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隔25年,《广水师范校歌》再次响起,我为何仍然泪流满面

 此木无为 2023-06-02 发布于湖北

绀珠教育    原创不易,请在文末点个赞,点亮“在看”此文4403字,阅读大约需18分钟

汤进峰老师分享了一场聚会,钢琴伴奏,同学们齐唱的《广水师范校歌》短视频。
“中华山麓东风浩荡,广水河畔书声昂扬……”熟悉的旋律响起,回忆拉满。一晃,毕业25年时间过去,曾经的青葱少年,如今,站在这里,嗓音由清脆,变成浑厚和沧桑 ,小心翼翼的颤抖中,太多岁月痕迹,重唱那曾经在鄂北大地反复歌咏的青春之歌,蹉跎之感顿生,泪眼早已婆娑,湿润了油腻或粉底。

时光易逝。18岁毕业参加工作的我们,现在已经四十开外了。
上周,本地公示了几位校长的任职,他们大多数都是我的同学,是上世纪90年代末毕业的中师生。
90年代末毕业,经历了学历提升,能力磨炼的过程,当年的中师生,大多数人已经成为了各学校的骨干、管理干部,甚至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头雁。

广水师范鸟瞰
四年前,我曾经写过《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致敬我的中师岁月,谈到了为何中师生能够在县域基础教育体系中快速成长,相比当年的师范专科教育毕业生,似乎更具活力,成长也更快的问题。比如专科学校似乎更强调对于学科教学的“专一”,而中师生似乎上岗后什么都能教。学历文化体系差一个层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作为特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中师教育其实是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过渡的师资补充方式。
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在八十年代,全国应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
农村学校师资缺乏,教育质量亟待提升,教育部于1981年3月28日发出《关于中等师范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中等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制度。

九十年代的广水师范
所以,在国家1998年实施中师并轨招生之前,由于有免费入学、包当干部、年龄优势、无升学风险等有利条件的吸引,中等师范学校成为初中生追捧的“香饽饽”,中等师范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对于我们这样的农家子弟来说,由于当时高考升学率较低,高中阶段教育尚没有现在这样普及,中等师范学校对于农村生源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待政策和吸引力。
中师教育用短平快的培养模式,让初中毕业生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后,迅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

广水实验高中(原广水师范学校)
拿我们的广水师范来说,从1952年办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教师13000余人,培训18000余人次,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样看来,我们比那些上高中,再考大学,至少要提前三四年就能参加工作,养家糊口,还有着年龄的优势。师范生毕业后回到农村任教,并无多大的心理落差,能够踏实从教,留得住,教得好。
还记得当年上中师前,亲朋好友前来道贺,村委会还送了两场露天电影,风光得很,十里八乡传颂着,这个湾里出了个国家人。
时代发展太快,知识的短板,和视界的局限,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生活经历中,有着太多的唏嘘。一代中师毕业生,由于学历不达标不得不自考、函授,这也成为中年的我们时常唏嘘不已的事情。
曾经的同学上了高中,考入大学,拥有了更为精彩的人生;曾经辍学没有继续学习的同学,早已成为商海弄潮儿,又何尝不会羡慕呢?当曾经以为稳定的工作,如今无法适应经济发展消费提升的薪资水平,让我们又怎能轻言坦然?
年少及家庭教育的原因,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想到过离开和追逐。如果再给一个机会,也许我们会选择走更远的路,读更多的书,会去寻找更多诗和远方。
但往事不可追,无论是时代所需,还是造物弄人,我们都要平常心态面对,至少,我们无悔,也无愧。

有一个公号“中师生”,近几年来非常火爆,粉丝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在探讨着中师教育曾经的辉煌,以及一些优势的传承。
这种论调,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怀旧的情绪,而更是我们对于当下师范教育,或是师资队伍补充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反思。
进入2000年代后,中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高校扩招,教师分配制度取消。我们的教师补充经历了“三支一扶”、资教生、特岗教师,以及新机制和非新机制教师等阶段。
大学师范教育不受学生青睐,农村教师的补充,大多为非师范专业或没有经历师范训练的高校毕业生,经历突击复习培训,考取教师资格证,通过笔试面试,进入教师队伍。
这样就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异地工作后的稳定,以及教学基本功欠佳的问题,导致了教师流失严重,和教学水平低下。特别是农村学校工作条件相对落后,男性从教比例逐渐下降,年轻女教师婚恋面临危机等。

20年前的老照片
站在今天的视角,来回看中师教育,有很多经验和做法值得今天的师资培养体系所借鉴。
我觉得有三点尤其突出:一是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广水师范学习三年,我们除了文化课之外,对于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三笔字训练、以及器乐的练习都十分看重。
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一周六天,有五天都各有安排。分班或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普通话训练,定期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
书法老师祁少华会讲他的毛笔字,每人一块小黑板和字贴,没事就练粉笔字、毛笔字和钢笔字。
我还记得当时还有一门课,那就是简笔画。通过线条的勾勒,简单生动地描述辅助老师的课堂教学,这对于当时中小学简陋的教学环境,十分受用。

