校对教师、行政人员、工勤人员等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培训率,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教师职称合格率,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教师结构比例等指标。评价基础教育财力、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包括:项目实施合格率,新增教室面积,新增教学设备,新增容纳学生入学人数,固定资产增长率、生均固定资产额,教学设备利用率,教学设备完好率,固定资产收益率,事业收入增长率,学校经费自给率,学校密度,在校学生人数等指标。其中:(21)基础教育科研成果指标。主要包括:当年教师人均发表论文数,学校(教师)当年出版的教学专著等指标。(22)教学设施、设备指标。主要包括:学校建筑总面积,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实训场地建筑面积,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实验室或实训室,校外实习场所,教学用计算机,校园网络条件,数控设备,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设备配置数量等指标。(23)师资配备指标。主要包括:专业教师(含兼职教师和实习实验指导教师),高级技工和技师人数占教师人数比例等指标。(24)办学方向指标。主要包括:服务对象,人才需求,就业导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含升入高一级学校)及专业对口就业情况],合作办学情况等指标。(25)专业基本情况指标。主要包括:专业设置情况,学历教育学生数及年培训人次,师资结构与水平,各专业拥有相关专业技师(软件工程师、建筑工程师、护师)人数等指标。(26)教学基础、教学改革和管理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办学条件与教学质量(示范作用,双证书制度、就业率、职业资格鉴定、国际合作与交流),教学模式与教改成绩,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专业建设和教材建设(教材选用及开发等),教学制度改革(学习制度、学分制管理、教学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人事制度改革,实验实习管理水平,实训条件及基地管理等指标。(27)政府重视和投入情况。主要包括:合理定位,地区政策支持、保障,地区经费支持、投入保障等指标。管理机制:教学文件齐备,教学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相关专业工艺守则等规章制度健全,教学质量有效监控,实训教学安排科学、合理,中、高职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实训基地运行有专项资金保障,为企业提供的配套生产服务可满足正常实训消耗与日常运行管理费用等。共享机制:面向社会开放,实训基地共享院校数量,实训设备满足中、高职院校的实训要求等。产学结合:产学合作教育,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良性发展;打破行业界限,重视发挥行业办职业教育的优势作用;支持多种形式职业教育发展,参股、合资、合作办学等。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开展“订单”培养,学校为企业服务等。社会服务:主动面向市场,开展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类型、多层次培训,每年培训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为社会提供配套技术服务,与相关企业有稳定的联合生产订单和产品研发项目等。科技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科学事业费等。科技支出指标由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产出效益、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四类组成,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12)应用研究在国际国内的先进性:由专家评议确定。(14)其他评价指标。主要有:科技投入新增加产值,科技投入新增加销售额,科技投入新增加利税额,科技投入新增加社会就业人数,科技投入新增加出口创汇及出口贸易总额,成果转让项次等指标。文化体育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文体广播事业费等。文化体育支出指标由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产出效益、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四类组成,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10)等级运动员人数:运动员等级分为国际级运动健将、运动健将、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三级运动员、少年级运动员。该指标指经考核正式批准授予等级运动员称号的人数,主要反映运动员队伍的技术质量水平。(11)体育场数量:指有400米跑道(中心含足球场),有固定道牙,跑道6条以上,并有固定看台的室外田径场地。体育场按看台容纳观众人数分为:甲级25000人以上,乙级15000-25000人,丙级5000-15000人,丁级5000人以下。该指标主要反映大中型体育场数量水平。(12)体育馆数量:指有固定看台,可供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等项目训练比赛活动用的室内运动场地。体育馆按看台容纳观众人数分为:甲级6000人以上,乙级4000-6000人,丙级2000-4000人,丁级2000人以下。该指标主要反映大中型体育馆数量水平。(13)破全国及世界纪录次数,取得国家、亚洲及世界冠军、奥运奖牌数量。(14)艺术表演团体数量:指从事戏曲、音乐、舞蹈、杂技等专业艺术表演,有独立账户的单位,不包括半工半艺、半农半艺和民间职业剧团。该指标主要反映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发展规模水平。(15)艺术表演观众人数(人次):指售票、包场演出或民族地区免费演出的艺术表演观众人次数,不包括彩排审查和内部观摩演出的观看人次数。(16)其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文体产业增加值(亿元),文体产业年均增长率,年文体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文体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文体产业拉动GDP增长(百分点),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数量,艺术表演场数,广播电台、电视台数量,有线电视用户数,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自制与合制生产电视剧数量,全年出版报纸、各类期刊、图书数量。卫生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卫生经费等。卫生支出指标由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产出效益、财政资金利用效率和发展潜力四类组成,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6)农村卫生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完善性:由专家评定。(7)治愈率=×100%,该指标还可以根据具体病种细化。(8)社会公众满意率: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确定。(12)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指所有诊疗工作的总人次数。包括病人来院就诊的门诊、急诊人次数,出诊、下地段、赴家庭病床、到工厂、农村、工地、会议、集体活动等外出诊疗的人次数,以及外出进行的单项健康检查及健康咨询指导人次数等。