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审美原则:美是什么?

 迷乡 2023-05-31 发布于四川
畅聊艺术          笑看红尘

当今之艺术不要说普通人难以分辨好坏,就是业内专家,也很难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评判标准。究其原由,多元文化冲击导致的价值分化是主要原由,但也有商业运作下带来的利益争夺因素,让口是心非肆意吹捧颠覆了人的基本良知。从庙堂之高到江湖,总能见许多原本恶俗空乏的作品被人为无限拔高,被奉为高不可触的艺术“杰作”。在这样错综复杂现实情况下,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也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易找准南北与东西。
然而,无论当今社会价值诉求是怎样的多元化,无论人与人之间对美的感触是多么的不同,总是应有一个大致的艺术审美规律可循。在第一章里,我们就交代了人类对美的认知经历了初级阶段的自然美学到中级阶段文化美学和高级阶段的精神美学的发展过程。随后我们又探讨了艺术与人格的话题。有了前面这些探索,现在再来研究艺术审美的话题,或许就更为容易了。
鉴于当下艺术市场的复杂性,我们很难以传统的美学标准(如造型、章法、色彩、线条、韵律)进行审视,而更多的立足于当下文明,从更宽泛的文化与精神视角去鉴赏。实质上,这本书的内容都是与艺术审美思维相关的,只不过现在需专辟一章出来进行着重探讨。
就如人类文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延续一样,任何艺术创造与审美认知本身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艺术界之所以充斥着各种丑陋的炒作与哗众取宠式的滑稽表演,就是因为背离了最基本的审美认知与文化创造精神。
无论时代的力量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大变化,无论多元融合碰撞中会催生多少奇葩的变异,人类文明总体进趋势永远不会改变的。艺术与美的理想,实际上就是文化求索上的理想。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除了我们与生俱的审美感知外,更多的必是文化与精神上的超越!
一、美是什么?
美是一个既寻常又奇妙的东西,我们常常将那些能带给视觉与心灵愉乐体验的事物称为美,却很少去追问其深意。那么,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每一个生命,都天然拥有对美的挚爱与渴求,因此才会不断地去追逐、创造。简单点讲,美就是个体心理的主观体验,是对自我美好生命世界开拓的过程。美不是因为事物拥有美的本质才美,而是需要有一颗会发现美、创造美的心灵,才会诞生于世。
当美好的风景、年轻美貌的少女闯进视线时时,内心必然有一种能量被激发出来,心情顿时愉悦、舒畅。之所以会这样,不只是美好事物自行让人觉得美,而是我们灵魂深处中,潜藏着一种激发美、创造美的原始力量。美的体验产生时,是个体内在心理投射与外界事物互动的过程。一些患有严重抑郁症的人,心情极度冰凉,看什么事物都是灰暗的,是因为丧失了创造美的能力。除这类似极端个例外,每个人天生就拥有创造美的能力,艺术创作中对美的追求,就是由这种先天潜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美来自心灵的体验与创造,但我们却无法从所有的视觉认知中获得美这并非是因为外界事物存在美与不美之分在自身参与对美的创造前,外在世界并不存在美的概念,它是一种主观心理上的描述。之所以有的事物更美,有的事物没有那么美,是因为那些美的事物更切合于我们内心的描述。由于人类拥有相近的遗传基因及集体无意识,故大多数人在对美的描非常地接近。但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个体之间人格与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在对美的描述上,常常发生争执。
美,不只让人产生视觉与心灵上的短暂体验,更能以激发人的创造力、改变尘封的思维方式。一些美的体验,具有极其微妙的力量,甚至一触即发彻底改变的命运,却又难以描述出缘由。这是由于美是来自于灵性升华,与生命一同成长,一同追逐。当一个人不断追寻,不断创造时,便会创造出更高级别的灵性之美。
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可以带给我们美好体验的事物了,但我们永远不会满足,不会甘心只沉醉此处的迷人风景中。永恒的美、崇高的美,绝不会是一个恒定的量。真正的大美,是一种理想,是不断升级中的自我超越。艺术创造过程中的美更是如此。我们之所以永远不会满足于前代大师的作品,是因为还需要去追求更高程度上的文化创造,还要追寻属于自己时代的美,那就让我们对美的终结理想!
作者:杜洪




宿


使

西






:

纪录片《百年巨匠》03 徐悲鸿

01 

 | 

BBC

BBC-


 

BBC

BBC殿 3

BBC

BBC

BBC Russian art3

BBC 

BBC3

1

2

3西

BBC

1

2

3

西1西

西2西

西3西

殿(3)


BBC

BBC 

BBC

BBC·



BBC



· - 

BBC

西5

BBC

BBC

BBC

BBC

BBC

BBC

BBC3

BBC

BBC

BBC5

BBC1-3

BBC 

BBC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