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法的无知与轻率使德国与苏联结盟,把希特勒推向进攻波兰的道路

 静逸阅读 2023-05-29 发布于北京

在对二战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提出,不应该把二战的起因完全归于希特勒。至少,英国和法国的轻率举动使战争的爆发提前了,在这点上,英国首相张伯伦要负更大的责任。

【希特勒的计划】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召集德国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堡、陆军总司令弗立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空军总司令戈林和外交部长牛赖特,在总理府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希特勒描绘了他为德国设想的未来。几天后,霍斯巴赫将希特勒的讲话进行了整理,这就是著名的“霍斯巴赫备忘录”。

德国步兵上将霍斯巴赫

在这份备忘录中,希特勒强调,德国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

他认为德国不可能靠现有的条件满足粮食供应,德国也不可能用外汇向外国购买粮食,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在东欧地区获得较多的"农业有用空间”。

希特勒深知,“任何空间的扩张都必须冒险和击破抵抗”,这使他考虑要通过武力夺取领土,首先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

【英法的任性加快了战争步伐】

在希特勒刚上台时,他的理想只不过是要回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丧失的领土,而“霍斯巴赫备忘录”中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他最初的理想了。

希特勒

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要慎重考虑英国、法国的态度,他不认为德国的力量已经到了可以与英法抗衡的地步,但是英国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举动,最终促使希特勒一步步走上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道路。

首先,英国和法国的态度却使希特勒感觉自己受到了鼓励,使他敢于放开手脚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其次,当希特勒把目光投向波兰时,英国首相张伯伦态度的突然转变,又使希特勒感到必须加快入侵波兰的步伐。

更为糟糕的是,英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苏联排斥出联盟之外,使苏联只好和德国合作,苏德条约的签订使希特勒更有了进攻波兰的勇气。

最后,波兰对自己军事力量的盲目自信也使希特勒大为恼火,哪怕仅仅是为了挽回面子,德国也必须以实际行动给波兰以教训。而波兰的这个自信很大一部分也是英国轻率地表示一定会力挺波兰的结果。

【英国的怂恿】

不管英法是否知道“霍斯巴赫备忘录”的内容,西方的政治家们不可能不了解希特勒的野心。尽管他们后来声称,事先并不知道希特勒的计划,但那只是为他们当初纵容希特勒攻击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行为做辩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是假装不知道的。

英国首相阿瑟·尼维尔·张伯伦

在1937年和1938年,张伯伦在很多场合都谈及,容许德国向东扩张,可以有效地减轻德国对西方的威胁,一些英国和法国的政客甚至对希特勒寻求生存空间的做法报以同情的态度。

1937年11月19日,英国枢密院院长哈里法克斯勋爵访问德国,他在谈话中暗示英国对德国在东欧的行动不会干涉。这件事就发生在希特勒秘密会议的半个月后,我们不能说这只是一个巧合,哈里法克斯勋爵很有可能是专程来传达张伯伦的态度的。

1938年2月,英国外交部长艾登因为和张伯伦的意见不一致而辞职,哈里法克斯马上接替了他的位置。

几天之后,英国驻柏林大使韩德逊爵士又和希特勒做了一次密谈,他对希特勒和德国的处境表示同情,这无疑也代表着英国首相张伯伦的意见。

英国的这些表现绝对刺激了希特勒,他不但认为自己可以向东发展,而且他感觉英国正在怂恿他这么做。

【英法将苏联推离自己的阵营】

1938年2月,希特勒以武力相威胁,要求奥地利臣服于德国,而张伯伦则公开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地利不能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

1938年3月,德国与奥地利签署《关于奥地利和德国重新统一法》,正式吞并了奥地利。

苏联对德国不加掩饰的扩张表示担忧,斯大林建议召开一次会议,讨论如何对抗德国,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英国外长哈里法克斯拒绝了这个提议。

1938年9月,希特勒宣布要对捷克斯洛伐克开战,苏联政府第一时间表示愿意和英法两国共谋保护捷克斯洛伐克的对策,斯大林还通过私下的关系找到张伯伦希望进行会谈,但是英国和法国对苏联的提议不加理会。

1938年9月29日,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在慕尼黑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处置捷克斯洛伐克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邀请苏联,把苏联阻拦在会谈的大门之外