(13)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数:指有正规手术单和麻醉单施行手术的住院病人总数(包括产科手术病人数)。(14)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次数:危重病人经抢救后,治愈、好转或病情稳定的人次。(15)其他评价指标。主要有:年医疗机构数,医院等级结构,年医疗机构床位数,医院主要医用设备台数,医院主要医用设备拥有率,卫生人员数,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数,卫生总费用,卫生事业费和卫生基建投资,综合医院年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综合医院年支出(包括医疗支出、药品支出和其他支出),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医院出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医院、卫生院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日,新法接生及住院分娩率,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一岁儿童计划免疫报告接种率等指标。计划生育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很多,该类支出以控制人口为主要目标,其绩效指标体系:环境保护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各类针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噪音、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多种支出,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3)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城镇生活污水中COD产生系数×城镇非农业人口数×365(4)工业废气排放量。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厂区内燃料燃烧和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排入大气的含有污染物的气体的总量,以标准状态(273K,101325Pa)计算。计算公式为:工业废气排放量=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5)生活及其他SO2排放量=生活及其他煤炭消费量×含硫量×0.8×2(7)“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利用“三废”作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价值(现行价);已经销售或准备销售的应计算产品价值,留作生产自用的不应计算产品价值。(9)城市环境噪音达标区面积。该指标指的是在城市辖区内噪音控制在国家相关标准以内的区域面积总和。(12)发生地质灾害起数。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辖区内所发生的地质灾害次数,反映当地最基本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13)森林火灾受灾面积。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辖区内所发生的森林火灾受灾面积,反映当地火灾发生情况。(15)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次数。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辖区内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数。(16)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辖区内由于环境受到污染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总额。(17)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100%(18)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额。该指标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辖区内工业污染源治理的投资总额。城市公用事业支出包括城市建设、城市供水、燃气及集中供热,城市市政设施、城市公共交通、城市绿化和园林、城市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公检法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公安机关、检察院以及法院三类。每类又包括若干指标。(3)交通事故发生数。该指标指的是一定时期内某地区辖区内所发生的交通事故数,反映了该地区交通安全情况。(4)罪犯家属对监狱的满意率。该指标综合反映了监狱的管理水平,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这一指标。社会保障支出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社会保障支出指标包括国有企业失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线、财政资金落实情况和社会稳定评估等七类指标。(12)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使用农村劳动力-聘用离退休人员-聘用港澳台及外方人员 不在岗职工 城镇私营业主 城镇个体户主 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13)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14)平均工资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职工货币工资水平变动情况的相对数。 (15)平均实际工资指数: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是指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后的职工平均工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指数是反映实际工资变动情况的相对数,表明职工实际工资水平提高或降低的程度。失业就业方面。主要有: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万人),城乡就业人员(万人),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等指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方面。主要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增加人数,参加医疗保险增加人数,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及支出额(亿元),增长率,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其中统筹基金结存,个人账户积累),参加失业保险增加人数,年末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以及比上年末增加人数,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以及比上年增加人数,年末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以及比上年末增加人数,全年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人次以及比上年增加人次,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及支出额,年末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额等指标。最低生活保障线方面。