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愿军伤残军人坐公交插队引争执,被一开国大将撞见:都给我带走

 香海2816 2023-06-04 发布于广东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军很多部队正准备转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投入国家建设,但是被抗美援朝战争打断了计划。那些经过战火锤炼的老兵又扛起枪奔赴朝鲜前线,再立新功,大批新兵也上了战场,取得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朝鲜的冬天太冷,战争初期志愿军准备不足,因冻伤、冻死减员严重,比作战伤亡人数还多,后两年情况就好多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冻伤减员超过3万人,因冻伤致残的数以千计,战伤人员更是多达22万,伤情不严重的官兵恢复后再次上前线的情况很普遍,伤势较重或致残的经过疗养,大多就复员了,另行安排工作。

志愿军

拥军优属是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50年代中国各方面还很落后,优待军人的规定不如今天细致,但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已经能享受到一些便利,某些方面做得比今天更好。当年的社会风气也非常好,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受到广大群众发自内心的尊敬,即便是伤残军人,也有年轻的姑娘追求他们。

比如在拥军模范城市城市大连,伤残军人去公园、乘电车不用买票,没人检查他的证件,群众们自发地为他们让座,如果是走路不方便的,上下车还有人抢着搀扶;中小学生在路上遇见伤残军人,会主动向他们行礼,说:“志愿军叔叔好!”还总是簇拥着他们,要签名,让他们讲战场上的故事。

如果当地有名家慰问演出,剧场前三排都是志愿军的座位,服务员给他们端茶、倒水,送毛巾,市领导坐在他们后面。一到节日就更热闹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代表带着礼品和慰问信到疗养院探望他们,邀请他们参加联欢会,作报告。

图片

那个年代的伤残军人多,拥军风气主要靠群众自觉,有时候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小插曲。

1953年,朝鲜战争刚结束不久,“冰城”哈尔滨显得比往日热闹,在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凯旋而归的志愿军。一天,哈尔滨南郊的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门口,一些群众正在汽车站等公共汽车,人群里还站着几个穿军装的转业军人。

公共汽车开来了,大家正在排队上车,忽然来了十几个年轻的志愿军伤残军人,吵吵嚷嚷的,抢着上车。有几个市民看不惯,说了他们几句,让他们不要插队,可这些伤残军人发火了,有人大声说:“老子在前方流血牺牲,伤成这个样子,还不该优待?”

旁边几个转业军人见他们态度不好,也说了他们几句。伤残军人们听不进去,更生气了,喊道:“少管闲事!除了志愿军司令员,谁也别来管我们!”

图片

50年代哈尔滨

双方正在争执,刚好被哈军工院长陈赓将军撞见了。陈赓以前是志愿军副司令员,1952年还顶替回国治病的彭德怀,当过代司令员,后来奉中央之命回国筹建哈军工。学校还在建设,陈赓平常就住在学校的小平房里,每天忙得团团转。1955年大授衔时,陈赓是十大将之一。

当天陈赓办事回来,刚好看见伤残军人在校门口车站和群众争执,伤残军人说话蛮横,陈赓很恼火,大步上前,喝道:“我就是志愿军司令员,今天我就管管你们!”伤残军人没见过陈赓,不相信,有人冷笑道:“哪里冒出个志愿军司令员?”

陈赓又大喝一声:“我是陈赓!”这一下那些伤残军人听清楚了,不敢再顶撞,赶忙敬礼,连手也不敢放下来。陈赓看了看他们,对身边的警卫员说:“把他们带走!”十几个伤残军人只好跟着警卫员进了军校。

图片

陈赓

陈赓带着歉意对车站的群众们说:“战士无礼,干部有责。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然后又对那几个讲规矩的转业军人说:“总算还有几个懂得遵纪守法的,不然,我这个司令员可没脸见群众了。”转业军人也纷纷向陈赓敬礼,大家这才排好队依次上车。

陈赓回到学校后,把那些伤残军人严厉批评了一顿,他们都惭愧地低着头。但他们毕竟是战场上的英雄,批评归批评,爱兵如子的陈赓又派了一部车,让工作人员带着他们,去附近的公园和哈尔滨太阳岛游览,然后把他们送回疗养院。

临别时,陈赓和伤残军人们一一拥抱,用深情的语气说:“在战场上你们都是英雄,是有功之人啊。群众敬重你们,但你们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保持志愿军的荣誉。”大家认识到了过错,连连点头,心服口服。

那个年代人心淳朴,类似这种事情很少发生。国家虽然困难,对伤残军人也有一定的补助,他们复员后也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

图片

如志愿军某部文职干部谢受康,一次战斗中自告奋勇代替营长去观察前方敌情,结果被炮弹炸伤,一块弹片嵌入脑中。幸亏他命大,被救了过来,但一侧肢体瘫痪,疗养很久,恢复了一些,走路要借助拐杖。谢受康在大连疗养时,深切感受到了群众对志愿军的尊重。他的事迹还上了报纸,收到不少全国各地的群众来信。

当地一个学外语的女大学生到疗养院探望谢受康,想请他一起看电影,然后去她家吃饭。谢受康觉得自己的情况不适合跟年轻姑娘约会,婉言谢绝了。

那姑娘的父母是大学教授,很支持她和谢受康谈对象。她几次三番邀请,最后谢受康只好开诚布公和她讲明,说他们两个在一起不合适,姑娘心里难过,最后也想通了,两人成了书信往来的朋友。

谢受康的伤残情况起初比较重,每月有30元津贴。后来恢复得越来越好,可以不借助拐杖走路了,他主动要求降低伤残等级,津贴也就降低了。后来他又回部队工作很多年,当过连部指导员,编写过部队教材,70年代离休。像谢受康这样的伤残军人事迹还有很多,他们的淳朴都令人钦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