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全针灸治疗高血压穴位

 ahzyy 2023-06-04 发布于甘肃
八髎
刘某某。1988年7月5日就诊。
诊断:高血压。
该患者近半年来由于疲劳过度,头胀、眩晕、睡眠不安,血压19.95/13.3kPa(150/100mmHg)。舌有黄苔,面色消瘦。针刺下髎,行针1分钟后头胀及眩晕减轻,针后10分钟测量血压为15.96/10.64kPa(120/80mmHg)。
治疗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位,用28号3寸毫针,扶持进针,直刺2.5寸.用提插捻转手法。患者有触电样感觉,针感一直到足跟,再用震颤法,施手法约1分钟,不留针。
按语:膀胱经入脑,取膀胱经穴可以清脑明目,针刺下髎穴治疗高血压属上病下取之法。在前人以梅花针叩击腰骶部治疗高血压的启示下,本人用毫针选刺八髎穴。在长期实践中比较观察,八髎之中降压作用以下髎为著,故多用之。近20年来针刺下髎穴治疗高血压,即时降压作用甚好。每日1次,针刺后立即测血压,舒张压可降低 1.33~2.66kPa(10~20mmHg),收缩压可降低2.66~3.99kPa(20~30mmHg)。共用此法治疗高血压210例,经1次治疗血压下降者186例,其中血压下降至正常者154例,25例经1次治疗无效。以原发性高血压之即时效果最佳。[单穴治病选萃:151.]
百会
丁某某,男,50岁。主诉头晕、四肢倦怠。测血压24/16kPa(180/120mmHg),诊断为高血压。
予以灸百会穴,艾炷如麦粒,每次3壮,间日1次。连灸3次后头晕消失,倦怠改善,血压降至22.7/13.3kPa(170/100mmHg)。[陈大中.上海中医药杂志,1955,(10):33.]
大椎
(1)郝某某,女,36岁,干部。患高血压病7年余,血压常持续在21.3~24.0/13.3~14.7kPa(164~180/100~110mmHg)。有头痛,以两颞为甚。眩晕,易怒,少寐多梦,面红目赤,伴有恶心等症状。舌质暗,苔薄黄,脉弦。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血压不稳定。
于1979年10月要求针刺治疗。初诊 血压 24.0/14.7kPa(180/110mmHg),用大椎穴刺络放血治疗,半小时后,血压下降为20.0/13.3kPa(150/100mmHg),头痛减轻,全身轻快。二诊时血压22.7/13.3kPa(170/100mmHg),治疗后血压下降为19.7/12.0kPa(148/90mmHg),精神尚好,后坚持每周大椎穴刺络放血1次,共5次,血压稳定在17.0/12.0kPa(128/90mmHg)左右,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申秀兰.中原医刊.1982,(2):79.]
(2)徐某某,女,53岁,工人。清晨和家人争吵后,头痛如锥刺、刀割,抱头撞墙,心烦欲吐,口苦,面赤,血压21.3/12.0kPa(160/90mmHg)。施以平肝潜阳,清泻之法。遂针刺足窍阴、行间2穴,1小时后,头痛未见好转。改为大椎穴刺络放血治疗,半小时头痛即止,血压恢复正常。[申秀兰.中原医刊.1982,(2):79.]
风池太冲
某某某,男,51岁,有原发性高血压史10年。近2个月来血压常在
26.7/16kPa(200/120mmHg)左右,持续不降,用降压灵等药无明显效果。1982年10月28日头痛头晕加剧,血压 26.7/16kPa(200/120mmHg)。经针刺风池、太冲20分钟后测血压24/14kPa(180/105mmHg)。观察2周血压未出现较大波动。[赵建琪.天津中医,1985,(1):20.]
曲池
(1)赵某某,男,59岁,退休干部。患者1966年上半年以来,常感头痛、头晕,查血压22.7/16.0kPa(170/120mmHg),长期服用降压、降脂药物多次查胆固醇均在7.51~8.80mmol/L,乙酸甘油酯2.59~2.82mmol/L,平时血压来回波动在20.0~22.7/13.3~16.0kP;(150~170/100~120mmHg),眼底动脉硬化期,经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
  近2个月来,头痛头晕、耳鸣脑涨逐渐加重,时有鼻出血,心慌气短,胸闷不适,常感两手指端麻木,四肢乏力,于1978年10月4日因头痛剧烈,突发眩晕呕吐,半身活动不便前来就诊。检查:神志恍惚,略有烦躁不安,言语謇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大小便正常,眼底未见明显出血,口眼向右侧轻度歪斜,右上下肢无力, 有轻度偏瘫现象,触觉无障碍, 神经系统反射未见明显异常,左上肢桡动脉搏动不清,心界向左扩大,心电图显示:左心室扩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血压0.7/20.0kPa(230/150mmHg),舌质红答黄,脉沉细弦。临床诊断:①高血压脑病(轻度中风);②高血压脑血管痉挛(中风痉厥)。立即针双侧曲池透少海,约20分钟后,患者安静舒适,神志说话转清楚,头痛、胸闷紧压感明显减轻,右侧上下肢可自主活动,但仍感无力,1小时后测血压为23.2/14.4kPa(175/108mmHg),其症状基本消失,病情稳定,随后以药物巩固疗效。[熊路虎.上海针灸杂志,1984,(2):3.]
