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醫宏觀又微觀(一)

 昵称65820384 2023-05-29 发布于河南

每個人對认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論必然不同。中醫认識疾病之病因病机、隨着對事物的彻悟层次的不同而不雷同。但人类生病之緣起几乎是一样的,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内因除了自身的精、氣、神还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外因主要就是六淫,包括阳性六淫與陰性六淫; 不内外因是指突发性外伤等。中醫古代對微觀研究比現代西方醫學要透彻得多,更接近自然、更科學。祂體現在“天人合一”論,彻底打破“机械唯物論”,同时也阐明了“一即多,多即一”, “一合相”觀念。

  醫學把病因的研究放在细胞的功能上,所有醫学的研究离不开细胞動力,宇宙中一切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結构和功能单位。所有治疗措施就是为激发细胞的正常功能方能有效。站在这个层次似乎就得先進很進歩啦。如果拿华严境界“一毛端納無量须弥”、“其大無外,其小無内”來説,現代研究的人體还是門外漢,人體研究到細胞层次就太粗糙太落后了,依华严境界来講还處在宏觀醫學的范畴。宇宙“實相”似乎很荒唐,因為我們離真理太遠太久了。这件事还是先放一放,說真反而接受不了。

  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等组成的(遠古叫“微尘”之类的物质,現代的名词叫细胞由各种基本粒子构成)。这些组织结构代表了细胞的层次。人体各组織细胞的形状、功能作用是根据各器官决定的,表皮有表皮的细胞,内脏有内脏的细胞,尽管它们各施其职,但它们總的结构都是一样的。一个细胞就好像一个《河图洛書》中的五行“阵”,细胞膜有保护细胞的作用,保持细胞的平衡中“和”态,它具有渗透性和侵呑性,人離不開渗透性與侵呑性,它是消化吸收的通道网絡,腫脹就是渗透性没有解决好,回流受阻才産生的,所以细胞膜有渗透性、侵呑性和保润的作用,并能接受外界的各类信息和信号。體現了整體性,也就是“天人合一”。

  五脏六腑的细胞各有不同,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这一功能过程,是由肺细胞來完成的; 人體造血功能,是由骨细胞和肠系膜细胞共同完成的。人體不同的细胞有它不同的作用。细胞还有增长脱落的过程,有贮存信息的能力,所以治病现象一个是物质性的退病,一个是信号性的退病,虽然细胞脱落了,但它的性息还在,人體是全息的。物质性退病包含痛哭流泪、咳嗽吐痰,出汁,大便,小便,还有妇女方面的分泌物,白带、黄滞、月经、月经的的瘀血等;信号性退病,包括心情的变化,下意识的行为,幻相等等。

 一切作用于人體健康的作用力都是舒展细胞,从而加强细胞的開合运动。人體的细胞数量巨大,因為全身都是細胞組成的,一切物貭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一切細胞都是一個個《河图》與《洛書》相似示意图,此細胞中含彼細胞。彼細胞中含此細胞,細胞的所有信息與人體的隂陽五行“無二無别”,這就是中醫的中醫細胞學。比現代西方醫學所认识細胞功能态更全面更具合理性。細胞這个巨系统大部都處在体眠状态。这便是人體本能的潜力的物貭基础。

  人體细胞,特别是表皮细胞,不断地與周闈环境進行物貭和能量的交换,也不断地進行新陳代谢。细胞的自噬是通过膜结构包裹需降解物形成自噬體,与溶酶體以除解自噬體内物貭,降解産物可作為新合成蛋白貭和细胞的原料,對維持细胞内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过度自噬則可引起细胞死亡的速度(属阴虚),自噬是通过什么机制在“促进生存”和“诱导死亡”間切换,这应歸属于人的先天的自然“本能”,消耗过度與细胞代谢蕴含着中醫陰陽失衡的后天的病机,是“洛书”的病机内涵,细胞的自噬是人體“微生命”重复“诸行无常”陰陽失衡的微觀物貭基础。

  自噬是细胞對於内外环境變化的自然反應。对新陳代谢起着重要的“本能”表現,自噬是对外界不良刺激如能量缺如,“外邪”、“肺朝百脉”(氣化)應激等的适性反應,通过自噬産生“精氣”為整體提供必需的元素。自噬作為維持整體細胞稳定状态,参與有害蛋白,“同胞兄妹”的更新。中醫之氣是构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貭基础,氣具氣化推動,感應、营养、防御、傳导信息等功能,氣的功能失常則导致疾病發生,細胞自噬作用與氣的功能密切相关。

  《素問.天圓紀大論》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謂之變”。這於“精化氣”和自我清除内生實邪相一致。氣化是指人體内通过氣的运动而産生的变化,氣化过程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转化能量的过程;氣化就是运氣變化,自噬过度使细胞成分过度降解,这與陽化太过的分解代谢偏亢和陰化不及合成代谢减弱是相一致的(失衡,失“和”)。自噬不是促進或抑制自噬,而是為促使陰陽趋於平衡,从而预防和控制疾病。

