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志达用6年时间,完成176万字史诗长篇小说,开创战争文学新篇章

 古稀老人赵 2023-06-04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2016年冬天刚刚来临,塞外山城张家口就下了大雪,满城雪白。老旧居民区一大片高低错落的灰色屋顶上,堆满厚厚的积雪。屋檐上那些带着鸽哨的蓝灰色、灰色、白色、花色的鸽子仍旧逆风在山城的天空上飞翔。

吴志达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室里听到悠扬盘旋的鸽哨声,就知道鸽群正在起飞,鸽群里有一只纯白鸽子叫“白雪”。这时候,正在第七遍阅读俄罗斯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静静的顿河》的他,就会轻轻地把书合上,思绪却在遥远的“静静的顿河”上徜徉。

他自己创作的一部堪比《静静的顿河》的史诗长篇小说,已经开始创作了,他计划每天写1000多字,这部作品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尽管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已经准备了20多年,毕竟一部史诗巨著不是一个小工程,为此,他在“遇见书店”举办了一个中国的“静静的顿河”——史诗长篇小说《茫茫的敕勒川》写著发布会。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经过整整六年坚持不懈,终于在2022年的冬天,完成了史诗长篇小说《茫茫的敕勒川》的写作。全书共四部。第一、二、三部,每部四十万字;第四部,五十六万字。总计一百七十六万字。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叫褚长河的主要人物。

褚长河是一个坏小子,成年后勾引寡妇,小寡妇秦英要嫁给他,可是他娶了村庄里的人尖尖彭美莲。察哈尔新军骑兵扩建,他参加了新军骑兵,奉调武昌镇压革命党,却参加了武昌起义。从此,他(和阴山下敕勒川出来的子弟兵)在(同盟会)国民党与北洋军阀、国民党与共产党的中国战争、国共合作抵抗日本人侵略的战争中,南征北战。解放战争后期土改,村子执行土改政策偏差,他的妻子彭美莲,被村贫农团主席杀掉,诬告他包庇地主,受到审查,脱离解放军队伍。张家口第二次解放,他离开国民党溃军,逃到锡林郭勒草原农耕区一个村庄,隐姓埋名,被清查出来,判处死刑。他要求回到阴山下敕勒川的村庄,永不再跟他向往的村庄、土地分开。

《茫茫的敕勒川》透过一个村庄,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命运故事,全景式描写了中国现代战争。对那个时期发生的中国战争和世界战争的联系,进行了描述。一部武昌起义以来中国国家史的文学史诗。书中主要人物褚长河,是中国文学的“葛利高里·麦列霍夫”(世界文学名著《静静的顿河》中的主要人物)。同时这部小说对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界地域环境景物,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生活,进行了原生态描写。

文章图片5

吴志达在《茫茫的敕勒川》这部小说里地域风情,漠北大风,孤烟长河落日。数十主次人物如青石浮雕凸现,战马荒原衰草皆有灵性性格。作品充满天地之气、英雄气概。作品突破了中国文学长篇小说叙事“评书化”倾向,将文学精髓——描写发挥得淋漓尽致。塑造战争人物摒弃了只要敢杀敢砍不怕死,就是英雄的老套路,写出了浴血战争中思考战争的文学人物。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道是无情却有情。

而更为重要的是,史诗长篇小说《茫茫的敕勒川》要达到这样的文学目标:一、以文学艺术形式,全景式描写“武昌起义”以来的现代战争。二、突破中国文学描写局部战争禁地。三、塑造具有战争思想的人物。四、写出阴山下敕勒川地域一个村庄、一个家庭、一个人物的荡气回肠的文学故事。五、创作现代文学史诗长篇小说的最长篇幅。六、填补中国文学无世界文学名著《静静的顿河》类似作品空白。

在创作史诗长篇小说《茫茫的敕勒川》之前,吴志达曾先后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

文章图片6

一部是2009年出版的39万字长篇小说《昨日入城市》。这部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是吴志达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描写了文革后,处在人生和身体旺盛期的年轻人的情绪和身体骚动,以及爱情、理想、命运。

文章图片7

小说出版后就引起中国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文学报》、中国作家网、《河北日报》、大学学报等国家、省、市级报纸、刊物、网站相继发表文学评论家、作家的文学评论文章。称其创作方法是新现实主义的力作,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创新、开拓城市原生态文学、文学语言创新等方面标新立异。

有评论家在评论中称:“我们看到,小说以大量'原本’的生活样态和琐碎的日常生活场景将传统现实主义所标举的崇高与重大彻底淹没。小说没有刻意揭示什么具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主题思想,而是着力于表现个人性的生存处境以及生存中感性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但却强烈地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命尴尬意识”;

“它真实地描写了民间世俗生活,展示了民间世俗生活画面,在贴近真实生活层面上,长篇小说《昨日入城市》展示的民间世俗生活画面,达到了民间世俗生活的原生状态。”达到了“没有高度的高度”

甚至还有的评论者认为“平心而论,这部小说即使去角逐矛盾文学奖也是有相当竞争力的。”

另一部长篇小说是2014年出版的65万字,上下卷的《边塞狼烟》。

文章图片8

《边塞狼烟》的创作是在民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前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演绎的一部现代禁烟史诗,再现史诗般的民族生存和复兴的艰难历程的壮丽画卷。《边塞狼烟》的背景将张家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第四混成旅兵变,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两次张北事变,沽源察东事件,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日军中将阿部归秀命丧黄土岭,八路军开辟平北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和边区的文学艺术家聚集张家口,张家口电业工人赴延安给毛主席安电灯,杨成武解放张家口等,都构思成故事情节写进小说了。

《边塞狼烟》出版后,在中国文学界就引起轰动,成为本年度中国原创长篇小说力作,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河北日报》、长城网、河北新闻网、北京文艺网、凤凰网等多家网、报发表和转载了《边塞狼烟》的评论文章。

著名文学评论家唐金龙的文学评论《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新作——评吴志达长篇小说《边塞狼烟》中称 “吴志达始终守望本土,坚守传统,与肖洛霍夫守望顿河、梁斌守望冀中平原一样,他的'顿河’和'冀中平原’,就是张家口北部广袤的黑土地,他的笔触始终没有离开过黑土地,他是一个文学的跋涉者,更是一个文学的朝圣者。

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孕育期和成熟期,他奉献给这片黑土地的定将是无比丰硕的文学果实。”并且认为:《边塞狼烟》史诗般的气势,辽阔的场景、厚重的历史氛围、真实的生活、细致入微的细节、雕塑般的人物形象,促使我在合上它的最后一页,又重新翻开它的第一页,不能释卷。是继中国当代著名老作家丁玲、张雷、邹荻帆描写张家口本土的传统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变天记》、《山河志》、《大风歌》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力作。

文章图片9

吴志达的文学创作之路始终离不开雪,是雪给他创作的灵感也是雪让他的创作不断走向高峰。他的处女作就是写雪的,这篇叫《雪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80年,从此吴志达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其后以独特的坝上草原乡土特色为创作基调,创作了《赶车》、《锄莜麦》、《割谷》、《男人女人》、《葵花长在高处》等近百篇短篇小说,他的坝上草原乡土风情小说引起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注意,吴志达有幸受到汪老的当面鼓励和指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