(2)张某,男,49岁,工程师。
  因头痛、头晕3个月,于2000年3月28日就诊。患者患有高血压6年余,有家族病史。检查:体形稍胖,五官端正,血压174/94mmHg,心率每分钟96次,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
  诊断为高血压,取降压穴配丰隆穴针刺用泻法,强刺激。治疗2次后,患者白觉症状减轻,血压降至21.6/11.97kPa(162/90mmHg),治疗10次后,血压降至18.62/10.64kPa(140/80mmHg),且所有自觉症状均消失,临床治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治疗方法:坐位或仰卧位。取降压穴(曲池)常规消毒后,用3寸毫针直刺0.5~3寸,可透刺至对侧穴位少海,使针感传至手腕或颈肩部位时,留针30分钟, 每5分钟行针1次,12次为1个疗程。
  轻症只针刺一侧穴位,重症可针刺双侧穴位。如患者被诊断为高血压病或伴有高脂血症,可配丰隆穴深刺3寸,行泻法,以针感传至足踝部为宜。[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62.]
人迎
(1)吴某某,男,38岁,工人。1972年12月26日初诊。
  主诉:高血压2年余,服用中西药物无效。诊见:神疲面黄,形瘦食少,消化不佳,脉来沉而无力,右关更明显。血压:20.0/14.4kP(150/108mmHg)。为胃虚型高血压。采用人迎洞刺后,血 压 为18.7/12.0kPa(140/90mmHg),治疗11次血压降为17.1/12.0kPa(128/90mmHg),诸症消失。3年后随访,未发。[针灸秘验:196.]
(2)蒋某某,近年来常觉头晕头胀,二目昏黑,时欲泛恶,心悸失眠,近来症情犹有加重之势,舌红,脉弦长,曾于医院诊治,诊为高血压,那时血压为32/23.47kPa(240/176mmHg),余嘱其平卧,随以人迎穴针之,留针10分钟。
  起针后,觉心脑豁然开朗,精神明显好转,再测血压为26.7/22.4kPa(200/168mmHg),嘱其归家,每天早暮于此穴处按摩30次,可望诸症得以缓解。[刘炎.针灸学报.1992,(4):45.]
太冲
  某某某,男,50岁,工人。素有高血压史。就诊时,眩晕,目不欲睁,头胀痛,有如箍状。针刺太冲透涌泉后,头痛眩晕等症立即消失。[李志道天津中医,1985.(2):29~30.]
  按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针泻肝经输穴太冲平肝息风潜阳止晕。太冲透涌泉更有“一箭双雕”之功,依病在上者取之下,则在头者取之足,泻浦泉又可引血下行,平降风阳。
  李某某,男,40岁。患原发性高血压已5年,1972年10月15日突然剧烈头痛似裂,伴头晕恶心,继则四肢麻木,视觉模糊,血压25.33/16kPa(190/120mmHg)。
  诊断:高血压脑病。针刺头维穴,捻转5分钟,血压降至20/13.33kPa(150/100mmHg),留针2分钟后又速捻针3分钟,血压降至18.67/12kPa(140/90mmHg),取针休息片刻,即告痊愈。[张志勇.浙江中医杂志.1981,19(10):469.]
至阴
  某某某,男,51岁,干部。患高血压病5年,面色稍红,形体肥胖,头痛且胀,颠顶为甚,眩晕,恼怒后加重,左上肢稍麻木,血压27/16kPa(200/120mmHg)。证属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窍,治宜镇肝潜阳,针至阴穴双侧(泻),针后头痛顿减,半小时后,血压降至22/12.7kPa(165/95mmHg),针5次后,血压降至20/11.3kPa(150/85mmHg),头痛眩晕等症基本消除,仅留有轻度肢麻,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治疗方法:取双侧至阴穴,斜刺,针尖向上,刺入1~2分,采用提插捻转手法,间歇10分钟运针1次,留针30分钟。[赵东升.针灸学报.1993,9(1):22,19.]