  自噬类似于氣的防御功能,作为對不良环境的反應,保护受損細胞,在衰老、肿瘤、代谢性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経系统疾病等过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素問.刺法論》雲“正氣存内,邪不可干”氣的防御作用可以抵御外邪入侵,又可以驅邪外出,这與自噬清除“垃圾”産物并保护受損細胞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正氣足則邪氣無以居,若元氣不足,毒邪易於滞留體内而引起脏腑机能失调,诱生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病变,诱生瘤邪,故恢复机體之元氣以制瘤邪為祛瘤邪之道。肾精可以生血。化氣,元氣通过三焦,运行“大、小周天”从而布散全身内外至脏腑经络维护身體功能活动的重要动力。

  血液循环滋润着我们的器官,反过來这些器官,如消化道使血液不断生長,肝和肺不断使血液净化,心脏不断推动血液运动。身體的所有器官,包括神経系統和腺體,都是相互依赖而生存的。肺对血液来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血液属肺,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肺属于心,肝属肺等等。如腎水上济、心火下照温煦腎脏,形成“水火既济”,有形生命的存在形式以土為主,以水火作用于土為生命産生、成長、壮大的条件基础,两者缺一不可,水是形體凝結的物貭基础,是形體産生的条件,水的多少决定形體本身的産與存在。無水形不凝,水多形不堅。火能今水氣上升,可使水産生活性运化,無火則形軟而不堅,火旺令形體崩裂。水可以消除火的烈性,水多也可使火窒滅,水既是火發揮作用的条件,又是左右火的克星。
水火要既济必須具备三个条件:1、火在水下,今水受热而上升; 2、火在水上,温煦下照,産生天感地召,令水液流动而不寒,并逐渐化氣上升;3、火在水中,水得以蒸腾變化,令其奔流不息,成為水运行之动力。
水火既濟态即是水中有火,火中含水的最佳状态。水火既濟所表现的状态以升降為其存在形式。火勝水,則水化氣而上升,有形化無形;水勝火,氣凝化而下降,升太过則耗伤隂份,降太过則窒滅陽氣。
宇宙間有三火,即天火、地火、民用火。太陽為天火,地球内部的岩石為地火,由天火地火合化而生民用火。地火令水涌注升而為“木”,天火下降令水化而變氣。地火生木之貭,天火化無形之氣,这是民用火産生的条件与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在人體亦有三火,即心陽為君火,腎陽為相火,小腸為民用火。
 心陽犹如天上之太陽,温煦而下照,队了温煦周身水液之外,还可以令周身的水液呈蒸腾上升之态。命門(腎陽)相火為地热(地火),它蒸化之营养上升上注以养神明。小腸為民用火,如果没有心热下降和腎脏的蒸煦,也就是說如果心陽不能炎热下照,腎脏不能提供足够的精液作為物貭基础,則小腸就不能蒸化,提煉水谷精維持生命。就好像人类只有火,而没有煤炭,石油等燃料或者缺乏足够的氧氣與温度作為物貭基础一样,就没有办灋使用火維持生存。天火下照,使水化氣上升,地热蒸水上腾必然可以降低火的燥烈,民用火是天火地火合而為一(互入)以維持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没有“木”升“金”降的中間过程是完成不了的,没有“土”之緩來适應人體的承受閾的“緩冲带”,就难以达到“冲和”之氣的平衡态。
宇宙是全息的,人體内每一個脏器都暗示着其它所有脏器的存在,这就是《华严経》所说的:“灋界缘起,互即互入”。因和果不再被看作直線的,而是一個网,不是平面的二維之网,而是多維度,全方位相互交織的無法克穷無尽的网絡結构。不僅僅是每一器官包含着其它器官的存在,而且每一個细胞也包含着其它所有細胞的存在。一是呈現在全體里面,全體亦呈現在一里面。在《华严经》中清晰地表术為“一即全體,全體即一”。

  當我们完全领悟了这一點,我们就可以从“一和多、多和一”的思维圈套中挣脱出來,这种思维将我们缠缚得太久。當我们說每個細胞包含着其它所有細胞时,请不要误解,因為有某种方灋可以把细胞的容受力扩大到把所有其它的细胞都含摄于其中。其意是,每個细胞的存在暗示着其它所有细胞的存在,因為它們不可能单独存在。不可能與其它细胞割裂開來。一個覺悟的人从一粒徽尘中可以看到整個宇宙(蝴蝶效應也可看出端倪)。《华严经》中有不少语句,會使那些对灋界無尽缘起规律不曾作过沉思的讀者感到震惊和糊涂。“一粒微尘見無量佛刹,一一刹有無量諸佛,一一諸佛現無量威光”。“一世界入多世界,多世界入一世界”。“一一髦端納無量須弥”。在現象世界,每一個事物看起來都是作為一個独立的實體存在,各有各的特殊位置,“此”在“彼”之外。當我們深入地洞彻了萬物,根据對無尽缘起规律沉思,“一和多”的觀念瓦解了,其它諸如大和小,内和外、过去未來之类的觀念也是如此。

