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嵌套叙事”专练

 一中大语文 2023-06-03 发布于福建

嵌套结构也可以称为嵌套结构。它是叙事学中的一个术语,原意是指一环到另一环的复杂叙事结构。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叙事结构,一个故事穿插着另一个故事,一条线索引出另一条线索,一个人物引出另一个人物。例如,在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故事被另一个故事覆盖,然后另一个故事又被另一个故事覆盖的情况。

空间与嵌套:《祝福》深层叙事结构分析

作者简介:

陈娟,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张期梦,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语文教师,成都市骨干教师

《祝福》文本在呈现时采用了 “排版空白”这一特殊形式,其作用不止于情节转换,对揭示文本意蕴也具有重要启示。《祝福》中共有四处排版空白,将文本分为五个层次,呈现出框架和两层嵌套结合的三层叙事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片

一、三重空间设置:山里-鲁镇-城里

第一重空间:山里——祥林嫂的原生空间和被动选择空间。

卫家山和贺家墺作为祥林嫂寻求改变的出发点和改变失败的转折点,具有原始、野蛮和家长权威等共同特征。祥林嫂的悲剧在其原生空间里已有伏笔,她只是供交换的物品。在野蛮的山里人面前,弱小的祥林嫂毫无反抗之力,她始终是丈夫或儿子的附属品,一旦失去依靠,自然走投无路。所以,祥林嫂要逃离山里,去寻找能让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生活的空间,于是她两次选择了鲁镇。

第二重空间:鲁镇——祥林嫂的选择空间,“我”的原生空间

相比山里空间的自然性,鲁镇文化则呈现出传统闭塞、礼教森严、迷信盛行、自私冷漠的社会性。在祥林嫂最需要关心来抚慰创伤时,鲁镇的人们表现出“集体的一致”: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四婶三次紧张的呵斥;柳妈丑陋的狞笑、猎奇的询问、致命的支招;镇上没有姓名的男女对其悲惨遭遇的赏鉴不耐烦……鲁镇无法改变祥林嫂的命运,她的逃离以失败告终。

第三重空间:城里——“我”的选择空间

《祝福》中对“城里”这一空间只有一段叙述:“福兴楼的清燉鱼翅……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首先,城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福兴楼的鱼翅可能涨价了,往日同游的朋友也已云散;其次,“我”只能把注意力转移到鱼翅这种实用选择上,来逃避祥林嫂关于灵魂提问引起的不安;再者,“我”作为革新者,回到城里只能无所事事,昔日同游的朋友也已云散,表明了革命的失败。“我”的彷徨也是两重环境的矛盾:具有现代和启蒙意义的城里无法改变落后、封建的鲁镇所造成的。

三重空间的转换以祥林嫂和“我”为连接点,无论是“我”还是祥林嫂都陷入了同样的生存困境:无路可走。

图片

二、三层叙事结构:框架与嵌套结合

嵌套结构的意义体现于框架叙事和嵌入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一,嵌套叙事内部的对比关系。一是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境遇的对比,前后境遇的不同就源于中间层祥林嫂改嫁到贺家墺的故事,鲁镇是不能容忍有任何违背他们礼教价值体系的行为的,所以,“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二是“我”刚回到鲁镇的“隔离”和离开前的“和谐”形成对比,祥林嫂的故事是“我”变化的转换剂,祥林嫂的死亡也许给了“我”启示:改变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框架叙事为嵌套叙事提供了背景信息。在三层叙事中,“我”与鲁镇的故事为祥林嫂与鲁镇的故事提供了背景,也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三,框架叙事和嵌套叙事形成类比关系。“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与鲁镇隔离的“我”和祥林嫂都是不属于鲁镇的人。其次,“我”与祥林嫂都是努力寻求改变的人。最后,“我”与祥林嫂的改变都以失败告终。