【张伯伦莫名其妙的态度转变】

最初希特勒并不想对波兰采取行动,在德国夺取捷克斯洛伐克时,波兰也趁机获得了一小块领土,所以希特勒想把波兰拉进自己的阵营。

但是当希特勒提出让波兰把但泽归还给德国,并且允许德国使用波兰走廊时,波兰人断然拒绝。

即便如此,希特勒还是希望能通过谈判使波兰人同意合作。

就在希特勒“满怀诚意”地推进与波兰的谈判时,1939年3月29日,张伯伦突然做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惊愕的举动,他主动向波兰表示,愿意帮助他们对抗任何威胁波兰独立的行动。

没人知道张伯伦为什么变得如此冲动,这与他之前对德国的态度完全不同。他可能是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可能是为了做出姿态给保守党内反对他的丘吉尔等人看,不管怎样,他的这个做法让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张伯伦这种轻率的举动把英国和法国都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他没有取得苏联的同盟,也没有考虑波兰的能力,起到的作用是让希特勒感到了诱惑和挑拨。

首先,英国宣称要保护一个和自己并不接壤的国家,无疑使希特勒明白了其实并没有人能保护波兰;

其次,张伯伦撑起了波兰人的面子,让顽固的波兰人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

最后,在希特勒紧锣密鼓地与波兰进行谈判时,英国来这么一下子,无疑是将了希特勒一军,断了希特勒的退路,德国不拿下波兰将是一件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

【固执的波兰人】

波兰对德国的强硬态度一方面源自他们对本国军事力量的迷之自信,他们始终相信波兰的骑兵不只是能和德国抗衡这么简单,甚至远征柏林也不是不可能;

另一方面,波兰外交人员的意气用事决定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命运。当时负责和德国谈判的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不喜欢希特勒说话的语气,所以当英国传话过来时,他在“弹去两次烟灰的时间里”,就同意和德国死硬到底。

二战前波兰外长约瑟夫·贝克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一个民族的命运常常被一个人的感情冲动所左右,不幸的是,这经常发生。

【苏德结盟】

真正能对波兰起到支援作用的只有苏联,但是无论是英国还是波兰,都对苏联有发自内心的抵触。

张伯伦在政治上、哈里法克斯在宗教上,都排斥苏联,一方面他们知道如果不取得苏联的合作,英法对波兰的保证只能是口头上的;一方面他们不愿意与苏联妥协,最起码他们希望英国能在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

当时的东欧小国,包括波兰在内,对苏联都有一种天然的恐惧,他们害怕接受苏联的援助将无异于把国土拱手送给苏联。

斯大林

基于以上两点,英国和波兰尽管对他们迫切需要苏联的援助心知肚明,但是就是不愿意走上谈判桌。

既然英国和波兰都知道苏联的作用,希特勒也知道,经过一番审时度势,他决定向苏联伸出合作之手。

此时斯大林对西方的怨气早已填满了肚子,再经过一连串的被排斥之后,苏联对英国和法国已经不止是反感,更多的是猜忌和担忧了。

1939年5月3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被免职,莫洛托夫接替了他的职位。李维诺夫在位时一直提倡与英法合作,而莫洛托夫则声称宁愿和纳粹打交道也不愿意和英法合作。

信号已经释放的很明显了。

一开始,德国和苏联都认为对方和自己谈判只不过是为了阻止自己和西方结盟,直到8月底,苏联才终于下定决心。

这是因为,由于北方天气的影响,德国最迟必须要在9月份对波兰发起进攻,否则严寒的天气将使德国军队寸步难行。因此苏联选择在8月底和德国签约,就是为了不给德国反悔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两年后,希特勒选在6月份进攻苏联,也是为了在冬天来临之前结束战斗,但是苏联人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对付,在德军到达莫斯科之前,寒冷的天气已经让他们吃尽了苦头。

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

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签订了苏德条约,另外,他们还签订了一份秘密协定,苏联将和德国瓜分波兰。

【战争爆发】

至此,战争已经势不可免,不管是英国的声明和波兰的强硬是不是把希特勒逼到了墙角,也不管和苏联签订协议后希特勒是不是已经没有了退路,一个星期后,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