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
2023-05-25 | 阅:  转:  |  分享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7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
ES人文科学专辑(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何月华[
摘 要]  通过对西方生态哲学的反思 ,在哲理层面 ,寻找生态问题久治不愈的症结所在。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态智慧中发掘出对
现代的和后现代的生态伦理思维有所启迪、有所裨益的东西。[关键词]  生态 ;生态哲学 ;中国文化传统 ;生态智慧[中图分类号]  
B845 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3887(2004) ZJ001 - 0177 - 03生
态 ,指生态环境。《辞海》中的解释是“影响人类与 行对话。正是这个意义上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中的生态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
的总和。”生态环 智慧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决不能忽视。因此 ,我们应该对传境问题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这是人哲学 1 ,类生存
与发展过程中最原初、最基本的 ,也是永远不能逃避的问题。古往今来 ,人类一直试图正确地解答这个问题 ,所以在传统的文化精神中就蕴藏
着许多生态智慧。一、生态哲学反思生态学起源于西方 ,所以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人本主义引发的“人类中心主义”、“认识的主体意识”
以及对“独立的自我意识”的强调 ,使西方传统的生态哲学把人类的价值凌驾于自然的价值之上。“人类中心主义”在客观上鼓励了人们去“征服
自然”,而忽视了自然固有的规律和生态价值。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人类不断征服自然 ,又不断破坏自然。伴随西方现代性产生的知识理性又衍
生出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就表现出这样的形态 :企图操纵、控制一切 , 把人当物看 ,为了目的可以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牺牲一切 ,
追求个性、理性和财富等。因此 ,尽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 ,但仍然未能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灵丹妙药。对于生态问题 ,西方流
行着两种观点。一种是持乐观主义态度的“技术决定论”,很显然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它认为人类科技的发展足以解决一切问题 ,然而事与愿违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的横行 ,已经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生态灾难 ,人们仍迷恋于“技术中毒带”中而不觉悟。另一种是生态悲
观主义 ,它显然受生态决定论影响 ,认为人类无力挽回生态危机 ,只能等待生态毁灭的宣判。可以看出 , 在人们承受自然惩罚的恐慌与痛
苦时 ,许多自诩的自然“征服者”滑向了事情的另一个极端———自然的“奴仆”。综上所述 ,生态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所能解决的问
题 ,还必须进行人们的行为模式、社会机制以及文化价值观的调适。生态人类学是在理性和科学的孕育下诞生的 ,理性的思辨和科学的考量成为
其精神内核 ,它关注人、自然和文化的关系 ,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个向度研究生态问题 ,无不显示出人类对其整体自我反思的意向。其中
反思的一个重要议题 ,就是调动人类的一切文化资源 ,进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 ,不仅要有本土文化认同 ,而且要积极贡献于
人类社会 ,这也是中国学者对生态人类学做出的贡献。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文化三大传统的
儒家、道家、佛家三种思想包含着许多符合现代生态伦理思维的思想元素 ,对其进一步挖掘并加以创造性的现代转化有着重大意义。11“天人合
一”思想与“生态整体主[1]义”“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基本哲学命题 ,但这种精神并非儒家所独有 ,作为古代中国人一种悠远
的生活智慧以及对宇宙和自身认识的凝结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天人合一”体现为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 ,同时又是一种普遍的思维
方式 ,而且代表一种人生值得追求的境界。儒家的“天”蕴含着三层意义“: 一是‘自然之天’,二是带有宗教色彩的神灵之天 ,三是道德化
的伦理之天 ,如‘天道’‘、天理’‘、天命’、‘天神’等。”这个命题虽然指出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神道以及人类与天道之间多重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还是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类“合为一体”。首先 ,它承认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达到一种共生状态
;其次 ,它承认人类社会是整个自然这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这就强调了生态是一个整体 ,而并非西方所流行的人与自然的“二元
对立”。再者 ,它强调“合一”,显然意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差异 ,相依相存 ,合而不同 ,也就指出了人类与自然的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所以孟子认识到了“人禽之辨”只在“几希”,张载说“: 乾坤父母 ,民胞物与”。儒家以自己的方式回答了 “终极性”问题 :只有宇宙
自然界才是最高存在 ,它是无限的、永恒的“, 与天地合德”才是人的终极关怀。从这种关怀出发 ,儒家要求人们善待自然、顺应自然。“不