框架与嵌套结合的叙事结构为读者揭示了两个故事之间的复杂关系:两个故事不是线

性叙事,而是交织叙事。两个故事之间既互为因果,又指向同一主题。

三、闭合叙事结构的隐喻

长久以来,《祝福》文本意蕴的解读被简单化为“四权说”和“三教说”。而《祝福》由嵌套式的叙事模式构成的闭合结构,就如同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是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形式。你是愿意做永远沉睡的人还是清醒的人呢?虽然“我”和祥林嫂都失败了,但他们的悲剧是环境和时代的产物。社会的转型和进步必然会经历新旧文化碰撞的阵痛,如果不去改变环境,继续选择沉睡,中国社会将还会有无数的被毁灭的祥林嫂。同理,面对人类生存的困境甚至绝境,我们也应行动起来。这便是《祝福》独特的价值内涵所在。

对《祝福》的三重空间设置及框架嵌套结合的叙事结构进行分析,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深刻性和先进性。叙事文本的结构是读者更为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的重要前提。要实现叙事性文本的深度学习,空间设置和叙事层次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专练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1966年一个寒夜,博尔赫斯站在轮船甲板上,往海中丢了一枚硬币。

1985年,一位澳洲富商被一首《致一枚硬币》的诗猝然击中。

1997年,在十余年成功的商业生涯后,这位商人成了博尔赫斯的头号崇拜者。同年春天,他资助了一场史上最荒诞的壮举。他要找到博尔赫斯扔进海里的那枚硬币。他买下一艘当时最先进的潜艇,聘请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考察专家。富商向他们承诺,将为他们的海底考察提供长久的资助,要求仅是他们在科研工作之余,顺便找寻一下那枚硬币的踪迹。陈队长问他:“如果一直都找不到呢?”“那我就一直资助下去。”

富商明白找到的希望微乎其微,但他认为找寻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向博尔赫斯致敬,像一种朝圣。

1999年底,潜艇失去联系。次年,富商病逝。他的孙女在翻看他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些录影带。其中有一段不可思议的影像:

潜艇于1998年11月驶入一座由珊瑚构建的迷宫。队员们误估了两座珊瑚礁之间的距离,导致潜艇被卡住。六小时后,镜头拍到远方驶来一艘蓝色潜艇,向潜艇发射了两枚鱼雷。鱼雷精准地击碎了珊瑚礁,艇身得以松动。那艘潜艇则像幽灵般消失在深海,此后的航行中再未和它相遇过。

我国知名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陈透纳去世后公开的手稿中,有一篇他追忆早年生活的散文,也许能为这一神秘事件提供另一种解释:

国庆时回了趟老家。晚饭时母亲说起,上礼拜沈医生过世了,以前给你看过病的,你还记得吧。我含着筷子嗯了一声。中学那几年,我像着了魔一样沉浸在病态的妄想里。

更小一些,他们还夸我想象力丰富。初中后我的幻想越发繁茂地滋长起来。我的脑袋像伸出了万千条藤蔓,遇到什么就缠上去,缠得密密实实的,还要在上面旋转着开出一朵花。爸妈常常叹气,我倒觉得没什么。我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

有一晚睡前,我想象自己在莫奈的睡莲间遨游,清晨醒来后,枕边还有淡淡幽香。由此我推测,只要将幻想营造得足够细致,就有可能和现实世界交融。

于是,我发明出了最让我着迷的一个游戏:我造了一艘潜水艇。

我爷爷是个海洋学家。我七岁那年,他受邀参加了一次海洋考察,再也没有回来。我时常思念我爷爷。初三上学期,我决定开始经营一次海底的幻想。我在课堂笔记的背面设计出了一艘潜水艇。艇身为蓝色。我的房间就是驾驶室。我是船长。

每天夜里,我坐到书桌前,桌面就变成控制台,我果决地说:出发!潜艇就在夜色般的海水中平稳地行驶起来。这一路我经历了很多冒险。被巨型章鱼追击过,一整夜都在高速行驶。在珊瑚的丛林里穿行,那里像一座华美的神殿。遇到一艘潜艇卡在那里,出手救了它。

高二的一天夜里,我下了晚自修,兴奋地小跑回家,今晚要去马里亚纳海沟探险了。进门,发现爸妈都坐在客厅里,茶几上放着我的笔记本,每一页都画着潜水艇。那晚他们对我谈了很多,倾诉了他们这些年的忧虑。正常一点,他们对我的要求仅限于此。

