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开国中将余秋里回乡探亲,没想到被弟弟责问了:“你官当这么大,却不给家乡办事!” 这句话在余秋里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余秋里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回了一句话。 正是这一句话,“怼”得弟弟哑口无言。 余秋里说了什么?他曾经又经历了什么? 独臂将军1955年,中央军委为民解放军将官授衔,周总理手拿中将委令状,庄重地将其授予了一名左臂残缺的将军。 现场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就是开国中将余秋里。 余秋里于1914年出生于江西坪里村,和很多革命家一样,家中十分贫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余秋里7岁时到村里的私塾学习,虽然没上几年学,但肚子里也算有点墨水。 余秋里经常会在闲时来到村头,给村里的老人揉揉肩、捶捶腿,听老一辈人讲他们以前的经历。 年少时的艰难和贫穷并没有击垮余秋里的意志,反而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1929年10月,余秋里参加了农民暴动,因为表现优异,深受组织赏识,随后他便加入了红军赤卫大队,担任队长。 土地革命时期的余秋里有勇有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长为了红军里举足轻重的领导者。 从赤卫大队队长到红军学校连指挥员,再到红军第二团政委,长征时,余秋里担任红2军团6师18团政委。 其中,我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忠堡战斗,就是由贺炳炎(18团团长)和余秋里指挥的。 这场战役活捉了敌军纵队司令张振汉,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总指挥贺龙每每提到忠堡战斗时,总是不吝啬对余秋里的夸赞。 余秋里失去左臂的事情还要从1936年的一场战斗中说起。 在1936年3月的一场伏击战中,余秋里左臂意外负伤,鲜血瞬间洒满整个手臂,伤情十分严重。 余秋里咬着牙,继续与敌军进行着战斗。 廖汉生(红2军团第6师政委)闻讯赶来,看余秋雨伤势严重,立马带人将他送往了医院。 医生检查过后,认为必须进行截肢手术。 但余秋雨觉得,截肢手术势必会影响到接下来的革命工作,索性拒绝了手术。 当时的环境艰苦,再加上医疗条件落后,余秋里的伤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伤情的蔓延一直无法得到控制。 接下来,余秋里强忍剧痛跟随大部队北上,余秋雨因左臂的影响,在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中,比其他的战士要更加困难。 在行军途中,余秋里的左臂常会传来难忍的疼痛,这时候,他会要求警卫员往左臂泼凉水,尽管只能管用一小会,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 余秋里的其中一位老战友贺炳炎,是后来的开国上将,同样也是一位独臂将军,一天,贺炳炎专门来看望余秋里,并说道:
余秋里听后,愣了一下,最后沉重地说道:“不能锯,我还得留着手臂干革命呢!” 从余秋里的话中不难看出,身体的伤痛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他的体内依旧流淌着革命的热血,他还是希望手臂能够保留下来。 但天不遂人愿,在渡过金沙江后,余秋里左臂的伤情更加雪上加霜。 渡江时,因为水太急,浪太大,余秋里所在的船筏子被掀翻,他的左臂浸泡在了不干净的水中。 幸运的是,余秋里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游上了岸,不幸的是,他的左臂被感染了。 红2、红4方面军在甘孜成功会师后,余秋里左臂疼痛难忍,医护人员前来检查,当绷带被揭开时,大家全都被震惊了。 只见余秋里的左臂已“面目全非”,伤口处满是白蛆,受限于医疗条件,医护人员除了重新更换绷带外,别无他法。 余秋里左臂的伤已经影响到了身体的行动,后面的行军路,他都是躺在担架上,由战士们抬着走的。 不久后,大部队来到了甘南进行修整,这时候,余秋里左臂的伤势已经蔓延到了手指,五只手指全部坏死,如果再不采取手段,可能连命都保不住。 最终,在任弼时与贺龙的安排下,决定由侯政(红2方面军卫生部长)负责进行余秋里的截肢手术。 