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夸池 ,鱼鳖不可胜食 ;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 。 何月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177  GXMYXB   哲学 何月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178 孟子指出了人类只有遵守自然规律才
能更好地利用自然。 “钓而不网 ,弋不射宿”(孔子《论语·述而》) 。孔子让人们钓鱼 ,但不能用网一网打尽 ,射猎飞禽 ,但不能射
杀林间栖息、繁衍后代的鸟。合理利用资源 ,并与自然万物相辅相生 ,和谐共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天人合一”的理念有着许多与“生态
整体主义”思维相一致的成分。它和作为“生态整体主义”发端的“万物是一”、“和谐、稳定和美丽”三原则以及罗尔斯顿的“完整”“、动态平
衡”理论有着殊途同归的意义表达。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思想“: 把生态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 ,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
和谐、稳定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 ,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2“] 天”是
大于“人”的 ,这就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颠覆了长期以来追求个体价值的观念 ,强调生态整体的价值高于人类这一单一物种的价值。这并
非超越人类或反人类 ,因为生态整体的价值与人类长远的价值具有一致性。中国当代哲学家张岱年这样评论宋明理学的“天人合一”观“: 西方
有一种流行的见解 ,以为把人和自然界分开 , 肯定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人的自觉。而宋明理学则不然 , 以为承认天人的合一才是人的自觉
。应该承认 ,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说 ,原始的物我不分 ,没有把自己与外在世界区别开来 ,这是原始的朦胧意识。其次
区别了主体与客体 ,把人与自然界分开 ,这是原始朦胧意识的否定。再进一步 ,又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肯定天人的统一 ,这可以说是
否定之否定 ,这是更高一级的认识。”[3]21 [消4] 费主义与道家思想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 ,是商品流通的四个环节 ,任何一
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再生产。近年来 , 消费主义风生水起 ,人类大肆消耗着自然资源 ,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据世界观察
研究所编写的《2004 年世界状况》报告提供的数字“: 1960 年至 2000 年 ,人们用于购买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增长了 3 倍
,达到了 20 亿美元 ;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是一个尼日利亚人的 150 倍 ;西方在宠物食品上的费用是 170 亿美元 ,而全
世界用于消除饥饿斗争的开支只有 190 亿美元。”报告还称 ,这种空前的消费胃口在本世纪将会破坏大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会
使穷人难以满足基本需求。消费主义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是受生物因素的驱动 ,也不纯然由经济决定的 ,而是更带有社会、象征和心理意味
,并且自身成为一种地位和身份的建构手段。”可以看出消费主义是非理性的 ,任由欲望和利益的驱使的一种“穷奢极欲”式的消费态度 ,当人
类在无限的扩大生产、尽情消费并醉心于工业化所带来的感官享受时 , 地球已不堪重负。道家主张“知足”、“知止”的开发自然、利用自然。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长足矣”《( 老子》四十六章)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 ,知止不
殆 ,可以长久”《( 老子》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就是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 ,认清事物自身所固有的限度 , 控制无限
膨胀的人欲 ,适可而止 ,自我满足 ,不涸泽而渔 ,不杀鸡取卵 ,这样才能维系生态与人“和谐”的长久 ;如果穷奢极欲 ,贪得无厌
,最终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而自取其“辱”。顺其自然 ,适可而止 ,知足常乐 ,是老庄思想的重要命题 ,以 “知足”“、能忍”、“顺
乎自然”的人生态度 ,在“升腾与坠落之间”调节日益膨胀的人欲 ,这是道家哲学认定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态度 ,也是其获取“相对幸福”的方
法。所以中国人承袭其“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 ,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不甚强烈 , 甚至以之为耻 ,而是挚诚地迷恋于心灵世界的充实。因此
, 中国人具有勤俭持家、艰苦朴素 ,积蓄财产的传统 ,中国人有钱不花 ,储蓄率居高不下 ,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受中
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 ,储蓄率也达到了 40 %~50 % ,是法国等西方国家储蓄率的好几倍。时下 ,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也
许不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但对于挽救西方发达社会风行的“消费主义”带来的生态危机大有裨益。人类的经济可以无限的增长下去吗 ? 我们的
生态系统在承受人类的“发展”上到底有多大的弹性限度 ,底限是多少 ?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多少带有悲观意味 ,可见自然规律制约下的人类
