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卦爻辞的起源

 隐遁B 2023-05-28 发布于广东
开开生命的玩笑
《易经》卦、爻辞的起源是易学史上争论已久的问题了。
对此,历代学者都做了许多探讨,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1.
《易传》大体上将卦、爻辞的时代确定为殷周时期,特意强调作《易经》的人有「忧患意识」。至于谁演六十四卦?《易传》不是很肯定。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是文王被囚禁于羑里的时候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显然,这实际上已经在肯定文王作卦、爻辞。
汉代的学者大都沿袭了司马迁的观点,比如扬雄、王充。当然,也有持反对意见的,比如《淮南子》中就主张伏羲作六十四卦及卦、爻辞。
从西汉到宋、明,就传统的观点来说,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郑玄等人,依据古籍的记载,认为文王作卦、爻辞;
二是朱熹等人,认为卦辞为文王所作、爻辞为周公所作。
那么,《易经》中的卦、爻辞究竟是何时、何人所作呢?
在我看来,并非如司马迁所说的文王演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辞反映商、周的社会面貌,由当时的史官采辑、增补、编纂而成。
也就是说,《易经》卦、爻辞绝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
 2.
商周之际,农林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
农林业上,许多农作物已经被筛选出来并且大面积种植,比如甲骨文中记载的有黍、稷、菽、麦、稻。不必说,没有相当的智慧做不到的。
另外,那时已经掌握了施肥和灌溉技术,耕作水平可观。
畜牧业上,人们已经学会饲养猪、羊、牛、马、鸡、犬。
更了不起的是,资料显示商代的蚕桑业也有较大的成就。
手工业上,考古发现,商代青釉器经过高温焙烧,表面施釉,吸水性低,质地坚硬;商代青铜器制作精、体形大,后母戊鼎是其杰出代表。
除了制陶、青铜冶铸,其他如纺织、建筑工程可圈可点。
随着生产的发展,当时的科学技术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尤其是在天文方面。比如,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月食的记载。
同时,算术方面,已采用十进制来记数,最大数为三万。
显然,这些为《易经》卦、爻辞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3.
《易经》卦、爻辞本身所记载的历史故事是有力的证据。
比如,卦、爻辞中提到「丧羊于易」(王国维和顾颉刚考证说这事发生在殷先王亥身上)、「高宗伐鬼方」(高宗,殷王武丁,帝小乙之子,盘庚之侄)、「帝乙归妹」(帝乙,文丁之子,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箕子之明夷」(箕子,文丁之子,帝辛之叔父)、「王用享于岐山」(王,即周文王,多半是刚刚被释返乡)、「康侯用锡马蕃庶」(康侯,即康叔封,武王之弟)等故事。
从时间上看,这些记录的都是自商朝到周初的历史事件。
据此,我们大体可以断定,卦、爻辞初步成于西周前期。
另外,既然卦、爻辞中记录了文王囚羑里及被释后享祭于岐山、感恩于神灵的历史事实,由此可推知——文王囚羑里作卦、爻辞很不确切。
特别是卦、爻辞中还记载了一些文王乃至武王死后的事。
由此,也就可以认定,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说是靠不住的!
 4.
语言是时代的化石。不同时代,语言风格差异非常明显。
读一读卦、爻辞吧,不难发现当中有一些似诗歌的句式。
比如,「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易经·明夷·初九》)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邶风·燕燕》),无论语言结构还是表现手法都很相似,完全可视为同类型的诗歌。
不过,我们要看到,二者之间也有不同:《易经》卦、爻辞内容简单而语言简古质朴些;相反,《诗经》语句内容丰富而语言流畅圆润些。
为什么有此差别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时代的不同!
从《易经》卦爻到《诗经》民谣反映了诗歌的发展过程。就此而言,《易经》卦爻是《诗经》民谣的前身。由此推知,《易经》时代更早。
另外,从卦、爻辞文体不统一可推测非一时、一人之作。
 5.
最后,我们不妨花一点时间来聊聊卦、爻辞的素材来源。
《周礼》讲,古代的筮者,在每次卜筮完事之后,都会把所得的资费、兆象和筮辞详细地记录下来(「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等到年终的时候进行统计,看一看应验的情况(「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
据此,有人推测,卦、爻辞就是从这些筮辞中整理出的
从心所欲地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