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是某种全身疾病累及心包的表现。 病因 最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其他包括细菌、自身免疫病、肿瘤侵犯心包、尿毒症、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包炎、主动脉夹层、胸壁外伤及心脏手术后。有些患者经检查仍无法明确病因,称为特发性急性心包炎或急性非特异性心包炎。约1/4患者可复发,少数甚至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 病毒感染者多于感染症状出现10~12天后有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肺炎和胸膜炎临床表现。 (一)症状 胸骨后、心前区疼痛为急性心包炎的特征,常见于炎症变化的纤维蛋白渗出期。疼痛可放射到颈部、左肩、左臂,也可达上腹部,疼痛性质尖锐,与呼吸运动相关,常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或吞咽而加重。部分患者可因心脏压塞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感染性心包炎可伴发热。 (二)体征 急性心包炎最具诊断价值的体征为心包摩擦音,呈抓刮样粗糙的高频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为明显。典型的摩擦音可听到与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相一致的三个成分,称为三相摩擦音。身体前倾坐位、深吸气或将听诊器胸件加压后可能听到摩擦音增强。心包摩擦音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数周。当积液增多将二层心包分开时,摩擦音即消失。 辅助检查 (一) 血清学检查 取决于原发病,如感染性心包炎常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可有免疫指标阳性,尿毒症患者可见肌酐明显升高等。 (二)胸部X线检查 可无异常发现,如心包积液较多,则可见心影增大,通常成人液体量少于250ml、儿童少于150ml时,X线难以检出其积液。 (三) 心电图 主要表现为:①除aVR和V1导联以外的所有常规导联可能出现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aVR及V1导联ST段压低,这些改变可于数小时至数日后恢复。②-一至数日后,随着ST段回到基线,逐渐出现T波低平及倒置,此改变可于数周至数月后恢复正常,也可长期存在。③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积液量较大的情况可以出现QRS电交替。 (四)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确诊有无心包积液,判断积液量,协助判断临床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否由心脏压塞所致。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引流可以增加操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五)心脏磁共振显像( CMR) CMR能清晰显示心包积液容量和分布情况,帮助分辨积液的性质,可测量心包厚度。延迟增强扫描可见心包强化,对诊断心包炎较敏感。对于急性心肌炎、心包炎,还有助于判断心肌受累情况。 (六)心包穿刺 心包穿刺的主要指征是心脏压塞,对积液性质和病因诊断也有帮助,可以对心包积液进行常规、生化、病原学(细菌、真菌等)、细胞学相关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诊断根据急性起病、典型胸痛、心包摩擦音、特征性的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确诊并判断积液量。结合相关病史、全身表现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有助于对病因作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 诊断急性心包炎应注意与其他可引起急性胸痛的某些疾病相鉴别。胸痛伴心电图ST段抬高的需要与急性心肌梗死鉴别,后者抬高的ST段弓背向上,ST-T改变的演进在数小时内发生,改变导联与梗死血管相对应,范围通常不如心包炎时广泛。有高血压史的胸痛患者需要除外夹层动脉瘤破裂,后者疼痛为撕裂样,程度较剧烈,多位于胸骨后或背部,可向下肢放射,破口入心包腔可出现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增强CT有助于揭示破口所在。肺栓塞可以出现胸痛、胸闷、甚至晕厥等表现,心电图典型表现为SpQmTm,也可见ST-T改变,D-二聚体通常升高,确诊需增强肺动脉CTA。 治疗 包括病因治疗、解除心脏压塞及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宜卧床休息,直至胸痛消失和发热消退。疼痛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2 ~4g/d) ,效果不佳可给布洛芬(400 ~600mg,一日3次)或消炎痛(25 ~ 50mg,一日3次)或秋水仙碱(0.6mg,一日2次)。必要时可使用吗啡类药物。 对其他药物治疗积液吸收效果不佳的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40~80mg/d)。心包渗液多引起急性心脏压塞时需立即行心包穿刺放液。 顽固性复发性心包炎病程超过2年、激素无法控制的患者,或伴严重胸痛的患者可考虑外科心包切除术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