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孩子回了8个字成千古名言

 新用户49961260 2023-05-31 发布于湖北


孔融,是大名鼎鼎的儒学开创者孔子的后代,其最被人所熟知的轶事就是小时候家里分吃梨子的时候,孔融总是自己吃最小的,从来不主动争抢最大的。

他的儒学家庭氛围以及自身的聪慧都让他从小就养成了一副浩然正气的样子,“仁义礼智信”的道理也是他毕生的信仰。

这样一个人最终死在曹操的手中,定的是不忠不义、株连九族的罪名,实在是有些讽刺。他的小儿子在死之前留下一段话就匆匆的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但这段话中的八个字却有了不一样的命运。

四岁的孔融因为让梨的举动流传出一段享誉千百年的佳话,教导人从小就要懂得谦让,要遵守公序良俗。

而其八岁的小儿子死之前说过的八个字竟也成了千古名言,给人以深刻的警示,那么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能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如一座警世丰碑般屹立不倒?

忠义之辈,进入仕途

孔融从小就勤奋好学,是一个典型的学霸,他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对文章和诗歌都很擅长。

曹操的儿子曹丕就十分欣赏他的文学才能,在孔融死了以后还出重金悬赏过他散落遗失的文章。因为孔融文采了得,所以他也被列入了“建安七子”的行列中,被天下所闻名。

除了自身才华以外,孔融的身上也有端方君子的品格------孝道和仁义。

孝道是儒学文化中非常核心的思想,而仁义又是儒学的基础,这两者都在孔融的身上有显著的体现。

孔融在家中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姊妹,与他们的感情非常深厚。

孔融的父亲在他十三岁时生病去世,这对年幼的他来说是沉重的打击,仿佛浑身的力气都被抽走了,一时悲痛得无法独自站立。

不仅如此,孔融还对在他父亲坟前虚情假意、故作悲伤的的人十分痛恨,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孔融是一个感念父母恩情的孝顺孩子。

孔融的仁义之心则表现为仗义和有担当。

父亲的去世虽然让孔融悲痛不能自已,但也使他快速成长,立志要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他的家族撑起一片天。

他的哥哥孔褒有一个好朋友叫作张俭,也是一位有名之士,他被老家的一个当官的所记恨追杀,于是从自己的家里逃了出来,来到孔融的家中想要暂时躲藏一下。

可是张俭来到孔家之后却发现好友孔褒不在,只有十六岁的孔融和他年迈的母亲在家。

张俭一时感到非常为难,这么大的事他无法跟年轻的孔融言明,好朋友也不在家中,他想要离开这里,可是又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只能自己站在一边发愁纠结。

孔融看到张俭这副样子,心里大概知道兄长的朋友有难言之隐,他并不主动去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让他相信自己能做主将他收留在家中。

最后张俭终于安全了,孔融和他的哥哥孔褒却被抓起来了,在被审问定罪的时候,孔融首先认下了收留张俭的罪名,与他的家人无关,自己应该一力承担。

而他的哥哥与母亲也急着认罪,认为主要罪责在他们,孔融还小,张俭本来也不是来找他的。

孔融的孝道与仁义便因为这两件事而在家乡闻名,被举荐成为司徒杨赐手下的官吏,他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

为官公正,不畏强权

在科举考试以前,选官的制度各不相同,汉代因为推崇儒家学说,对官员的选择十分注重人品,认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长辈孝顺,对身边的人充满仁爱之心,那么他对天下百姓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事实证明孔融也确实如此。

刚上任的孔融就被委任暗查贪官污吏,一旦查明证据就要对这些人严加惩罚,全都要遭到贬谪罢免。

孔融对这件事十分上心,贪官污吏自古以来就是官场上的蛀虫,于国家发展有害,更是老百姓非常痛恨的那类人。

此事容不得一点包庇,孔融连自己的亲属都不会放过,他选择了大义灭亲,将他们一一检举,希望能够为民除害。

当时朝中主要的势力被宦官把持,其他官员对他们很是忌惮,根本不敢得罪这群人。

但孔融可不会因为他们权力巨大就容忍其为非作歹,他直接就当面说出宦官作出的恶行,丝毫不顾忌情面,也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被报复。

不畏强权的孔融更是连权臣董卓都敢正面硬刚,维护正统的他完全看不惯董卓篡权夺政的奸佞行为,总是用匡扶正义的言论来怼董卓,气得董卓把他发配到敌军横行的的地方去了。

立场不合,结下梁子

东汉末年,皇室式微,皇帝懦弱无能,有能力有野心的人便想取而代之。

但在孔融这样的人心中,天下是汉室的天下,臣子始终是臣子,他们该做的是协助皇帝管理好江山,皇帝不行,那么臣子就做得更好一点,万万不可生出谋逆的心思。

所以孔融看不惯董卓,后来也不喜曹操,他发誓不管这两人的势力有多大,都绝不会跟他们其中一个人为伍。

曹操与孔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曹操少年时性格放荡随性,也不爱钻研学业,所以给人留有一种品行不端的印象。

