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颜渊篇》感悟五十八

 以仁通志 2023-06-04 发布于陕西

颜渊篇十二

(六)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en),肤受之愬(su),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白话:

子张问如何做一个明白人。

孔子说:“如水浸润般的谗言,像亲身经历般的诉说委屈,在他面前行不通,可算是明白人了。如水浸润般的谗言,像亲身经历般的诉说委屈,在他面前行不通,可以说是非常明白的人了。”

感悟:

第一次听谗言,大部分人都可以拒绝;第二次听,拒绝的人就少了一些……反复多次听,就没有几个人能够拒绝了。第一次听人诉说委屈,大部分人都不相信;第二次听,就有人相信了……反复多次听,就有人以为这委屈是真的了。

要做一个明察是非的人是很不容易的,既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还要有不被动摇的心志。

(七)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白话:

子贡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百姓粮食充足,国防力量充足,百姓相信政府。”

子贡问:“如果不得已而去掉一项,在三者之间可以先去掉哪个呢?

孔子说:“去掉国防。“

子贡问:“如果还是不得已而去掉一项,在二者之间可以先去掉哪个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至今人都会死,但如果没有了信用,国家就不存在了。

感悟:

对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三件事,有充足的粮食让百姓生存,有强大的国防让百姓有安全感,做事讲信用让百姓相信政府产生凝聚力。

如果不得已去掉一项,孔子说去掉国防,为什么呢?没有国防会受人欺负,没有粮食就要饿死人,如果不得不选择,那就去掉国防。

如果再去掉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而不是信用,为什么呢?对国家里的群体而言,没有粮食确实会饿死一部分人,但没有了信用就会让国家涣散,人与人不再信任,会引发争抢,即使有粮食,也不一定人人都能吃到,这种混乱导致的死亡更多。

对企业来讲,金钱是维持它的重要原因,不给钱没人愿意为它工作,但除了钱还应当建立信用来凝聚人心。因为企业有赚钱的时候,也有亏钱的时候,如果只用金钱维系这个组织,只要没钱就会立刻垮掉,而信用可以一定程度上让组织继续维持一段时间,人心只要不倒,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八)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kuo)。”

白话: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够了,何必再用文采去装饰呢?”

子贡说:“真是可惜啊!您是这样解说君子的呀。虽然有四匹骏马也追不上您这句失言了。如果文采就是质朴,质朴就是文采。那么虎豹去掉花纹之后的皮,就与狗羊去掉花纹的皮没有区别了。”

感悟:

好人与坏人的差别是什么?本质上是有没有良心,但良心是看不见的,必须通过具体的行为来判断。当然了,知人知面不知心,通过具体的行为也不能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该怎么办呢?既要看他的行为,还要看他的动机,二者统一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佛教讲无为法,让人不要有分别心。儒家讲有为法,让人通过区分事物的差别来建立秩序。【无为法】胜过【有为法】,但能够理解【无为法】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具有分别心的【有为法】世界里,孔子建立的儒家是为这部分人解决问题的。

(九)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白话: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岁饥荒,国家的用度不足,有什么办法啊?”

有若回答说:“何不只收十分之一的田租呢?”

哀公说:“现在收了十分之二,我还不够用呢,怎么能只收十分之一呢?”

有若回答说:“百姓的用度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呢?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会够呢?”

感悟:

理想的政治社会里,统治者与百姓互相依存,统治者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过的好不好是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但现实社会往往不是这样,统治者与百姓争利,认为百姓得到的多,统治者得到的就少,二者是对立的关系,凡是对立的关系必然产生冲突,如果冲突得不到调和,国家就走向瓦解。

(十)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辩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白话:

子张问什么是崇德辨惑。

孔子说:“内心常存忠诚和信用,听闻善行就立刻去学习,这就是崇敬德行了。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想让他生,厌恶他的时候想让他死。既想他生,又想他死,这就是迷惑。”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据说是《诗经》的内容,误入这一章

感悟:

要想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首先要守住自己的良心,其次要向一切好人好事学习,日积月累就能实现。

什么是迷惑呢?喜欢一个人就捧在手心里宠爱,厌恶的时候恨不得杀死他,其实喜欢和厌恶的那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化,是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产生的迷惑。举例来说,你看见一个人美貌就喜欢她,然后发现她脾气暴躁而讨厌她,接着觉得她聪明而喜欢她,然后发现她胡搅蛮缠而讨厌她……一会儿喜欢,一会儿讨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你对她的认识是片面的,就像盲人摸象,摸到符合你想象的地方就喜欢,摸到不符合你想象的地方就讨厌,整个过程都是迷惑的。

一个不惑的人,既没有喜欢,也没有厌恶,因为他看见了全局,懂得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每个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