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藏楼诗笺注》0015

 毕天增 2023-05-27 发布于黑龙江

0015-1

枕上

闲身急景暗中过,枕上方惊去日多1)。月影渐寒秋浩洞,柝声弥厉夜嵯峨2)。养生候密须逢子,学道心繁总3)。是事故应思熟烂,不将美睡换奔波4)

【笺注】

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初十日(9月23日),郑孝胥在京连访数友人,回来后,在日记中记云:“夜醒,枕上见月,作诗未就。”日记:始足成之”当是此诗。

此诗感慨人伏枕上才感到岁月匆匆,并表达了夜间正是养生、熟思的好时机。

    1)“闲身”二句:疾驰的时光在闲散的身边暗中就过去了,晚间的枕上,才觉得过去的日子那么多!

急景,急驰的时光。唐曹邺《金井怨》诗:“西风吹急景,美人照金井。”

首联描写枕上才有时光匆匆之感。

(2)“月影”二句:一轮月影,显得渐渐寒冷,秋意弥漫,打更声愈加凄厉,夜气聚集,如山嵯峨。

浩洞,疑为“澒洞”之误,绵延、弥漫。明李东阳《徐用和侍御所藏云山图歌》:“何人醉写云山图,浮云澒洞山模糊。”

柝声”,敲梆报时的声音。宋司马光《送苏屯田知单州》:“佳郡望都城,相闻击柝声。”

嵯峨”,形容山势高峻,此指夜气凝重而言。

颔联描写秋夜凄寒风光。

(3)“养生”二句:养生悟道,必须在夜半子时,学道时心有百念,总会招来心魔。

候密”,等待领悟到隐秘。密,隐秘,密法。道教的修炼方法。参见下“逢子”注。

逢子”,在子时(半夜零时)修炼养生。郑孝胥诗末自注:“学道之士,必以子时修炼。”此是道家修身之法。道教经典《性命圭旨·利集》解释云:“必用半夜子阳初动之时者何也?其时太阳正在北方,而人身气倒尾闾关,盖与天地相应,乃可以盗天地之机,夺阴阳之妙,炼魂魄为一,会性命而双修。惟此时乃坤复之间,天地开辟于此时,日月合璧于此时,草木萌蘖于此时,人身之阴阳交会于此时。”

心繁”,内心思绪繁多,不静。清玄烨《入陕西境》:“从来秦陇地,莫使竞心繁。”

著魔”,即“着魔”,比喻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他已经着了魔了,待我且耍他一耍。”

颈联表达自己子时夜起养生的习惯。

4)“是事”二句:什么事情,都应该要思考得烂熟于心,才能不把枕上美睡,换来世事的奔波。

思烂熟,思考得非常成熟。宋李流谦《偶成》:“百年直好平章看,万事仍须烂熟思。”

尾联描写人遇事熟思,才能免去了无益的奔波,换来枕上美睡的可贵。这里的“思熟烂”,当指其辞官学教职,非一时冲动,所以才能枕上“美睡”。

【附记】

一、此诗第五句,第一次写到了郑孝胥“夜起”养生的习惯。郑孝胥晚年亦号“夜起庵主”,在他的《日记》中常常有“中夜披衣起”的记载。他为什么总是在夜半起身?起身后又去做什么事情?其同乡近代著名诗人陈石遗在认为:“苏堪堂堂一表,而其妻乃淮军将领之女,秃发跛足,侏身麻面,性又悍妒无匹。苏堪纳妾,余求一见,其妻自屏风后大吼曰:'我家无此混帐东西!”’苏堪亦殊有杖落地而心茫然之意。清季国事日非,苏戡中宵即起,托词锻炼筋骨,备万一起用上阵,实就其妾宿也。为妻所破,诟谇之声,闻于户外。”(钱钟书《石语》)石遗老人所提到的郑孝胥所纳的妾是指上世纪初名满申城的金月梅。这位姿色“妖冶绝伦”的梨园花旦在郑孝胥穷追不舍下,于1902年11月嫁进郑府。但查看《郑孝胥日记》,两人在上海从相识、同居直至分手,前后不过年时光,期间郑氏还出任广西边防督办,因而两人交往大约只有两年左右,同居不过半年,而郑氏“中宵夜起”达数十年,且为时更早,其日记中于1882年二十三岁时,即记其夜起习惯。所以陈石遗“避妻就妾”的说法似应是一种戏说而已。陈郑晚年交恶,可能的原因是陈衍七十岁生日时郑孝胥的贺诗,诗中有“天增岁月人增寿,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句子,讥刺陈临老入花丛,比较刻薄,致使陈衍借夜起相讥。

二、张荣明《“鹤知夜半”:郑孝胥的隐秘情结》认为郑孝胥夜起,以为其“刻意迎合乃至附会转世'白鹤’的种种特性(《郑孝胥年谱》:“先生生时,太夫人梦见白鹤翩临,说者谓先生为鹤之转世。盖先生行止咸具鹤形且毕生不啖禽鸟之肉也。”),应乎天而顺乎鹤,奉天承运,干一场大事,做一回'鹤相’也。”(《万象》卷三第八期)

三、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也有关于郑孝胥“夜起“的记载,且录了一首《示石遗》的诗:“寐叟深言夜坐非,石遗却道宵行奇。海藏夜夜楼头坐,恰是晨钟欲动时。”大约陈衍早就有郑孝胥夜起就妾的戏言,故王有此诗也。

四、庞石帚云:“奇横。”(《养晴室遗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