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开启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进程。它的缔造者秦始皇因为这些功绩被称为“千古一帝”。可秦王朝的建立,除了因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以外,也离不开秦朝经天纬地的文臣的辅助。 秦朝的宰相李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为大秦帝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文官之首,却被胡亥下令腰斩。位极人臣的李斯就算难逃一死,也应当会有些大臣为他求情。 然而上到秦二世胡亥的近侍,下到朝廷和地方的官吏,对于李斯的死都选择了不发一言。李斯究竟为何“混”到了这个地步? 帝国元勋,身首异处战国时期,李斯拜法学大家荀子为师,学习治国理政之术。头脑聪明的李斯在一番苦学后,觉得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决定下山,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眼光独到的李斯在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后,觉得秦国最有发展潜力。去那里,自己的才能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施展。 果然,李斯在秦始皇的身边如鱼得水,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方略。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等方针都是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劝谏才推行全国的。 对于秦王朝的建立,李斯是有功的,因此也被晋升为了帝国的宰相。本来李斯如果继续尽心尽责,做好自己本分工作,也许会富贵安稳一生,可李斯偏偏插手了秦王朝继承人的争夺。 秦始皇在位时,偏向于让长子扶苏继承皇位。长子扶苏待人和善,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多次劝谏应当对百姓施仁政。 当时秦始皇有些反感扶苏的主张,下令让他保卫边疆去了。但秦始皇认为扶苏继位后一定会是一位明君,能让秦王朝“传万世”的梦想实现。不幸的是,喜欢四处巡游的秦始皇意外暴毙,临死前留下了遗诏,明确表明扶苏是继承人。 这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看到了当皇帝的机会。胡亥的老师赵高利诱知道真实诏书内容的李斯修改诏书。赵高许诺胡亥继位后,仍然让李斯当宰相,李斯为了名利,将诏书上的扶苏改成了胡亥。 秦二世胡亥顺利继位后,只知道贪图享乐,声色犬马。如所有历朝历代昏君统治的时候一样,像李斯这样治国大才,不再受到重用。 而当初劝李斯修改诏书的赵高也盯上了李斯的宰相位置,向胡亥诬陷李斯谋反。李斯在严刑拷打下,承认了谋反的事实。秦二世胡亥本身就对这位一再劝谏他爱民的臣子感到无比厌烦,加上谋反的口供,很快就下令腰斩李斯。 满朝文武,无人劝言按理说,位及人臣的李斯在朝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自己被下令处死时,应该会有大臣劝谏秦二世查明真相或者看在李斯功绩上,不施以酷刑。 可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愿意为李斯发声。这很大程度上因为李斯做宰相时,手段和态度过于强硬。秦始皇在世时,李斯凭借自己的才能深受秦始皇的信赖。这让李斯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权倾朝野的李斯根本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里,对于忤逆自己的大臣,李斯毫不顾忌地进行打压。因此,秦始皇在位时,所有大臣看似对李斯恭恭敬敬,实际上心里对李斯充满着怨气。所以,在李斯被下令处死时,文武大臣更多地抱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 另外,诬陷李斯谋反的人是胡亥继位的功臣和老师赵高。荒淫无道的胡亥为了更好地享乐,将朝廷的大事小情都交给了赵高处理。 赵高得到胡亥的崇信,权倾朝野,大肆铲除反对自己的人。而大臣们都知道赵高是觊觎李斯宰相的位置,才自编自导了这出谋反大戏。上书帮李斯求情,先不说荒废朝政的胡亥能不能看到,光是这么做,就已经表明了要和赵高作对。 而文武大臣求情的举动,很可能被赵高记在心里,日后也会遭到他的打击报复。赵高凭借和胡亥的关系,极有可能给劝谏的文武大臣扣上谋反的帽子,屈打成招。 到时候遭殃的也就不只是文武大臣自身,还会株连家人。所以,文武大臣迫于赵高的淫威,不会选择赌上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为李斯求情。 最后,谋反在古代是重罪,一但被扣上谋反的罪名,除了谋反的人自身性命难保外,他的族人也要为谋反担责。所以,涉及到谋反一事,皇帝往往会下令灭族。 本就来位不正的胡亥对谋反一事更加敏感,抱着“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想法,对李斯谋反的事实不会仔细调查。这也是赵高为什么选择用谋反的罪名诬陷李斯的原因。 从皇帝到主管李斯谋反一案的赵高,都倾向于处死李斯。就算其他文武大臣劝谏秦二世胡亥,也不会有任何作用了。 而且,对于谋反这项罪名,多疑的胡亥很可能将劝谏的大臣归为李斯谋反的同党,一并处死。在这种情况下,李斯的死几乎成为了必然的事,无论文武大臣劝谏与否,都于事无补。 因此,对缔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有不朽功劳的李斯被残酷地腰斩了。赵高也顺利地接替了李斯的宰相位置。 而李斯的死和赵高的高升加速了秦王朝的崩溃。秦二世放任赵高对国家大事胡作非为,搞得各地百姓怨声载道,纷纷揭竿而起。 朝廷中再也不没有如李斯般治国的大才。李斯死后的第二年,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就攻占了秦王朝的首都咸阳,秦王朝也就此凐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