食堂及礼堂
魏慧老师的风琴课,我学会了边脚踩踏板,边弹奏,边歌唱的技术。在后来的村校工作,成为炫技的看家本领,让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多了一些生机。
能写一手好字,会做投影,运动会,文艺汇演,能弹会唱,能写会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这就是中师人才培养的特点,不一定要非常精通,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但对于乡村启蒙教育,这就足够。
二是实施全科教育。中师生什么都能教,还都能教得好,这是公认的评价。因为没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广水师范的课程真正做到了开齐开全,没有主科副科之分,每一科都是主科,期中期末考,一个也少不了。所以中师把中师生按照“万金油”的标准,培养成了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全能教师”。
毕业后,到了农村学校,中师生能够胜任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工作。因为参加工作一般十八九岁,工作热情高,一般都会把学校的音体美都扛起来,学校也变得有生机了。所以中师生分配到各学校,不仅仅领导欢迎,更受学生喜爱。
三是重视师范教育。广水师范综合楼门楼上有鲜红的八个大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中师的办学方向,也是目标。学校坚持“两代师表”一起抓,既要培养好学生,又要搞好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对师范生,强调“明日教师今日做起”,铸师魂,练师功,学师能,苦练教学基本功,开讲的《教育学》《心理学》是精品课程,当年在五楼阶梯教室上大课的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校庆纪念册及校文学社刊《蝌蚪》
一切都是为了培养老师出发,所以老师们还要教我们怎样写教案,怎样和学生交流,怎样进行心理辅导,怎样处理课堂上的教学机智。在毕业的前三个月,我们还要到学校去见习,再实习,全面提高中师生的为师素质,为成为一名正式老师作好充分准备。
这也难怪,有不少农村的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反映,昔日的中等师范毕业生甚至比如今的大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研究生还管用,这不是没有道理。

怀念与怀旧,不是为了开历史的倒车。
曾经激情燃烧的中师岁月,早已一去不复返了。1999年3月16日,教育部颁行《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文件,提出“到2010年左右,新补充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别基本达到专科和本科学历”,这意味着中等师范学校将无法适应国家对小学教师的学历需求,必须进行升格或转制。
就全国看,中等师范学校实际上在2005年之前已基本上完成了中等师范教育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比教育部划定的2007年还要早些。
2003年6月,广水师范最后一批中师生毕业,部分省内中师生转班插入高中班学习。至此,师范教育完全退出学校办学历史。

曾经在教室
消失这些年,但广水师范从未从我们每名中师生心中真正离开过。2009年,2018年,我们分别组织了毕业十年、毕业二十年的同学聚会。虽然不能做到全员参加,虽然大多数老师也没有光临,但中师情结,却能跨越万水千山,纵横时间的界线,始终难以忘怀。
对于农家子弟的我们来说,中师三年,它给了我一份工作,一份能够值得托付的谋生之道和人生的起点。大多数的同学,仍然在从事着教育事业,成长为骨干和管理者;还有的同学从此启航,从商、从政,在各行各业精彩着各自的精彩。
中师教育留给太多的财富,需要我们今天转化学习运用。感怀于今天,在中师消逝快二十年后的当下,我们竟然还在不断呼吁“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这不就是当年中师教育的状态吗?是否应该引起深刻反思?
中师的仓促退出,高等师范教育断层,大学生异地报考乡村教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教师引进困难、留住困难,甚至是教学困难。同样的,不少中小学过去被社会认可的师德、技能“双好”的师范优势,再也无法重现。
所以,无论是从当前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师资格制度优化,还是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充分考虑到学历、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总结中师教育的成功经验,破解当前面临的一些难题。
一是要加大师范教育的扶持力度。办好专门的师范教育类高校,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落实贫困地区学生资助制度,吸引更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就读师范专业。要加大师范课程建设,重视知识与技能、师德教育,加强全面培养,突出师范教育特点,打造合格师资队伍。
二是要严格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既要畅通人才成才通道,吸引各专业学生报考教师,又要突出其教师资格行业特殊性。要强化教育见习、实习经历纳入教师资格证取得前置条件要求,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评价机制,畅通准入准出通道。
三是要探索定向培养专项机制。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和亲缘优势,鼓励大学生回乡从教。地方政/府与域内高校合作办学,订单式培养,按需补充,优化招生就业程序,破解“招不来,留不住”难题。
四是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落实各项工资津补待遇全面要求,改善提升乡村学校工作生活条件,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搭建成长平台,在评先、评优、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关注教师婚恋、家庭问题,关注解决父母赡养、子女家人托管就学就业等问题,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毕业20年聚
一杯敬过往,一杯敬明天。《广水师范校歌》再次唱响,我们不仅仅是怀念那曾经的岁月,更重要的是传承那光辉的中师精神,见证中华山下,广水河畔,一代青春的无悔誓言,到农村去,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一年一度的教师招聘季,马上就要到来。口罩三年之后,我们对于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两/会”在即,有关教育,有关教师的话题也一定不会少。
生活不在别处,当下即是全部。
来,做一名教师,挺好。

广水师范校歌


精彩导读

这不是雪小禅的鸡汤, 这个周末,你拥有自我沉淀的人生值得

一杯敬明天,一杯敬过往,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致敬我的中师岁月

做一名“清流”教师!浮华时代,静等风来,花开成海


  你也可以在作者的“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百度百家”“百度百家号”“搜狐自媒体”“凤凰自媒体”“新浪博客”“简书”“新浪看点”“UC云观”“恰年家”“北京时间”“企鹅公众平台”“网易云阅读”“虎嗅网”、“砍柴网”、“淘达人”等平台阅读作者更多自媒体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