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鞍区实性病变的影像诊断

 忘仔忘仔 2023-05-30 发布于山西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最常见的鞍区实性肿瘤最多的就是垂体腺瘤,但除了垂体腺瘤,还有很多别的实体肿瘤,如脑膜瘤、孤立性纤维瘤、实性颅咽管瘤、毛细胞星形细胞瘤,颗粒细胞瘤、生殖细胞瘤、淋巴瘤、淋巴细胞性垂体炎,转移瘤、动脉瘤、脊索瘤等。

下图是正常垂体的MRI图像

图片

  • 垂体大腺瘤

垂体大腺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鞍上肿块。

垂体大腺瘤定义是直径>10mm的肿块,起源于垂体,通常向上延伸至鞍上池,可压迫视交叉。当肿瘤向上延伸时,鞍膈的双侧凹陷可形成雪人或八字形征。

患者通常表现为邻近结构的受压症状(尤其是视交叉受压的症状)。有些是由于激素失衡,伴有垂体功能减退(压迫)或分泌的症状。

CT表现呈等密度,伴有出血,囊变,坏死时密度不均,中度对比增强,一般没有钙化。

MRI 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能够精确显示肿块,清晰显示视交叉、周围血管和海绵窦。MRI一般呈等信号,伴有出血、囊性转化或坏死,信号不均,有时可以看到液液平面,有助于支持囊性垂体腺瘤而不是Rathke裂囊肿的特征。增强后中度强化。

病例 女性,45岁,MRI图像显示鞍区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改变,T2WI呈稍高信号,视交叉明显受压变形,增强后中度强化,双侧颈内动脉显示可,部分包绕。

图片

图片

  • 脑膜瘤

鞍区脑膜瘤通常起源于鞍结节,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宽基底附着于邻近硬脑膜上,CT呈等或稍高密度,MRI显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信号与病理类型有关,增强后大部分肿瘤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明显强化,呈“脑膜尾征”,是肿瘤对脑膜侵犯后脑膜结缔组织和血管增生及血管扩张造成的。

病例 女性、70岁,视力模糊  鞍区和鞍上肿块病灶  位于鞍结节中心,延伸至垂体窝,隆起至前池、棘间池、第三脑室底、视交叉和神经,并移位大脑前动脉(其与肿瘤的上边缘紧密接触)。前部沿着蝶骨平面延伸,显示出均匀且显著的对比增强,硬膜尾部增强。垂体位于鞍区下方,可见正常垂体组织(红色)与肿块分离。可见漏斗(橙色)被肿块包围并向后移位。肿块边缘可见硬脑膜尾部(绿色)。鞍膈硬脑膜被向下推(蓝色),进一步证明鞍上起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孤立性纤维瘤

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不均,可有囊变坏死,钙化罕见,增强后明显强化,邻近骨质可有侵袭性破坏。MRI呈分叶状,边界清楚,T1WI\T2WI多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部分肿瘤T2WI呈高或者低混杂信号,T2WI上“黑白相间征”“阴阳征”具有一定特点。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尤其是T2WI低信号区增强后显著强化为特点。部分肿瘤可有脑膜尾征。瘤周或瘤内可见流空血管影,瘤内螺旋形动脉较具有特征性。

病例 CT显示鞍区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欠清。MRI显示鞍区不规则肿块,向上延伸到鞍上池,视交叉抬高,信号不均匀,T2信号低,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侵及右侧海绵窦,可见强化的脑膜尾征。

图片

图片

图片

  • 实性颅咽管瘤

实性颅咽管瘤以乳头型多见,多发生于大于50岁的老年人,平扫T2WI呈高信号,内可见多发细丝状影,呈“白水煮面条征”,增强后明显强化。

病例 增强CT显示鞍区类圆形均匀强化的肿块。脑部MRI显示鞍上区肿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FLAIR呈略高信号,增强后实性成分明强化,左侧后方有一个小的囊性成分无强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鞍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起自视交叉,儿童多见,可分囊实性,实性,偏实性三种类型,MRI上实性成分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呈低或等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可有“青椒切面征”,囊壁可见强化。与邻近视神经,脑实质边界不清,侵润或粘连。

病例 女,12岁,左眼无明显诱因食物模糊,MRI显示鞍区肿块,T1WI呈低信号,视交叉明显受压,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分隔样等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壁及分隔明显强化,后部囊变无明显强化。注意垂体强化正常。

图片

图片

  •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

神经垂体颗粒细胞瘤罕见,位于神经垂体或垂体柄,定位在鞍上或鞍上鞍内,一般不单独出现鞍内,CT呈高密度,T2WI呈明显低信号为特点,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病例 女,45岁,反复头痛3年,加重3个月。鞍区肿块位于垂体柄,CT平扫高密度,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MRI显示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图片

