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有什么用?

 灵瑄 2023-05-30 发布于河南

最近有一个收获,认识了一名家乡的作家,四郎。其实很早就认识了,起初只觉对方性情豪爽,颇有几分梁山好汉的意味。对于旷达奔放的人,我们常常都会觉得十分亲切,不由的放下拘束感。直到后来才知道对方是一名乡土作家,拜读了他的文章后心中升起敬佩之意!

我虽好码字,但自知积累甚少,因此知道的名家并不多,年轻的时候读路遥,后面是陈忠实,感慨他们把陕西大地上的故事写的如此动人,仿佛一轴黄土高原的恢弘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后面莫言名声大噪,自然而然的开始读《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等作品,再次被山东的风土民俗所吸引……说起来河南的本土作家,我是只知道二月河,至于刘震云,还是在电影《一九四二》上映以后才知道这位作家。


虽然河南省也有杰出代表,但细分下来,我总是在为老家那边没有一个写本土作品的人而感到遗憾。一个省,地面相当辽阔,中原大地分豫西、豫东、豫南、豫北,我的家乡地处豫北,北上与河北省毗邻。老家的文联也有一批笔杆子,但真正把家乡独特的风土民情写出来的并不多,我结识的这位作家另辟蹊径,擅长用方言写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虽然用词乍看土得掉渣,但乡土文学要的就是这份土味,太洋气,就不是乡土文学了。

今天白天看到一段话,受益匪浅: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通过体力劳动,有些人通过脑力劳动,有为社会创造有形财富的,也有创造文学、艺术等作品为人类留下精神财富的,有修桥修路的,也有专门追拍龙卷风的。不能仅以物质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更大。

国家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一个重理轻文的局面,以至于我从小都觉得文艺作品好像没什么用处?但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1.12.14)上发表的讲话让我对文艺领域有了全新的认知,也推翻了以往轻视文艺的不正确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们达到一定的物质水平时,精神文化建设直接决定了我们人生的幸福指数。

说,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

看完几篇四郎的文章后,我心中的那份关于家乡无文人的遗憾顿时减轻一半!他的文字特色是干净淳朴、情感真挚,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平平道来,读完才察觉到竟已是文末。字里行间可窥见家乡的方言、民俗民风,它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曾几何时,我还是一个心里装满言情片段的人,但忘了从哪天开始,我竟对乡土文学流连忘返。因为有码字的习惯,也曾想过用文字描摹家乡,却又因我从十六岁便到外地求学,苦于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太少,加上我总是把家乡这种题材想的过于厚重,不敢下笔!十几岁时,总嫌家乡破旧落后,可家乡却从不计较我的年少、无知和轻狂;长大后总觉家乡离我的落脚点太远,可家乡却从未埋怨我的迟迟不归!

我的审美(对一切美好的事物、作品、人)方向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我长大了吧!我观察到,身边的朋友也有相似的变化,我们的关注点不再局限于小我、情爱那些小事儿,我们开始放眼国家、社会甚至全人类。偶尔也会思考一下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未来。虽无力参与国家的重大建设,但如果说以一己之力书写美好,传播美好,还是可以笃行的一件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