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行手术,一方面是考虑到伤情,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军在不久前打了胜仗,正好缴获了一批医疗装备。 在缴获的医疗装备中翻翻找找,根本没有手术锯,怎么办呢?只好派战士们去外面寻找。 终于,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把锯弓,之后,战士们发挥聪明才智,对锯弓稍加改造,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手术锯。 手术前,因为不懂镇定剂的使用,注射的量都是侯政掂量着来的。 注射后,余秋里昏了过去,接下来,侯政开始了紧张的截肢手术。 第一步先用剃刀剜掉腐肉,随后将早已糜烂的左臂锯下,最后再抢救昏迷的余秋里…… 经过侯政的努力,余秋里慢慢苏醒了过来,他用感激的眼神看着侯政说道:
此后,失去了左臂的余秋里继续南征北战,将一腔热血洒在了战场上。 打仗练兵两手抓截肢手术几年后,余秋里就干了一件大事。 1939年初,贺龙时任八路军120师师长,这支队伍挺进冀中后,贺龙决定使用3个连的兵力组成独立第三支队,政委余秋里,任务是在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区内开展游击战,尽可能地将队伍发展壮大。 余秋里没让大家失望,带领着战士们在大清河附近与日军展开了多次较量,不断侵扰日军行动。 同时,余秋里积极宣传抗日,吸纳爱国人士加入到保家卫国的光荣战斗中来,在他的努力下,不少爱国青年纷纷扛起长枪,不少地方武装也加入到了队伍当中来。 对此,师长贺龙忍不住夸赞道:
当时的部队里还流传这么一个话题,有人说要是军服发手套,贺炳炎和余秋里两个人只需要领一副手套就够了。 贺炳炎和余秋里后来得知此事后,并不感到生气,而是哈哈一笑,因为这正是战友们之间友谊的体现。 余秋里除了在战场上大杀四方,在部队训练中也有一套自研的科学理论。 1943年,余秋里任358旅8团政委,驻扎在陕北葫芦岛地区,10月份,党中央号召全体官兵进行冬季大练兵。 为了搞好大练兵,余秋里反复研读毛泽东的理论思想,深入部队基层摸情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经过一番细致的观察,余秋里发现一个新规律,不管是射击练习还是投弹练习,技术“尖子”总能出类拔萃,表现比其他战士要好很多。 后进战士为了提高成绩,经常会找尖子“取经”,另外有一小部分干部的成绩不理想时,也会主动请教尖子。 余秋里觉得这种官兵之间不分高低,互教互学的风气十分值得推崇,于是,他就想把这种作风推向全团 正巧在这时候,余秋雨听说掷弹筒连的一名普通战士刘振福投弹距离达到了惊人的62米。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场会议中,余秋里提出一个建议,让刘振福担任投弹教官,教学全团官兵。 对此,有不少干部提出了质疑:“哪有让干部听战士指挥的,不光丢脸,以后仗还怎么打?” 为了让干部心服口服,余秋里安排刘振福先去二营做演练,经过不到一周的训练,二营战士们的投弹成绩从原先的33米一下子就增长到了43米,成效十分显著。 这一成果让很多持怀疑态度的干部纷纷改变了观点,并争先恐后地邀请刘振福来自己的营地做教官。 余秋里的“尚方宝剑”20世纪30年代时,不少西方人认为:中国想要实现石油自给自足根本不可能办到。 那时候,我国的石油工业确实十分落后,建国初期,北京甚至能看到背负沉重煤气包的汽车,1955年时,天然石油的产量仅有40多万吨。 石油的短缺成为了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毛主席感叹道:“长铗归来兮,车无油!” 为了改变现状,中央经过商讨,成立了石油工业部。 时间来到195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独石油工业部的业绩不尽人意,毛主席和周总理磋商,石油部门要做出一些改变。 后来,彭德怀推荐了一个人: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余秋里,针对这一人选,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表示赞同。 一天,毛主席将余秋里喊到了办公室,先是简单听取了余秋里最近的工作报告,随后直接进入主题:“总理他们提议,调你到石油部当部长,我们都赞成。” 其实对于石油部部长一职,余秋里心里是没底的,因为他一直身穿军装,对其他行业不算了解:“主席,我对工业不熟悉,是不是另选一个人比较好。” 毛主席听后,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1958年2月,余秋里临危受命,正式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地质专家李四光,请教石油的相关问题。 第二天,余秋里晋见毛主席,提出了寻找石油的基本思路,总结起来就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关键位置,由一点带动全面。 毛主席对此表示十分满意,激动地说道:
勘探石油的任务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四川石油管理局那边传来报告,说是在3个地方都发现了大量原油喷出。 有不少人认为,四川这里很可能有大油田,于是,余秋里整合力量,把重点放在了四川,但最终没能取得太大的进展。 因为四川油田的影响,那段时间余秋里的心情很是低落。 毛主席询问情况后表示:
余秋里没有气馁,而是反复试验研究,在实战中总结经验。 1960年3月,在中央的支持和安排下,转业官兵、专家技术员、石油工人加起来2万多人,浩浩荡荡赶往了大庆,准备打一场大庆石油会战。 在这场石油会战中,涌现出了不少“石油英雄”,其中当属王进喜最为英勇。
这是在1960年4月份由余秋里主持召开的会议上,余秋雨的讲话。 王进喜的铁人精神鼓舞着每一位石油战士,王进喜成为了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和榜样。 在石油部门上上下下几万人的努力下,1963年,大庆石油会战取得了胜利,那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了648吨,其中光大庆油田就占了470万吨。 对于余秋里的这一业绩,毛主席称赞道:“余秋里是个帅才!” 1964年1月,毛主席等人与余秋里进行了谈话,余秋里将最近的工作进展详细地汇报了出来。 毛主席听了大庆石油会战的“战果”后,激动地说道:“好嘛!我看这个工业,就要这个搞法,向你们学习嘛,要学大庆!” 不久后,《人民日报》最显眼的位置写了5个大字:工业学大庆! 余秋里、王进喜等人受邀参加了1964年毛主席的生日宴,毛主席热情的问余秋里:“读过几年书?” “只读过3年小学。”余秋里显然有些不好意思。 毛主席夸赞道:“不错嘛,3年小学都能搞出来个大庆!” 两袖清风——余秋里余秋里家乡在江西坪里村,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 余秋里在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余秋发和余财发。 在余秋里小时候,就经常跟随父母一起早出晚归,就算是上私塾时也会在学习之余下地干活。 到后来,余家出了余秋里一名将军,家乡人每每提到他是心里都是无比自豪的。 于是,家里有不少人就想通过余秋里这层关系,让自己得到点好处。 1983年,余秋里回乡探亲,弟弟们和侄子侄女早早出来迎接。 余秋里见到家人们的第一面就说:“你们别想从我身上沾什么光。” 确实,余秋里在中央任职时,从来没有给家人特殊照顾。 听到这句话后的余财发显然有些失望:“你当这么大的官,从未给家乡办点事。” 余秋里听出弟弟这是话里有话,但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说道:
1985年,余秋里的侄子报考了军校,凭借着努力,成绩最终得以过线,这让一家人很是高兴。 但侄子好像并不满足于此,他前往北京看望伯伯余秋里,想让余秋里动用关系,让他能上一个更好的学校。 “没有这个必要。”余秋里当场拒绝。 而且,等侄子后来专业时,余秋里也没有给予特殊照顾,完全听从组织的安排,坚决不走后门。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余秋里的侄女身上,侄女同样准备考军校,但她的分数不够,怎么办呢?她想到了余秋里。 电话里,侄女用近乎恳求的语气让余秋里“帮帮忙”,通融一下,但余秋里坚持自己的原则:“能上就上,上不了回家种田!” 当初余秋里回乡,除了探亲外,还详细咨询了江西吉安县的实际情况,他回来,就是奔着发展家乡而来的,但他并不会凭借自己的身份给江西吉安县任何优先发展的特权,而是遵从中央的建议,为大局考虑,为国家整体利益考虑。 1999年,余秋里将军在北京逝世,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概括他,我想高风亮节再适合不过了。 编辑:凡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