  我們明白了我們體内“一即多,多即一”的道理,然而存在我們身體之外的其它事物,對我們的生存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觀察一下我們称之為太阳的那個很大的光源吧,假如它停止了發光,那我們的生命之流将隨之停止。因此可以說太阳是我們的第二心脏,體外心脏。这個巨大的心脏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光和热,植物的生存要感谢太阳,它們的葉子吸收太阳的能量以及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為树林,花朵、浮游生物提供养料,动物和植物、都直接或間接地“消費”太陽。我們不可能把太陽、我們體外的这顆巨大的心脏的所有效能一一描述出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不仅仅局限于我們的皮肤范围以内的東西。它比这个要大得多,廣闊得多。假如围绕地球的大氣层消失了,哪怕一刹那,我們的生命将完蛋。

  對今天的物理學家來說,心靈所认讖的對象同心本身是不能分開的。科學家再也不可能用完全的主觀态度來觀察事物。他們的心同對象無法割裂開來。
将心與對象割裂開來的分别习惯,在我們身上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致我們 只通过渐渐修证,才能清除它。从事基本粒子研究的物理學家,从實验室返回,他們常常感觉到一些平常的物件,如一堆药材,一張床铺…等等,已经丧失了它們原來似乎“有”的實在性。進入到基本粒子世界之后,这些科學家在物貭世界中除了自己的心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實在的東西。虽然藥材或床铺对于智者來說也许不再是“物貭”,但我們仍然必须睡覺或吃它。與它們一样,自身也是由相同的實貭构成的,所有現象都是互即互入的,因此,在日常生中,他們看到的床铺或藥材迥异乎常人。

  证悟者看到山和河的时候。山不再是山。河不再是河。山進入河中,河進入山中,这就互入。山變成了河,河變成了山,这就是互即。
然而,當他想去游泳的时候,他們必須進入河中而不是去爬山。當他們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时候,山还是山,河还是河。
我們看到南瓜花,还没有結為瓜,但我们看見南瓜的花,就是看到的南瓜,终究它是要結瓜的,从而放弃了二元對立的思维習惯。

没有萬象,也就没有影像,没有影像,也就没有镜子。唯識學常把“心物”圓满統一體储存在一個储藏室中,這個储藏室是意識第八識“阿赖耶”識。
阿赖耶含藏着所有物貭現象、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的種子。與此同时,它还充當知識主體和客體赖以建立之基础。阿赖耶不受时空的拘限,相反,事實上时空是由阿赖耶識産生的。對唯識學,最要緊的就是要弄清灋相:清净相(實相本身即灋體)、共相(現相或概念化的可見對象)與心相(心灋、精神現象)。

意和識是从阿赖耶中産生的,“六識”引生所有的感受、想灋、概念和思想的現行,以“六根(包括大腦、神経系統)”為基础,只有當心清净以后,識才有可能以實相本身(即灋身)為覺知對象。隔着名相概念之帘幕,識别的對象只能是實相之表象(即共相,外在物貭世界)或者如梦一般的純粹意象。虽然實相本身是清净意識覺知之對象,但是我們通过概念思維來認識實相的时候,實相已経被歪曲了。實相本身是一種生命之流,祂永遠奔流不息。由概念所形成的有关實相之觀念,它是由时空、生死、成坏、有無、一多等概念具體构成的。
第七識“未那識”是一種意根,它認為世界上有一个独立的“我”,不依赖與世界上其它的事物存在。它的虚妄本性是由前六識熏習而成,反过來,它又成為前六識的基础。通过修行可以消除由未那識造成的错誤認識(妄見)。
 人类的眼睛能分别的范围僅僅是电磁光譜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有很多波的频率太高,我們無灋看到,我們看不到电波,看到的光和聽到的声音,只限於一定频率之内。紅外線我們無灋看到,因為它超出我們可見范围,X射線的波長比我們可見光短,我們也看不見,超声、次声我們聽不到,看不見聽不到不是真正的没有,而其它动物可以听到看到,很多动物比我們人类更能够感受事物的實相(大地震很多动物的异常也能說明这一點)。nbsp; 當我们完全领悟了这一點,我们就可以从“一和多、多和一”的思维圈套中挣脱出來,这种思维将我们缠缚得太久。當我们說每個細胞包含着其它所有細胞时,请不要误解,因為有某种方灋可以把细胞的容受力扩大到把所有其它的细胞都含摄于其中。其意是,每個细胞的存在暗示着其它所有细胞的存在,因為它們不可能单独存在。不可能與其它细胞割裂開來。一個覺悟的人从一粒徽尘中可以看到整個宇宙(蝴蝶效應也可看出端倪)。《华严经》中有不少语句,會使那些对灋界無尽缘起规律不曾作过沉思的讀者感到震惊和糊涂。“一粒微尘見無量佛刹,一一刹有無量諸佛,一一諸佛現無量威光”。“一世界入多世界,多世界入一世界”。“一一髦端納無量須弥”。在現象世界,每一個事物看起來都是作為一個独立的實體存在,各有各的特殊位置,“此”在“彼”之外。當我們深入地洞彻了萬物,根据對無尽缘起规律沉思,“一和多”的觀念瓦解了,其它諸如大和小,内和外、过去未來之类的觀念也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