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七点,不见不散
大一的我们,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 课堂上积极发言,跟老师争辩,和同学交头接耳。下课后,追着老师问问题,说不清是真的不懂,还是想从老师那多取取经。开完院系的会议,马不停蹄地去食堂捡漏,吃两口饭,回宿舍休息,留五分钟的时间冲向教室。 晚上的操场,像极了江滩。 在图书馆充实了一天的男生女生,邀上三两好友,散步聊天,乐不可支,说上几个小时也不嫌累;打羽毛球的队伍,上前怯懦地问一句“可以加入吗?”;明德阁前的篮球场弥漫着青春的气息,欢呼声,鼓掌声,似乎都是诉说着青春万岁。 这是我一直以来喜欢的校园。 🪶 十里长廊里谈恋爱的少男少女,女生翻看着一本小说,男生打游戏,两人互不相扰。这样一个简单的镜头,在我的脑海中停留了好久。 蒲公英飞舞的草坪,拍照的外国留学生,弹吉他的文艺男孩,写生的女孩,遛狗的陌生人。 那个时候,校园没有门,更没有门禁。 是我们的校园,也是所有人的校园。 靠近后门的食堂,是很多工人的饱腹之地。我常常走很远很远去这个食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家的温度。 阿姨会和我唠嗑,会给我打分量很多的菜和饭,会开玩笑地给我介绍对象。起初,我以为她们的善意只对学生开放。渐渐地,我发现,她们一视同仁。 工人们穿着沾满水泥点的工服来到食堂,有些学生看到了避而远之,也有学生抱怨学校为什么要对外人开放。 每当阿姨给这些工人打饭的时候,我注意到她会加很多米饭,对没有打荤菜的工人,多加几勺肉汤或者鱼汤。 在异乡,遇到一点点暖,就会很暖。 我看过一个故事,暴雨中,主人公的伞不由自主地偏向了身边的人,一直到车站。对方不停道谢,主人公说:希望我的家人在外地也会遇到给他撑伞的人。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温暖的人。 这四年,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品行兼优;我遇到了一段很难忘的感情,学会了爱与被爱;遇到了无条件站在我身后的好朋友们,她们优秀,闪着光,在我想要停滞不前的时候,她们会拉我一把。 我把四年的生活写成了一本小说,在自己的小说里做主角的感觉真好。 🪶 大三结束的暑假,我去了一个乡村支教。 十天的生活,是一段想起来嘴角上扬的时光。 每天起早床上课很累,午睡起来,比学生还疲惫,当铃声一响,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清澈的明眸,倦怠一扫而空,内心萌生了当老师的愿景。 三个年级17个孩子,我和同伴想方设法地让课堂更加活跃。用手工唤醒孩子们的艺术细胞,用辩论赛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用诗词歌赋填充他们的精神世界,用交换阅读留下他们此时此刻的想法…… 十天的旅途结束,我们坐上了返城的大巴。 看着窗外飞速而过的山川河流,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这些天的朝朝暮暮。 晨起炊烟,浓雾飘渺,鸡鸣鸟叫,我们在清润的早晨起来,爬上屋顶,伸懒腰,俯瞰整个村庄。 赶集的农人,带着小孩的妈妈,门口的小狗,一切都生动如栩。 炎热的夏季,孩子们带来自家种的西瓜、香瓜,忘记了味道,或许这是他们家最好的东西。 在短暂的相处中,他们却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给你。 孩子们的童音回荡在耳旁: ”老师,你是西藏的吗?“ ”老师,你好漂亮。“ “程老师,我给你带吃的了。” “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 “老师,我喜欢你们,你们明年还来,好不好?” …… 支教之前,我把自己放在一个居高点,我觉得自己是去拯救这些孩子的,给他们播撒希望的光芒,开阔他们的世界。 支教后,我改变了这个想法,是互相救赎的一段陪伴。这段与外界联系隔绝的时间里,我过得很快乐,很充实,睡得很踏实。 我看着他们的痛苦,艰难,挣扎,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想说,长大就好了,长大了什么都有。 最终,我咽下了这句话。 “现在的你们就是最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