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的两性关系的必要条件

 东方文捷 2023-06-03 发布于天津

一、理想的两性关系的核心

核心概念在于“两个人格的融合”。这就是指那种“你是我的一部分”“你的存在让我完整了”的情形。有一个实验可以较好地帮助理解这个概念(我没找到可靠的来源,但是实验结果是符合经验直觉的。同时这里以理解概念为目的,所以即便实验是虚假的也没有问题):

让若干参与实验的陌生人两两分组坐在一起,花45分钟时间,彼此询问36个特定的问题。实验的结果是,有30%的人在聊完这些问题后,立即表示自己和同组实验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比他们人生中其他任何一段关系还要深。问题清单见链接阿瑟.亚伦的36个问题

我选取几条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什么最令你感激?用4分钟告诉对方你的人生经历,尽可能详细。一段友谊中,你最看重什么?你与家人的关系怎样?你觉得自己的童年比其他人更快乐吗?上次你在别人面前哭泣是什么时候?独自哭泣呢?

可以看到,正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定义了一个人,展现了一个人的深处的自我。而发自内心地互相分享、倾听这些内容的过程即可以看作是一种“两个人格的融合”的过程。

而成功的、长久的人格的融合首先要求没有过多的冲突。即

1.涉及日常行为选择方面的价值观的互相认同。比如,以什么风格抚养孩子,严厉的还是充满柔情的?应该拿出多少资源给双方的原生家庭(即父母)?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事业取向的还是家庭取向的?是进取心强的还是懒散的?有两点需要额外说明:1)价值观要足够具体。如,两个人都有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但A的“向上”体现在事业心上,B的“向上”体现在接触新鲜事物、丰盈自己的生活上。同样是“向上”,但很可能双方没办法互相认同。这里的具体,具体到具体的行为选择(如“空闲时间做什么”),而不仅仅是“向上”这种相对抽象层次上的一致。2)和生活日常的相关性。有些价值观的分歧是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的。比如,妻子能接受同性恋,丈夫厌恶,如果他们有个经常接触的同性恋朋友,那这就会引发冲突,妻子可能不能接受丈夫对这位朋友的态度。但如果周遭根本没有认识的同性恋者,那就完全可以把这分歧放在心里。不会产生冲突的分歧也就不重要了。

没有过多的冲突是人格的融合的前提,而在这基础上,还需要

2.有相似的兴趣。这里的兴趣是广义的喜好(interest),不仅仅指特定的如摄影、羽毛球等的业余爱好(hobby)(事实上,有些人根本就没有业余爱好。刷手机一般不能算在内,因为刷手机通常并不能唤起积极情绪,往往只是起到消磨时间或逃避现实的作用),主要是指对事物的一般的倾向性,即个体的关注点在哪儿。如,妻子下班后大谈特谈工作上的见闻,丈夫表面上哼哼唧唧地应着,脑袋里装的却是晚上的球赛。这就是倾向性或关注点的不同,即(广义的)兴趣的不同。这也就是俗话说的“能聊得来”。

毫无疑问地,必须通过交流和共同的经历才能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密,即,人格的融合(就像那句话说的,“最理想的伴侣同时也是你最好的朋友”。这也让我想起了部门里的一个中年大叔的告诫:老夫妻必须要培养一个共同爱好才行)。同时,这交流和经历必须是真正的交流和经历,也就是说,双方必须投入到这个过程中,对其真的有兴趣。典型的反例是,有修养的人对自己并不关心的话题表现出的礼貌的关注。

这也就能推导出相似的背景、年龄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背景的不同(如学历、家庭)导致的关注点的不同是显然的(当然,例外是存在的)。年龄上,尤其是对于处于20到30岁这段充满了变数的时间的年轻人来说,差个两年人生观就很可能迥然不同(想想在学校里时的想法和工作一年后的想法吧)。就我个人来说,7年来每年和前一年的自己相比,都能体会到很大的变化。

至于特异性自我高度发展的个体(如专注作曲40年的作曲家),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另一半与自己在同一领域、并发展水平类似,如,学术夫妻。

这也暗含了一个几乎明显到不需要提的条件:必须要绝对坦诚,不坦诚是理想的两性关系的大忌。(今年上映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就表现了极不坦诚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电影本身不错,但是我在情感上比较排斥)。当然,有的时候不完全坦诚也情有可原,比如,出于害怕被伴侣轻视而不敢吐露自己的软弱(当然我以为最好的解决办法还是去努力变强吧)。

另外,再强调一次,关于人的问题往往都是程度的问题。每一对在价值观上都或多或少有冲突,重点在于这冲突的数量与程度,就像你不知道是掉的第几根头发让你变成了秃子,你也不能知道究竟是多少冲突让两个人终于觉得“不合适”了。这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只能说,冲突越少,越理想。

二、基于个人魅力的互相吸引的作用

基于个人魅力的互相吸引,如因美貌或才华互相吸引,我不确定是不是必要条件(好像有些故事说的是开始互相看不上眼,后来逐渐密不可分),但是无疑会给理想的关系起个好头。但是仅有它是显然不够的,主要是出于人的适应性:再美好的事物也会逐渐适应,变得不如第一次见到时那般美好。“熟悉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了人格的融合这正面的一刃,那么只会留下失去新鲜感、变得麻木的负面的那一刃。我想,几乎每一个家庭问题都有失去新鲜感的因素在里面。

三、作为前提的心理健康

以上的论述都是基于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引用WHO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可以简单理解为免于负面情绪的困扰,重点在于免于基本需要(即对安全、归属和爱、自尊的需要)的匮乏引发的不安全感,孤独、疏离感,自卑、弱小感。如果加上这些变量的话,情况会变得非常复杂,比如,最适合一个没有安全感、害怕被抛弃的姑娘的伴侣,可能是一个对其百般体贴、绝对服从姑娘的愿望的人。最适合一个自卑的男性的伴侣,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什么观点都赞同的女孩。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的两性关系,可不可以称之为“爱”(在佛洛姆的意义上)是值得商榷的,或许最好称之为“依恋”。无论如何,这不影响之前的论述,受匮乏性需要驱动的关系绝不可能是理想的两性关系。最后以一个很好体现这一论点的、颇有意味的漫画为结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