  按语:至阴为膀胱经井(金)穴。足太阳经“上额、交颠”,“入络脑”。针泻至阴穴可降火潜阳,降低血压,清利头目。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痛效果甚好。
中脘
  余某某,女,40岁,主诉:眩晕4年。病起4年前,时时头晕、眼花,经医院体检,发现有高血压病,平时波动 在(21.28~25.27)/(12~13.30)kPa[(160~190)/(95~100)mmHg]之间。
  每当血压升高之际,头眩晕即加重。虽多方治疗,头晕不能根治,故来求治,检查:血压为170/100mmHg,心肺未见异常,脉弦细,苔薄白,舌质淡。证属心脾血虚、肝气郁结,当培健脾胃、平息肝风。处方:中脘
  治疗经过,嘱患者仰卧床上,以左手拇指随呼气逐渐重按中脘,半分钟后患者自觉头晕减轻。即用右手持针,刺入1寸许,用提插法找到针感,左手再下按5分许,抬手,再按,再抬,至患者觉头晕明显减轻为度。出针后,复测血压已为 19.95/12kPa(150/95mmHg)。
  注意事项及禁忌:勿直刺过深,以免损伤内脏。
  左手按压中脘穴很重要。进针到1寸后,固定针体。左手继续下压该穴皮肤,然后抬起押手。这样可改变针与该穴皮下组织的位置关系。疗效高,且安全。
  治疗方法:用28号或 30 号 1.5寸毫针,垂直刺入1寸许,持针不动。左手轻按该穴皮肤深入1~2分钟,出针闭针孔。高血压病常伴有头晕症状,从中医学立论,外感六淫、内伤脏腑气血皆可导致本症,而以风火、湿痰、正虚者居多。笔者体会,正虚痰湿内阻者用本穴疗效甚佳。[单穴治病选萃:309.]
耳针心穴
  吴某,男,71岁。患者于1990年元月1日上午11时大便后感左侧肢体发麻、无力,当即倒地,无呕吐、抽搐、二便失禁、神志昏迷等现象。当日下午到某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中风”(脑溢血)。
  予脱水、降压、支持疗法 30天后,病情稳定, 患者要求针刺治疗。2月5日来我院针灸门诊诊治,以“中风后遗症”收住院。刻诊:形体消瘦,神志语言清楚,左侧上下肢瘫痪不能活动,肌力Ⅰ级,高血压病史42年,曾在1974年患“中风”(脑血栓)住院治愈。血压长期在26.6~23.94/15.96~13.3kPa(200~180/120~100mmHg)间波动,且需每日早晚各服复方降压片1片方可维持,否则高达31.92/17.28kPa(240/95mmHg)。住院治疗24天,血压持续在 23.9/14.63kPa(180/110mmHg)。于2月28日上午9时采用耳针治疗,电针刺激耳穴“胃”30分钟,取针后30分钟测得的血压与治前无变化,60分钟测得的血压为23.4/14.63kPa(175/110mmHg),没达到降压目的,11时采用电针刺激耳穴“心”治疗30分钟,取针后30分钟测血压22.87/13.3kPa(175/100mmHg),60分钟测得血压为22.08/13.3kPa(175/100mmHg)。
  次日清晨测血压为23.94/12.5kPa(180/96mmHg),又经前法治疗,取针后60分钟测血压为19.95/11.2kPa(150/85mmHg)。经过连续60天的调治,血压稳定在21.28~17.29/13.30~10.64kPa(160~130/100~80 mmHg)间。通过配合体针和按摩治疗,下肢肌力提高到V上肢肌力提高到Ⅱ级,可自由行走,上肢肌力提高到II级,5月1日出院。嘱其出院后按稳固法坚持1个月治疗, 日前追访,血压正常,生活自理。
 治疗方法:用0.5寸或1寸长毫针针刺双耳心穴(耳甲腔中央),进针约0.2~0.3寸左右,施以轻微的提插捻转,以耳廓有烧灼感或脱落感为佳,若无此感觉或患者拒绝提插捻转,则将G6805治疗机的两极分别连在双耳针柄上,通上直流脉冲电(连续波),留针30分钟,每天1次,30次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停服一切降压药。[黄河清,等.湖北中医杂志,1991,(1):34.]
【完】
李医生,执业中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曾跟师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教授,周衡教授,王建玲教授,民间中医张升健老师。善于针药并施。擅长治疗肝胃病,心脑血管系统,情志病,皮肤病,月经病,更年期综合症,失眠,干燥症等。
擅长但不限于治疗以下病症:
消化系统:胃痛,胃胀,胃部堵塞,胃酸过多,反流性胃炎,胃怕冷,胃下垂,腹痛,腹胀,腹泻,口臭,积食,便秘,脂肪肝。
心脑血管系统:脑中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冠心病,早搏等。
情志问题:焦虑症,亢奋,抑郁等。
皮肤问题:风疹,痤疮,糖尿病并发性坏疽。
月经病:月经提前,月经推后,崩漏,闭经,痛经,不孕,子宫下垂,输卵管堵塞。
五官问题:腺样体肥大,眼睛干燥症,慢性鼻炎,眼皮跳动。
各类痛症:颈肩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牙痛,痛风,带状疱疹痛,顽固性头痛等。
其他方面:失眠,嗜睡,虚汗,头晕,肾结石,怕冷,水肿,甲状腺肿痛,甲状腺肿大,肌肉跳动。
呼吸系统:咳嗽,肺结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