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蔺州记忆】打草鞋

 古蔺同乡会 2023-05-31 发布于四川

【蔺州记忆】

 打  草  鞋

永宁翁

在古蔺老家生活、成长的那段时光里,无论是赶场天还是闲时八侯,只要你走到街上去,总能看到街道两旁的商铺门框上挂有草鞋;台面上一般都放有敞口玻璃瓶子,瓶子里总是装着干豆豉粑、酒曲子、杂糖、棒棒糖等。这几乎都成了当时商铺的“标配”。
至于“草鞋”是谁发明的、诞生于哪个年代?也许少有人去关注、研究、考证,因为这“物件儿”毕竟太普通了,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与发展前景。我猜想,也许就是前人在田间劳作时,光脚板无意间踩到了稻草上,当时的感觉是软软的,要比踩在沙地上舒服一些,于是就有了第一双“草鞋”(也许就是一团稻草),再经过不断的改进、优化,才有了后来美观、大方、实用的“草鞋”。尤其是我们古蔺的“线耳草鞋”,那可算得上是工艺品级别的,非常漂亮,八、九十年代我们都还在买来穿,夏天穿着很舒服。
我父亲就会打草鞋(仅限于普通型),但都是供自己人用的,也不拿上街去卖,所以也不是经常扯起场子干。
父亲无论做什么事儿都很认真,要嘛不做,要做就做好。所以,他打的草鞋,简洁、大方,结实,穿着舒适。之所以如此,主要体现在他的选材和工艺这两个方面,
草鞋所用材料不外乎谷(稻)草、棕皮、麻、棉等几样。
谷草,则几乎不用普通的谷(俗称“饭谷”)草,而是要用“酒谷”(糯米)草。因为“酒谷”草相对矮小一些,其“筋丝”(纤维)的柔韧性和强度要好些。使用前,将其捆扎成八至十公分粗细的把子,去掉根部五公分左右长短(即稻田水淹没)的那部分和多余的叶子。然后,再用木槌在石墩子上捶打,使谷草达到似软非软的状态即可。
棕皮,晒干后将“棕毛”与其杆柄部分(俗称“棕板子”)剥离。“棕毛”则搓成棕绳子,主要用作“经线”(犹如船的“龙骨”)、耳线。“棕板子”则同样将其捶打,使其变得柔软后再将其撕扯成丝条状的棕绒,以便于与谷草混合使用。
麻,即一般的麻皮去掉青皮后的麻丝,主要由于制作草鞋的“耳朵”和编制“鞋鼻子”时用。因为它柔软,不易擦伤脚背。
棉,主要指棉布条或棉线(酌情使用)。棉布条,新旧均可,与“谷草”混合用于主体部分,增加强度与舒适度。棉线,主要用作“耳朵”。
“打草鞋”是家乡土话,即制作、编制、加工等意思。但我还是更喜欢用土话——打草鞋。
打草鞋的工艺其实并不复杂,成品的内在质量,主要取决于材料的材质,外观质量主要取决于经验和责任心。
打草鞋时对场地和环境也没啥统一的要求,只要不下雨,露天坝子里都可以干。
打草鞋也不需购买啥专用设备和设施,当年老父亲使用的“专用设备”就是一根儿两公分左右粗细、两尺左右长短的木棍儿。木棍儿上刻有不少环状凹槽,主要便于调节“经线”宽度。其实,就像汽车的“无级变速”一样随心所欲地进行“无级调节”更方便。

01

  
打草鞋的简单工序如下:
用细绳子将木棍儿(“设备”)固定在便于工作的任何地方。
操作者端坐于木棍儿对面,并在腰间栓一条绳索,便于与其连接。
将事先准备好的棕绳一端系于腰间,另一端则固定于木棍儿上。
首先制作“鞋鼻子”,以麻线或棕毛为“纬线”,自“经线”的起始部向下紧密地反复上下缠绕。
待“鞋鼻子”制作完成后,再将棕绳头部从木棍儿上绕过、并收回与“鞋鼻子”进行连接。这样,在木棍儿与人体之间就形成了四条纵向的绳索,这就是“草鞋”的“经线”(龙骨)。
挪动身子,绷紧“经线”(龙骨)后即可从脚掌方向开始,向脚跟方向加工草鞋的主体部分了。即将事先准备好的谷草(并适时、适量地加入一些布条、棕毛、棕绒等)轻轻搓成圆条状,作为“纬线”,左右来回、上下地缠绕在那四条“经线”(龙骨)上。注意的是:必须边加料、边搓园条、使“纬线”的粗细、松软保持均匀、一致;且边缠绕,边用手从草鞋的脚跟方向向脚掌方向拉压缠绕后的“纬线”,使其保持紧密、平整。

02

特别注意的是:草鞋的宽度及轮廓形状的形成,完全是通过适时、不断地调整、改变木棍儿上的“经线”宽度的方式来实现的。所以,在整个“纬线”编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适时调整“经线”的宽度。
还应注意的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地将事先准备好的“耳朵”安置于适当的位置。且在安置“耳朵”时,应将其多余部分及时并入“纬线”之中,这样它才结实、不抽头。每一组“耳朵”的数量一般为七个或九个。脚掌部左右各一组,且两组的安装顺序应一先一后,前后相距约两、三公分,以便区分左右脚。脚底后部也是左右各一组,且两组应该相对(即同时安置),因为后部无需区分左右。
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鞋子的大小(长短),应及时收尾于脚后跟部。
最后,再将两端的绳索穿入“耳朵”中。草鞋就算做好了。
当时,父亲并没有教给我打草鞋的技艺,也许他并不看好这个手艺的就业前景。
当时,我确实也偷偷的学着打了两双,质量当然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我原本不打算提及此事的原因。当然,现在要是让我再去打两双,那一定会漂亮得多。
我上面写这些方法,都不是父亲传授的,是我自己观察的结果。在写这篇小稿子时,似乎又回忆起父亲来了,算是怀念吧。
这个习作并非正式的工艺文件,如有照此施工者,其产品质量的优劣,笔者概不负责。
打草鞋与七十二行的其它技艺一样,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摸索、总结并传承下来的东西,应该说它也是属于文化遗产之一。至于是否能满足申报的条件,我们暂且不论,但至少它是真实、客观地存在过,且已经留在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之中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