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轻视网络阅读

 江北大汉 2023-05-29 发布于江苏

读书的意义或者说价值,是有定评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足以证明。但是在今天,读书的方式又是可以多种多样与时俱进的:在过去,我们读书只能是读纸质书,因为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脑和手机。但是今天,网络早已联通世界,电脑和手机也早已普及,所以,今天我们读书还可以在纸质书之外,选择网络阅读——通过互联互通、神奇广大的网络来阅读电子书之类。

对阅读而言,读纸质书与读电子书,哪种阅读方式更好?这个问题本来如同“关公斗秦琼”一样,有些荒唐,不值一提。但是,因为前不久参加一次文化人的活动,有一位倍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尊重,年过七旬的老者,在畅谈读书的重要性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拔高前者贬低后者,让人不禁摇头,进而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些想法:对于很多老年朋友来说,过去数十年养成的阅读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并且他们的很多知识与学养也是从中而来,所以,他们不仅对纸质书更加适应,而且充满感情,也因此,他们夸赞纸质书阅读,我没意见,甚至同样可以高举双手——我也曾读过几十年的纸质书,并且同样从中受益匪浅。可是,我总觉得如果因此而否定电子书的阅读,我决不能同意。

读纸质书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我的感觉是,眼睛比较轻松,可以一连读上几个小时而不会有太大的不适。此外,心态可以十分平和、沉静,阅读的地点或者说场合也更加灵活——书房、床上、公园、车站等等。反之,对于电子书的阅读来说,首先一次阅读不宜时间过长,必须在一段时间过后让眼睛休息休息;其次,电子书的阅读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说,必须在拥有互联网的环境中,“供电”也必须正常——亦即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硬件方面的要求要稍稍高一些。

不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纸质书的阅读,其实也有某些不可或缺的条件,比如说你必须拥有购买或者借阅它的条件。然而,一个人因为财力所限,或者居住条件没那么理想——受居住空间的限制家中无法容纳太多的书籍,或者身边的图书馆没有收藏某些图书等等,那么,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望书兴叹?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是阅读电子书,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了:网络上能够提供海量图书,甚至于某些珍稀古籍事实上我们也不难搜到。因此,后一种阅读为我们打开了无限阅读的大门,可以让我们一窥作为普通读者昔日无法读到的很多书籍。

这还不是重点。今天一些网站在提供古籍电子书供读书人阅读的时候,往往还能同步提供针对古籍中的很多生偏字词的读音、意义的注释,以及诸如属于古代人物、地名、官制等几乎全方位的说明,让你足不出户,甚至也不用翻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就能比较顺畅地阅读和理解,进而节约了我们的大把时间。当然,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读书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通过上网来寻求相关专家学者包括普通读者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作为我们的阅读参考。

毋庸讳言的是,人到一定年龄,受昔日习惯与思维固化的影响,对于新生事物相对来说难以接受,甚至存有抗拒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习新东西费时费力,而且就某些人个人的感受来说,也未必比你更熟悉与更适应的旧方法更好。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天天都在进步,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就如同2000多年前还没有发明纸张的时候,我们的祖先读的只能是竹简、帛书以及甲骨,所以,在纸质书诞生之初,或许一些人也曾有过不适应。但是,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知识与思想的载体、新的阅读方式,后者的便利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进而彻底取代前者——尽管我们有可能起初之时有些不舍,有些难过,可这是大趋势,谁都档不了的大趋势。试问,今天除去某些专家为研究需要之外,还有人去读竹简、帛书、甲骨吗?

就我个人来说,现在读书更多时候是在电脑前。也因为得了网络与电脑的便利,所以,年轻时根本无法获得、十分神往,但却无缘相见的很多古籍召之即来,方便地出现在我眼前,比如说《搜神记》、《世说新语》、《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太平广记》、《梦溪笔谈 》等等。不仅如此,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关网站提供的某些服务,如注解,以及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在更广大的范围内查阅资料、了解不同读者乃至专家学者的看法和观点,我得以较为深入地了解与认识了中国社会这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并把我个人的想法通过“读书随笔”这样的形式总结与发表,与公众分享——一定意义上来说,让本来属于个人的读书的效益得以最大化了。而这,是不是新阅读很值得称道的地方?

所以,我的认识或者说体会是,我们真的不该对网络阅读存有偏见,更不该把这种在可以预见的、至少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阅读方式当做后娘生的过于轻视。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是积极向这种新的阅读方式靠拢,赋予其与传统阅读——纸质书的阅读同样重要的地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