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宇平:读史有感

 开心明智 2023-05-26 发布于湖南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读史有感

封宇平

做为七零后,我们最早读的历史读物是《上下五千年》,先从简单的故事讲述中初略构建我们的历史观。后来,1996年靠写故事,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获奖一部十多册的《话说中国》历史故事集,两晋南北朝的标题就是历史上的大融合。广播里的评书,父辈乘凉烤火时偶尔讲点古代的故事,似乎也是碎片化积累的。
很多历史故事是慢慢读到,慢慢读懂的,比如说早期的历史连环画,以少胜多的战争故事里,就画了《淝水之战》。就是三国的历史,也是从连环画开始阅读的。当时能理解的历史就是一幅幅的线描图画,男孩子都模仿过骑马打战的画作,画冷兵器时代的拼杀,直到有电视连续剧来呈现,或是有表演环节的纪录片。
感觉历史上是种族生存竞争的斗争史,中华民族在各族征战和交融里壮大,比如鲜卑,契丹因为同化,改姓,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似乎也因此扩展了版图,延伸了边疆。勒石燕然曾是无数英雄的边关征战立功梦,不叫胡马度阴山算是豪迈还是痛苦的呼喊?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的冲突,持续到满清,民国。今天的疆域是那些历史的遗产,我们能读的历史是祖先牺牲、征战、流传至今的血书。
现在有条件读到《史记》、《资治通鉴》或是吕思勉的几部名著,才发现专业的历史研究,考古发现,甚至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必须结合起来,构建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去试图复活历史人物,重演部分历史场景,模拟视觉和心灵的冲击。
做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断代史的宏观叙事和微观解读,都要辩证地看,做为历史文本的读者,需要有博大的胸襟,分辨不了历史材料的真伪,只能汲取一些智慧和哲理,避免狭隘的见解和误读。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实际上每个年代都不忍细读,看悲剧不过是多准备纸巾,看历史则必须有心理准备,心肠似乎必须硬一点,千万不要有代入感,否则会绝望和悲哀,穿越没有任何的浪漫和奇遇,一幕幕悲剧连番上演,令人窒息。那些报应和轮回,似乎没有人真正吸取了历史教训,很难避免历史的重演。
被书写留下的文字或名字,或比没有写下的要幸运。以前看日本历史作家井上靖写的《敦煌》,当做是西域的信史,李元昊藐视反抗的百夫长,说了一句:你和我,谁才会被写进历史(只有我,才会被写进历史)。历史不及写的无数小人物,牺牲品,成为一些企图被历史书写的人的工具。敦煌的主官,为不让西夏夺取藏书,居然举火焚烧藏书库,无异于一场文化的浩劫。我想,那些焚烧掉的和侥幸流传的,没有可比性。
吕思勉用冷峻的笔,写战争,写权谋,写颠覆,写崛起,似乎从来没有自己的情绪和批判。或许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到历史的残酷,政治斗争的无情,颇生幸存者的庆幸。都说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的亲历者,书写者,阅读者又各有命运的轨迹。历史演进犹如洪水,分分钟泥沙倶下,大浪淘沙,连感慨都不给你多点时间。所揭示的历史伤疤,读来都觉得有点心痛。
以前对两晋感兴趣,是被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吸引,觉得魏晋风度很有风骨,颇有文采。细读进去,却是血泪斑斑,血雨腥风。很多氏族是被满门抄斩,多少年的经营,才三国归晋,在当时的疆域,实现了所谓的统一。家国天下,所有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无处可逃。
鼎盛的局面下,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归附,实际上也埋下了严重的隐患,为防止三国时的军阀割据,导致地方没有常设军队,分封的王却有自己的军队,宫廷内的政治斗争演变成武装内战,王孙贵族也名如草介,朝不保夕,百姓过不了安稳的日子。司马灭曹,又被新的政权消灭,朝代更迭,目不暇接。
后来读南北朝,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从纷乱中看到一点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融,比如说佛教的传播,从西域到中原,鸠摩罗什组织的佛经的翻译,石头雕塑的佛教文化,留下历史的印痕。佛教兴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连洛阳的龙门石窟,至今尚存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实际上是这些佛经和造像穿越了时空,让我们可以凝视。
两晋南北朝值得一提的是形成一部律法,被后世沿用,法治天下应该是乱世人民安身立命的期望,是非曲直,对簿公堂,中华民族的司法实践可见一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让先人的思想不死。
从历史史籍的阅读去接受滋养,平凡的时代,弱化了个人的战斗力,爆发力,当现实无法满足想象力的时候,历史空间和无限的可解释,无疑打开深度探索的大门。从思想探索,到实践探索,到积累一点理论成果,我们可以赋予人生以一定的意义,不至于浑浑噩噩,匆匆忙忙,就这么忽然虚度了一生。
我们读历史,也是为了理解当下发生的事件,琢磨出一点感悟和生存的意义。读书会的活动,装点了平凡的日子,书友们后来还在酒厂的景区拍照,留下时光美好的瞬间。古琴拉开历史讲述的序幕,容易引发幽古之思,享受这样的时刻,是幸运且幸福的事。或许人到中年,是需要读一点历史的,以使自己感到还有生命的活力,还有当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和历史的人物比,更要珍惜和平的岁月,更要努力奋斗!
老老实实读几本史书,历史的厚重可以增加脚步的分量,可以让眼睛的光更深邃,如同航船的压舱石,搏击现实的风浪时,容易发现远方的彼岸,也更能承受时代思潮的冲击,坚持独立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