但曹操本人其实非常聪明,出身官宦世家的他极其懂得随机应变,对武学兵法的研究最为痴迷,而这一爱好也为他日后的军事政治打下基础。

一开始曹操也想匡扶大汉正统,他反复为被奸邪之人残害的忠良说话,面对呈现颓势的东汉王朝,曹操试图改变过,但收效甚微,于是便不再尝试上书进言,最后还称病回乡,隐居了一段时间。

后来战事频起,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曹操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后又召集天下的有识之士一起讨伐董卓,他的军事才能也渐渐得到了发挥。

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曹操一路加官进爵,于建安元年总揽朝政。

曹操的官越往升,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也越来越倚仗他,他的野心也就愈发明显,尤其是在打败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敌人袁绍之后。

孔融自然也对曹操更有意见了,认为此人狼子之心迟早要谋朝篡位,于是时常针对曹操,对曹操一些不好的行为绝对不会闭眼放过,必定要阴阳怪气地讽刺一番。

对于曹操来说,这就像窗外时不时飞来一只乌鸦在他耳边“嘎嘎嘎”地叫一样,简直让人恼火,而且孔融还会抓住曹操家失礼的地方一直不放,这也让他特别不舒服,毕竟谁也不喜欢被人戳着骨头嘲讽。

关键是这个嘲讽你的人特别有影响力,他本人在士大夫的队伍中还受到了一定的拥护,这种情况就更加糟糕了。

孔融写了好几篇批评曹操的言论被广而告之,俗话说文化人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人,这样长此以往下去终究是不利于曹操成就自己的大业,曹操便对孔融起了杀心。

曹操虽然对孔融日益痛恨,但没有马上就杀了他,他的内心也经过了犹豫不定,还通过警告的方式来劝孔融不要再跟自己作对,让他老实安分一点。

头铁的孔融却依旧不改自己对曹操的不满之意,也不准备因为曹操的权势而选择对此遮掩。

两人的关系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也注定了孔融的人生要以悲剧收场。

孔融因为性格很好,待人宽厚包容,还特别喜欢举荐年轻一辈的人才,所以他朋友很多,当时的许多青年才俊也对他很是信服。

这样的人,曹操不可能说除掉就除掉,他必须有一些正当的理由才能稍微堵住悠悠众口。

株连九族,其子留下千古名言

底下有一些人看出曹操想要除去孔融的心思,为了讨好曹操,便积极地上书请求免去孔融的官职,还诬陷孔融蔑视国法。

仅仅只是还远远不够,曹操在终日的猜忌怀疑中,想要用更大的罪名让孔融绝无翻身的可能。

曹操先指使军师祭酒诬陷孔融曾经有过对朝廷不满和毁谤讥讽的言论,在北海任职期间意图不轨,想要招揽一群拥护自己的追随者。

然后,他们又曲解孔融“不要愚孝”的言论,说孔融是在宣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行彻底的否认。

这几项罪名瞬间就把以孝顺和仁义著称的孔融变成了一个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足以被株连九族。

孔融没有办法,别人挖好了坑专门等着他跳进去,他深知自己绝对逃不过曹操的手掌心了,若是自己挣扎抵抗,还会有更多的“罪状”等着他,于是便毅然选择慷慨赴死。

孔融一生忠君爱国,刚正不阿。春秋乱世,他的先祖孔子以儒学思想拨开礼崩乐坏的浑浊迷雾,东汉末年,同样是分裂的乱世,想要救国家于水火的孔融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命运。

虽然说二人能力不同,但同为孔氏族人,不免会对孔融的结局感到唏嘘。

不过孔融自己不怕死,但是他的一双儿女还尚且年幼,于是他恳请能够放孩子一条生路,毕竟稚子无辜。

被放过的八岁小儿子却对死亡表现得十分坦然,他没有惊慌失措地赶紧逃跑或者躲起来,面对曹操疑惑的面容,他很平静地对曹操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说完之后同样选择了被前来的官兵抓走处死。

他的意思很明白,整个家族都遭殃了,两个八九岁的孩子还能安安稳稳地存活于世吗?

小小的年纪就已经懂得了这样深刻的大道理,确实能够看出孔家的家庭教育十分到位,家族中的子弟也很是聪慧,让人不禁想象,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也许孔家一门会有自己的另一番天地,如此清流世家更不会落到这样的结局吧,可惜历史上的事情没有如果。

就像许许多多生不逢时的人一样,他们拼尽自己的全力,连死亡都不会惧怕,却注定要以遗憾收场。

大概重来一次,孔融依旧会选择坚守儒学思想捍卫的正统道义,撞到了南墙也绝不回头,这是儒生与身俱来的赤子之心般的执拗。

当然,孔融的小儿子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死前的八个字并没有随着自己一起灰飞烟灭,而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警示名言,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