第二天,我试图专心听讲,发现已无法做到。我脑中伸出万千藤蔓,每一条藤蔓又伸出无数分叉,漫天枝叶在教室中无声地蔓延,直到把所有人都淹没。

第三天晚上,我想好了对策,我让所有的想象力都集中到脑部。它们是一些淡蓝色的光点,像萤火虫的尾焰。它们汇聚成一大团淡蓝色的光芒,从我头上飘升起来,渐渐脱离了我。这就是我的对策:我想象我的想象力脱离了我,于是它真的就脱离了我。那团蓝光向窗外飘去。

次日,我再也不会抓住一个东西就开始浮想联翩。听课时,对身边一切都能视而不见,这种适度的麻木真是令人舒适。

后来,我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结了婚。我的脑中再也不会伸出藤蔓,成了一个普通的脑袋了。

——如文中所提,上文作于陈透纳三十岁时,晚年,他在回忆录《余烬》中说:

“……五十岁后,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其实不是的。我的才华早在十六岁那年就离我而去,飞出天外了。我中年开始作画,不过是想描绘记忆中那些画面。直到有一天,我把以前的梦境都画完了,就不再画了。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陈透纳遗书的最后一段,他写道:“我反复画过一张画。深蓝色的背景中央,有一片更深的蓝。人们猜想其中的隐喻。其实没有任何含义,那是一艘潜水艇。我的潜水艇。它行驶在永恒的夜晚。它将永远,永远地悬停在我深蓝色的梦中。”

公元2166年一个夏天的傍晚,有个孩子在沙滩上玩耍。海浪冲上来一小片金属疙瘩,锈蚀得厉害。小孩捡起来看了看,一扬手,又扔回海里去了。

1.“嵌套叙事”是在一个故事中插入另一个故事的叙事策略,两个故事互文互补,叙事视角富有变化,主题既对立又映照。结合文章,分析本文的“嵌套叙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和六个便士(节选)

[英]毛姆

我一边走一边想,他到这里来究竟是个怎样的状况呢?在这里的这段时间,我总能听到关于思特里克兰德的不少轶事,是该认真思考一下这里的环境了。他在这个遥远的海岛上似乎同在欧洲不一样,人们丝毫不讨厌他,如果是在英国或法国,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个与潮流格格不入的人,都说“方枘圆凿”,然而这里的孔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样子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我并不认为他到这里以后脾气比过去变好了,不那么自私了,或者更富于人情味儿了;而是这里的环境对他比以前适合了。假如他过去就在这里生活,人们就不会刻意挑出他的缺点。他在这里所经历到的是他在本乡本土不敢希冀、从未要求的——他在这里得到的是同情。

我觉得这些想法很离奇,便与布吕诺船长交谈了一番。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

“我对他感到同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奇怪的,”最后他开口说,“因为我们一直在追求同一个东西,虽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你同思特里克兰德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人,有什么东西会是你们俩共同追求的?”

“美。”

“这个追求也太高了,”我咕噜了一句。

“你知道吗?一个坠入情网的人,眼里除了他的爱人,就看不到其他事物了,就像古代被锁在木船里摇桨的奴隶一样,没有身心的自由。把思特里克兰德俘获住的热情正同爱情一样,把他紧紧地禁锢住了。”

“啊,真想不到,你也会这么说?”我回答道,“很久以前,我也有这种想法。我觉得他这个人是被魔鬼抓住了。”

“使思特里克兰德着了迷的是一种创作欲。他热切地想创造出美来。这种激情叫他一刻也不能宁静。他就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穷尽所有去跋涉。为此,哪怕要打破原先的生活,他也在所不惜。思特里克兰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常人不同的是,他追求的是美,而不是真理。我从心眼里同情像他这样的人。”

“你说的这一点也很奇怪。有一个他曾经伤害过的人也这样对我说,说他非常同情思特里克兰德。”我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道,“我很好奇,我一直无法理解他这种奇怪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你是不是已经找到了答案,你是怎么想明白这个问题的?”