还没有把未来的命运完全把握在自己手里 , 只能交给时间去作答。在这种思维角度上 ,老子所向往的 “小国寡民”,庄子所追求的“至德之
世”,蕴涵着超前智慧和现代意义。老子把“小国寡民”作为自己的现世追求 ,被许多人批评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放弃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的勇气 ,而宁愿回到蒙昧的原始生存状态。然而 ,生态人类学已经证明 ,当人类可利用的资源一定时 ,人类群体的生活水平与人口数量大体
成反比关系。要保持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生活水平 ,必须对人口数量进行合理控制。可见 ,在生产力不能大幅度发展情况下“, 小国寡民”是
实现“道法自然”和“天和人不相胜”的有效方法。当中国人伴随着由人口膨胀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阵阵痛楚 ,从“人多力量大”、“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迷梦中觉醒的时候 ,却没想到古代的先贤们在几千年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GXMYXB同理 ,如果这个世界向人类所能
提供的生态资源接近其所能承受的“底限”,人类只能调节其需求的限度去适应 , 因此老庄所提倡的“少思寡欲”和“去奢去泰”的有限欲求
, 才是进入“至德之世”的先决条件。所以消费主义是反生态规律而行的 ,生态系统在总量上已经为人类提供了相当充足的生存资源 ,是无止
境的贪欲和对奢侈的生活方式的一味追求 ,促使人类过量的开发 ,过度的消费 ,不仅打破了生态平衡 ,而且还剥夺了其他许多人的基本生存
权利和生存资料。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按照当下美国人平均的消费标准 ,人类需要 4 个地球 ;如果世界各国都按照美国的排放量向大气排放
污染物 ,我们还需要 9 个地球才能安全吸收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当许多心怀叵测者仍然以世界大量存在贫穷、饥饿人口为借口 ,大肆开发
、破坏生态资源时 ,人们应该擦亮眼睛认识到贫困的根源“, 不患寡 ,而患不均”。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大肆“喝酒吃肉”者
不应该“分一杯羹”给濒临“冻死”之人么 ? 不应为他们对生态的破坏“埋单”么 ?31佛教思想与生态保护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约在
公元 1 世纪 ,诞生于南亚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 ,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融合 ,形成了与儒家“人本主义”、道家“自然主义”并立
的“解脱主义”传统。佛家主张天地同根 ,万物一体 ,认识到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还提出“佛性” 是万物之本原
,宇宙万物的千差万别 ,都是“佛性”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本质乃是“佛性”的统一。佛性的统一 ,也就意味着众生平等 ,万物皆有生存权
利。出于众生平等 ,尊重生命的意识 ,佛家的教义的道德准则是“博爱与怜悯”,因此佛家崇尚“素食”“, 十戒”中有“不杀生”的戒条。
“扫地怕伤蝼蚁命 ,爱惜飞蛾杀照灯”,可以说是佛家生命观的真实写照。佛家在生态保护上并非是消极的、被动的。佛家的“慈悲为怀”“、泽
被草木”“、普度众生”的道德追求 ,使得人在维护万物生存权利和平等权利方面 ,有一种上天赋予的责任 , 而主动去实施 ,进而上升为
一种自觉。佛家笃信“因果报应”,认为“前世的因”导致“后世的果”。例如 ,佛家把“放生”方式看作一种积德的善行 ,认为人可以通过反
复的实施 ,为现世和来生积功德 ,成为人在未来享福所依托的“资本”。这不仅在主观上得到了心理慰藉 ,身心得到了修养 , 而且在客观
上起到了保护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佛家蕴藏着深刻的生态关怀 ,而且在“宣传、启迪、实行、激励、自发实行”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了一套
相当完美的“自为”生态保护的机制。这种机制具有应用范围广、效应的时效性长、产生的副作用小、良性循环、运转成本低等优良特点。当生态问
题不能仅依靠技术的力量和单纯依靠外力推动和行为干预来解决时 ,建立起在行为主体主观努力的基础之上 ,能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自我调适的内
部机制 , 并依靠多方面的力量 ,形成内外结合全社会参与的调适机制 ,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最佳策略。四、结语无疑 ,宗教是现实的投影
,也是一种社会规范模式。规范一个社会 ,除了法律手段 ,宗教是不是另一种安全而理想的补充方案呢 ? 对于“现代化”,我们往往只接受
物质的一面 ,而将“神圣化”视为与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东西 ,但是西方文明不正是滥觞于基督文化吗 ? 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是古典的、前现
代的 ,带有原始思维的特点 ,但是其中仍然包含着许多生态智慧 ,是否对全球化背景中的现代和信息时代的后现代的生态伦理思维有所启迪和
裨益呢 ? 当然 ,答案是肯定的。■[参 考 文 献][1]李鸿 ,金涛. 从“天人合一”看 ,儒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J ]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0 ,(3)[2]王诺. 欧美生态文学[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3]张岱年. 张岱年文集[C]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5 ,(6) .[4]成伯清. 现代西方社会学有关消费的理论[J ]. 国外社会科学 ,1998 ,(3)[ 叶舒宪从生态人类学看老庄的社会理想 海南大学学报5] (哲) ,119. 94 ,(3)1 1 [J ]1收稿日期 2004 - 04 - 27[责任编辑 陈 莹] [责任校对 黎洁华][作者简介]  何月华(1979~) ,男 ,河北沧州人 ,广西民族学院民社院 2003 级民族学研究生。广西南宁 ,邮编 :530006。 哲学 何月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179   GXMYXB 
献花(0)
+1
(本文系汀澜书院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