主要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其中在职人员、下岗人员、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三无”人员、其他人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数(户),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其中五保户、其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补差金额,农村定期救济人数,农村定期救济户数(其中五保户、其他),农村定期救济支出等指标。其他方面: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人数,本年累计安置义务兵、士官等总数,本年累计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人数等。政府采购支出指标涉及到大部分财政支出科目。政府采购支出指标包括政府采购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比重、政府采购覆盖面、政府采购节支率、政府采购的商品或劳务质量及其他等五个指标,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4)政府采购商品或劳务质量:由专家评定或采用问卷调查涉及对象满意程度确定。政府运转支出指标包括趋势分析指标、结构性指标和定额指标三类。每类指标又由若干个指标组成。涉及的财政支出科目包括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和其他部门事业费等。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的比例= ×100%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增长与GDP增长的比例= ×100%政府运转经费支出占同期财政支出的比重= ×100%会议、培训、招待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比重= ×100%(三)修正指标。主要是根据所处的环境、行业的特点,对环境、社会发展、长期体现的效益的影响来对评价结果作出修正。该类指标包括通货膨胀率影响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因素、长期效益影响因素等五项指标。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财政支出项目涉及政治影响、社会稳定、改革与发展、资源配置状况、服务态度和质量等非定量指标因素,是对定量指标的进一步补充。通过对定性指标各项定性因素的分析判断,对定量指标评价结果进行全面的校验、修正和完善,形成财政支出项目绩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由于定性指标无法量化的自身特点,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定性指标主要由财政支出项目预定目标规划、执行情况、项目单位公务员(在岗职工)素质、支出项目的管理水平、项目的发展创新能力与战略、服务硬环境与服务满意度、综合社会贡献等6项非定量指标构成。指财政支出项目单位申请支出项目时,对预定目标的设定、规划和执行基本情况是否合理、能否体现支出绩效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以及单位的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指财政支出项目部门和单位的公务员及在岗职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参与社会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及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指财政支出项目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在事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运用的维系单位正常运作及生存与发展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支持系统、依法行政、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及贯彻执行状况。指部门和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目标,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的结构调整和创新的能力。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发展战略方面包括科技投入、市场开拓、项目规划、资源配置、资本筹措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谋划和策略。指部门和单位办公条件和主要专用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适用性、技术水平、使用及闲置状况、更新改造情况、技术投入水平和采用环保技术措施等情况。在推动事业改革和发展中,服务的种类、速度、方便程度、服务态度和质量,以及群众接受服务的心理满足程度等。指部门和单位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主要包括对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提供就业和再就业机会、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以及信用操守情况、对财政税收的贡献和对环境的保护影响等等。对定性指标的设定,可从以下方面取得判断基础或依据:一是专家经验判断。专家凭借自己的经验,综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以往年份同类项目、单位或部门使用同类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结合一定的经验,对该项财政资金的支出绩效做出经验判断。二是问卷测试。对于一些涉及公众满意度.应达到的支出目标等指标,通过公众评判的方式建立定性标准。三是横向比较。综合比较同类财政支出绩效所达到的结果作出判断。四是“一票否决”法。通常运用在项目或单位使用的财政资金上行为违法违规时,评价采取“一票否决”法作出评判,确认该资金的使用绩效为最差。定性指标测定通常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采取模糊学的隶属因子赋予法对不同的等级赋予相应的等级参数,形成若干个从高到低有档次的评语。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依据层次分析法设定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综合指数法根据各项指标的权数进行加权汇总得出量化的评价结果。6项定性指标的权重如下: 当评价对象确定后,将从指标体系中选取基本指标、绩效指标中的一种(根据评价对象的财政支出类别确定)、修正指标和定性指标,同时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再从选定的绩效指标、修正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分别选择若干个指标或添加反映其特性的指标,构成评价对象的一套完整指标。 就整体而言,定量指标占整个指标体系的80%,定性指标(W)占20%。定量指标中的权重又可以细分为:基本指标(A)占20%,绩效指标(B)占50%,修正指标(C)占30%。每类指标总分都为100分,根据其明细指标的得分(Pi)和设定的权重(Ii)计算出得分(也可以采用平均分),再将每类指标的得分与权重的乘积加总,得出评价分数(S)。其通用公式为: S=(A×20% B×50% C×30%)×80% W×20%Ii:根据评定对象的性质,对所选指标设定相应的权重。评价结果分为优、良、中、低、差五等,根据计算结果的分值,确定评价对象最后达到的档次。具体见下图: 项目 分值 | 优 | 良 | 中 | 低 | 差 | ≥90 | (90,80] | (80,70] | (70,60] | <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