他对我笑了笑。

“我不是告诉你了,从某一个角度讲,我也是个艺术家吗?我在自己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只不过他是利用绘画来实现的,而我却是拷生活。”

这时,布吕诺船长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我想我应该在这里说一说。因为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何况,这故事本身就非常美。

布吕诺船长是法国布列塔尼地方的人。年轻时在法国海军服过役。结婚以后,他就退役了,定居在坎佩尔附近。在这里,他有一小份产业。他准备在恬静的乡居生活中过自己的后半生。悲剧的是,他在一夜之间破了产,因为他的财务代理人出了点小差错。他们夫妇在当地原本有一定的地位,他们不想因此成为人们饭后的谈资,于是决定离开这个地方。早年他在远涉重洋时,曾经到过南太平洋群岛,这时他就打定主意再到南海去闯一闯。他先在帕皮提住了几个月,一方面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一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几个月以后,他从朋友手里借了一笔钱,在包莫图斯群岛里买下一个很小的岛屿。那是一个环形小岛,正中间有一个咸水湖,岛上长满了灌木和野生的香石榴,从来没有人居住过。

他的老婆是个很勇敢的女人,他就带着她和几个土著登上这个小岛。他们首先盖房子,清理灌木丛,准备种植椰子。那是二十年以前的事了。现在这个荒岛已经种满椰子,成了一座整饬的种植园。

“将来有一天,等我女儿结了婚,我儿子娶了妻子,能够把我在岛上的一番事业接过去,我就和我妻子回到故乡去,在我出生的那座老房子里度过余生。”

“到了那时候,你回顾过去,一定会感到这一辈子过得很幸福。”

我在脑海里思索船长的这番话。

“你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不仅靠坚强的意志,更要靠坚强的性格。”我说。

“或许你说得没错。但我认为这其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会一事无成。”

“你说的是什么呢?”

他停下脚步,将两只胳膊抬起来。

“信仰。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早就迷失了方向。”

谈到这里,我发现我们已经走到了库特里斯大医生的家门口。

2.小说中嵌套了关于布吕诺船长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夜晚,采葡萄的工作做完,我和伊则吉尔老婆子留在葡萄藤的浓荫下,望着深蓝的夜色。

月亮升起来了。月轮很大,是血红色的。草原上飘动着被月色照透了的云影,它们变得更加透明了。

“瞧,腊拉在那儿走着!”“那儿什么人也没有!”我说道。

“瞧,就是沿着草原在奔跑的那个暗黑的影子!”

“这是影子啊!你为什么叫它是腊拉呢?”

“他现在已经变成了影子,——他活了几千年,太阳晒干了他的身体和血液,而风就把它们吹散。这就是上帝惩罚那些傲慢的人的办法!”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于是,老婆子就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

“远在大海的彼岸,住着一族强悍的人,他们用狩猎来消磨他们的精力,表现他们的勇敢。

有一次,在庆宴中,一只老鹰攫走了一个姑娘。他们派人四处寻找,却始终没有找到。

过了二十年,她自己跑回来了,身边还带着一个青年。她告诉他们,老鹰把她带到了山里,像和妻子一样地同她住在那儿,这是鹰的儿子。

大家都带着惊奇的眼光,看着这个鹰的儿子。他那双眼睛,冷酷而又傲慢,正像鸟中之王的眼睛一样。族中的长老们跑来,他和他们讲话就像对待平辈一样。这件事侮辱了长老们,长老们愤怒地说:'在我们当中没有他生活的地方!他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就让他到什么地方去吧。’

他大笑着走向一个美丽的姑娘,一把抱住她。而她正是刚才训斥过他的一位长老的女儿。她推开了他,可是他却去追打她。当她跌倒的时候,他就用脚踩在她的胸口上。于是鲜血就从她的嘴里冒出来,喷向天空,这个姑娘就像蛇一样蜷曲起来死掉了。他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她的身旁,神情是那样傲慢。”

黑夜更加深了,充满了各种奇异的轻微的声音。在草原上,金花鼠凄凉地叫着,在葡萄树的叶丛中,场衅在弹着玻璃似的琴弦,树叶叹息着,私语着,丰满的月轮本来是血红色的,现在变得苍白失色了……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杀死她,是因为她推开了我……而我是需要她的……’

'可她不是你的呀!’

'难道你们只使用你们自己的东西吗?’

