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学习笔记六十五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6-0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身开始。
      呵护家人,从呵护与调理自己开始。
     热爱生命,从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开始。
      热爱生活,从懂得与体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
      自修医经,不一定成为医家,只为明了世间之大道,顺便学着认识自己,修正与调理自己。
      学习医经,不一定能治病救人,只求把握大道与真理的粗略,在人生与自我保健时不至于迷失大方向。如此,呵护自己与家人,也不至于南辕北辙。
     下面蓝色字体的部分,即为“笔记内容”。

图片

       今日学习“黄帝内经·素问·示从容论篇”【原文】: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

      (注①:黄帝安闲地坐着,召唤雷公,问:你研习医术,诵读医书,就像阅览了医学以外的著作一样,达到了能鉴别异同的地步,可以说把医学理论融会贯通了。那么,请给我讲讲你的学习心得吧!比如五脏、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脾、胞、膀胱、脑髓、鼻涕、唾液、哭泣、悲哀以及水液运行,这一些都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也是临证时容易出差错的,你必须通晓了这些道理,在治疗中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假如不懂这些道理,就会因为治疗失误而遭到人们的怨恨。

      雷公说:我诵读《脉经·上下篇》已经很多遍,但鉴别异同、取类比象,还不能尽善尽美,又怎能说完全懂得呢?)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和,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愿闻其解。

      (注②:黄帝说:那么你在《脉经·上下篇》之外,根据你所通晓的知识,来讲讲五脏的病变、六腑的不和、针石的禁忌、毒药的适宜、汤液的滋味等,要尽量具体地对我描述病症,我也会详尽地回答你,如有其他疑问,请提出来。

      雷公说:肝虚、肾虚、脾虚,都会使人身体沉重、内心烦闷,这类病症理应用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治疗,可结果却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我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下篇》以对,何也?

      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沉散似肾,此皆工之所时乱也,然从客得之。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知其比类也。

      (注③:黄帝说:你的年龄很大,可所问的问题却如此幼稚,也许是我提的问题不太恰当吧。我问的是《脉经·上下篇》以外的较深的道理,你却用《脉经·上下篇》的内容来回答,这是什么缘故呢?

      脾病脉象虚浮像肺脉,肾病脉小浮像脾脉,肝病脉急沉而散像肾脉,这是很多医生都容易诊察错误的。但是按照确的法则,就能辨察清楚。至于肝、脾、肾三脏分别属木、土、水,其部位相近,都在膈下腹里。这是连小孩子都懂的问题,你为什么还要问呢?

      雷公说:如果有个病人头痛、筋脉拘挛、骨节沉重、虚怯少气、哕噫腹满、时常惊骇、不想睡觉,是哪个脏器有病呢?病人的脉象浮取而弦,用力切按坚硬如石,我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还要再问问如何用三脏的脉象比类?)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热,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不去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支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注④:黄帝答:这就需要从容详细地分析。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多饮食过度,所以应从六腑方面来测知少年人常劳费体力,所以应从经络方面寻求壮年人多嗜欲伤情,所以应从五脏方面去诊察,现在你所说的情况和这三者都不符合。八风郁积热气,五脏消损内伤,这是外邪向内传变而引起的。所以,脉浮取而弦的,是肾气不足的缘故;脉象用力切按而坚实如石的,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的缘故;虚怯少气的,是水津不能输布而导致形体消损、气息怯弱;咳嗽烦闷,是肾气内著而不行的缘故。所以,这是人的病状,其发病部位是肾胜,如果说肝、脾、肾三脏都有病,就违背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际。

       雷公问:有一个病人,出现四肢倦怠无力、喘息咳嗽、大便出血等症状,我诊察时以为是伤肺,可按其脉搏却浮大而紧实,我不敢为其治疗。有个医术粗陋的医生用砭石为其治疗后,病人出血更多,而出血停止后,病人立即感到全身轻松,这是什么病?)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

      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支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注⑤:黄帝答:你能治疗的疾病和已经知道的疾病已经很多了,可是就此病来说,错却在你。比如鸿雁,有时也会飞至高空,那个医术粗陋的医生不过是偶然所得而已。圣人治病,是谨遵医理法则的,引物比类,以达到高深的境界,诊察上部就能推知下部,不拘守一经

       现在,病人的脉象浮大而虚弱,是因为脾气外绝,不能为胃输送津液,导致津液全部归于阳明。二火制不住三水,所以脉象就散乱失常了。四肢倦怠无力,是脾精不能输布的缘故。喘息咳嗽,是水气并走阳明的关系。大便出血,是经脉缩急,血不畅行而旁溢的缘故。如果以为这是伤肺病,那错误就在于太随意了。不能引物比类,主要是认识还不够透彻、明确。)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

      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

      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子,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是谓至道也。

      (注⑥:伤肺病,多表现为脾气不足,胃气不清,肺经之气丧失应有的功能,肺脏虚损败坏,经脉偏绝不行,不能宣发和肃降输布精气,五脏精气漏泄,不是鼻出血就是呕血。这就是伤肺伤脾两种病的不同之处。

      这就像天无象可求,地无方可理,黑白相差得很远一样。你这次诊断失败,也是我的过错。我以为你了解了,就没有告诉你,这里明确引用比类《从容》的内容,所以称为诊法的法则,因为它们确实是高深奥妙的医学要理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