图片

  • 生殖细胞瘤

鞍上生殖细胞瘤易压迫视交叉造成视野缺损,影响下丘脑-垂体分泌功能,引起尿崩症和垂体功能下降。

CT平扫呈高或稍高密度,增强后呈均匀强化。MRI显示鞍区生殖细胞瘤边缘模糊,形状不规则,可伴有出血、囊变、坏死、但钙化少见,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病例 15岁,女性,视力下降。MRI图像显示在第三脑室的下凹处有一个T1等信号,T2等信号的肿块,沿着漏斗向下延伸到垂体窝,增强后呈欠均匀强化。肿块抬高并压缩视交叉。

图片

图片

  • 垂体淋巴瘤

垂体淋巴瘤非常罕见,但鞍周硬脑膜的淋巴瘤(或白血病)浸润并不罕见。

与其他地方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一样,垂体淋巴瘤既可以是原发性的(无系统性疾病),也可以是继发性的(垂体受累是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

垂体淋巴瘤(即局限于垂体而非硬脑膜受累的实质性疾病,或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向该区域的延伸)非常罕见,占垂体肿瘤的0.1-0.3%

垂体功能通常不会受损,垂体淋巴瘤通常是偶然发现的。

MRI表现:淋巴瘤肿块无论其位置如何,都具有相似的信号强度,T1WI呈等至低信号,T2WI呈等至低信号,DWI明显受限,增强后明显异常强化。

病例 下图鞍区局部略增高,T1WI呈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DWI明显高信号。

图片

图片

  •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是一种影响腺垂体或后叶或整个垂体的炎性疾病。也称为自身免疫性垂体腺炎。约占垂体疾病的0.24-0.88%。好发于20-40岁的女性,尤其是妊娠晚期及产后。

CT平扫鞍区见垂体增大,形成突向鞍上的等密度肿块,边界清,密度均匀,可呈三角形或哑铃状,神经垂体可消失。增强后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T2WI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病例 MRI显示鞍区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向上压迫视交叉,鞍底下限,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图片

图片

  • 垂体转移

垂体转移是罕见的,除非原发肿瘤转移已经很明显,否则通常在术前易误诊为垂体腺瘤。

女性最常见的是乳腺癌转移,男性最常见的是肺癌转移。可能是由于这两种癌症的大量脑转移所致值得一提的是,垂体的后叶和漏斗部比前叶更容易受累(但乳腺癌可能并非如此)。

影像征象:相对正常大小的垂体窝(因为短期内生长);肿块通常累及鞍内和鞍上。伴骨质破坏而非重塑;硬脑膜增厚;哑铃形鞍膈还没有时间拉伸;不规则边缘;漏斗病变,漏斗的受累通常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的增厚和强化。垂体后叶亮点也可能缺失,原因可能是神经分泌颗粒沿漏斗的正常运输中断,也可能是后叶同时浸润。

病例 肺癌垂体转移,CT显示鞍区略高密度肿块,MRI T1WI显示强化鞍区肿块,并延伸至鞍上,压迫视交叉,体部检查右肺下叶含空洞的肺癌,纵膈淋巴结转移。

图片

图片

  • 乳腺癌垂体转移

MRI显示鞍区见软组织结节影,T1WI呈等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

图片

图片

  • 动脉瘤

血栓形成的垂体区动脉瘤相对常见,通常在诊断上没有问题。偶尔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可能具有异常的信号特征,并可能被误认为是实性或囊性肿块,如颅咽管瘤等

80岁,女性,视力受损  CT呈高密度,边缘见环形钙化,增强后轻度强化。MRI显示T1WI呈高低不等混杂信号,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CTA显示右侧大脑前动脉动脉瘤表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脊索瘤

鞍区及斜坡多见,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呈侵袭性生长,,多见于中年人,形态可呈圆形、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晰,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由于肿瘤内钙化,出血和坏死囊变,MRI信号不均匀,可见骨质破坏,增强后实质部分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强化不均匀,典型呈“蜂房样”不均匀强化。

病例 MRI显示鞍区及斜坡软组织肿块,T1WI呈低信号,内见点状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呈点状、分隔样不均匀强化

图片

图片

以上所总结的鞍区病变,有来源于垂体内,有不是来源于垂体的,每个疾病都具有自己的影像特点,来源于垂体的病变,正常垂体不可见,不是来源于垂体的,可找到正常垂体,以及每个疾病的影像特征,注意鉴别。



感谢阅读,喜欢的可以收藏,感觉有价值的话可以分享,让更多人了解,看完后走之前也可以点个赞或者再看,给与鼓励,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