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道平:读滕文《理趣与诗味》感怀

 杏坛归客 2023-06-02 发布于山东

刘道平 

诗坛扬唐抑宋数百年,论者无不以“情与理”“曲与直”作重要评判标准。虽然肯定了宋诗之地位,但对其总体评价是“宋不如唐”,这似成定论。然而这一“定论”对来者可能一直被绑架而难自拨!有点可笑的是,也常听人说“诗?宋不如唐”!稍加深究,却发现并不能道明为什么“宋不如唐”,大都是源于今古一部分文人的“诗评话语”。更有甚者,即使喜作诗的一些今人,口言宋诗不如唐,而其创作犹不如宋。可见,如果某种“话语”一旦占据主导,并以唯一“正确”的面孔出现,其影响之深之广之久。

其实,任何一种文学创作形式、手段都是随时代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宋人并不比今人愚笨,既然唐诗如此兴盛高标,那么,宋人为什么之后求变且主要创作词,同时诗重理趣?

一,时代变化。时代是文创的大环境。它同文学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认识一个时代的文学状貌,不能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这个关系需要用长文方可举证,此处无论。二,唐朝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文之手法对诗必有影响。但“以文为诗”一直被批评。直到宋代欧阳修等再倡古文,鼓吹韩愈。所以北宋中期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达到鼎盛。并与宋词“同朝二制”。但可能因为,人们读唐诗多,读宋诗相对较少,喜欢唐诗并习惯了“唐诗”的口味,尽管宋诗渐被当朝多数文人接受并实践,或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而被兴盛之宋词淹没罢了。三,宋诗重理重议属实,但并非宋诗之初创独有。《诗经》《楚词》中不乏原形。唐诗亦然。(鉴于文字求短且不举例)只是其区别在于,理一一议之手法略有不同。重在有别于抽象与具象说议而已。四,唐宋之诗,有一共同特征不可忽视:即情、理并非绝不相融、绝对分割,而恰恰相反。叙事描物,大都情托于物,理含于情,情理相兼,曲直共存,抽象与具象相合。名言警句不胜枚举。

因此,宋诗“味同嚼蜡”“再也找不到盛唐气象”“只能作文体副本”等评议,是否亦有值得商榷之处?如果宋诗创作手法被贬如此,那今人乃至后人是否一定“复唐”才有创作意义?况且今诗创作者又有多少如唐胜唐?试问,宋在唐后,宋较于唐,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是进步还是倒退?如果说,宋诗不如唐,是倒退,那么假如今诗更不如唐,是否今天更加倒退了!当然,一种文学有产生、发展、衰落过程,但我们可不可以说,宋诗是在唐诗衰落之上的前进?总之,我们无法举证:时代社会在前进,而文化文学在倒退!而恰恰是,文化、文学、观念正以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先驱”而出现。唐宋之诗各有所长,师其长方为正确取向。但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今人评诗“口必言唐”,类如宋诗便入另册,未免有失偏颇。学唐可,贬宋何益?我无意挑起争端,见谅!

中华诗词学会创作委员会

以提高当代诗词创作水平,研究当代诗词创作理论,推动当代诗词创作发展为己任。进一步繁荣诗词创作,挖掘诗词精品,推出诗词新人。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新理念、新动向、新经验,为当代诗词创作的普及和推广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