大家告诉他,凡是人所拥有的东西,都是付出了代价,凭智慧和力量而得来的,有时候还是拿生命换来的。

而他回答道,他想保全他自己的完整。

大家和他谈了很久,最后看出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的第一个人,除了他自己之外,别的什么都看不到。他身边从没有过同族人,注定了要过孤独的生活。

当大家看出这一点时,为青年取了一个名字——腊拉,意思是他是个被排斥和放逐了的人。从那时候起,他就一个人到处游荡,等待着死亡。……瞧,现在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影子,而且会永远这样!”

这时,从海上升起一层云,月亮只剩下了一个朦胧的蛋白色的斑点。而在草原的远处,迸发出许多天蓝色的火星。

“你看见那些火星了吗?”老婆子问我。

“就是那些天蓝色的吗?”

“古时候,在大地上住着一族人,这是些愉快的、强有力的而又勇敢的人。但是,艰难的时候来临了,出现了另外一族人,把他们驱赶到林子深处去了。恐怖在大家心里诞生,于是在森林里面有了懦怯的话语。他们想走到敌人那里去,向敌人献出他们自己的自由……丹柯出现了,他一个人救活了所有人的性命。”

很显然,老婆子是时常讲起关于丹柯的这颗炽燃的心的故事的。她像歌唱似地讲着。

“丹柯是这群人当中漂亮的年轻人。美丽的人时常都是勇敢的人。他向自己的伙伴们这样讲道:

'只靠空想,是推不开挡在大路上的石头的。谁什么事都不做,谁就会毫无办法。起来吧,让我们走进森林,穿越它!’

丹柯带领着他们。大家都跟在他后面走——大家深信他。这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呀!树木则像一座牢固的墙壁,阻挡他们的去路。他们走了很久……森林是愈来愈浓密了,大家的气力也愈来愈小了!于是大家开始埋怨丹柯,说他是个年轻而没有经验的人。但丹柯始终是走在他们的前面,勇敢而又坦然。

他爱人们,他想:也许没有了他,这些人会毁灭掉。于是,他的心里迸发出了想要拯救他们的火光,他要把他们带领到容易走的路上去。这时候,他的眼睛里闪耀出一种强烈的火焰般的光线……他忽然用双手撕开自己的胸膛,从里面挖出自己的心,把它高高地举在头顶上。

那颗心正像太阳一样明亮地燃烧着,整个森林静默无声了,都被这个对于人类伟大的爱的火炬照得通亮,而黑暗也因为它的光亮向四面八方逃跑了。

'我们走吧!’丹柯举着那颗炽燃的心,给人们照亮着道路。

草儿带着钻石般的雨珠闪耀着,大河也泛着金光……这正是黄昏的时分,由于太阳落山时的光线,大河变成了红色,就好像是从丹柯被撕开了的胸膛里所流出的热血一样。

而丹柯倒了下去。那颗燃烧的心碎散成为许多火星。”

现在,老婆子讲完了美丽的故事,草原上变得静寂起来,就好像它是被勇士丹柯的力量所慑服了一样,而他为人类燃烧了自己的心并且死去,丝毫没有向他们要求什么报赏。

(选自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有删改)

3.小说采用了“嵌套故事”的叙述手法,伊则吉尔讲述的两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为一个整体,将思想引向深入,请结合腊拉和丹柯的形象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①两个故事独立又互补。在富商的故事中插入陈透纳的故事,又通过“爷爷”“蓝色潜水艇”等要素将两个独立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整体,互为解说。

②人称、视角转换,扩展了叙事空间。文章由“富商”故事的视角转变为“我”的视角,宕开一笔,使叙事富有变化。

③两个故事丰富了主题。“富商”对梦想的至死坚持和“我”对才华的无奈放弃,构成对比。

“我”拥有后又失去才华和“小孩”捡到硬币又扔掉硬币构成映照。升华了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2、①从侧面写出了思特里克兰德为追求艺术理想而不惜一切的勇敢与可贵;②用布吕诺船长的故事叠合思特里克兰德的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使小说内容更充实,主题更突出,故事更具传奇性。

3.(1)看似独立:①腊拉是利己主义者。他离群索居,冷酷傲慢,自私自利。②丹柯是集体主义者。他勇敢坦然,担当责任,无私奉献。

(2)实则为一个整体:将腊拉和丹柯两个人物形象作对比,揭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