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海山仙馆图卷》

 卢丹1959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海山仙馆图卷」

清代海山仙馆

海山仙馆曾是一座治岭南人文、江南艺术、中西文化于一炉的;集豪华富丽,水光山色,荔红荷香于一体的,矗立于广州荔枝湾的人间仙境。清代著名画家夏銮应潘仕成之邀绘制《海山仙馆图卷》。图卷绘成之后,就藏在海山仙馆园中。海山仙馆归官拍卖后,辗传流传,后为民国时期著名收藏家小画舫斋主人黄子静所得,继而又为广州美术馆所藏。广州美术馆也即现今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前身。

“池馆偶陶情,看此日碧水栏边,那个可人,胜似莲花颜色;乡园重涉趣,悔从前红尘骑外,几番过客,虚抛荔子光阴”——当昔日的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在长长的画卷后挥笔写下这几行字,并题上“园主人”的落款时,他的心情,想必是轻松愉悦的。透过语句中那明丽的色彩,我们甚至可以感到,那一定是个晴朗的日子。眼前的海山仙馆,正是亭亭芙蕖,艳艳荔枝。和满湖荷香同沐于暖阳之下的他,多半不会想到,自己连同家人会在若干年之后,在一年中最冷的时节里,以最无奈、最屈辱的方式,搬离这无边美景;同时,亲手将一个盐商巨家的荣耀与兴旺散作明日黄花。

一个半世纪以后,榕荫里,文塔边,乘着小船穿梭于蜿蜒变幻的荔枝湾涌水道的人们,可会记得,这里附近有一座曾经的“岭南第一名园”。景随时移,物是人非,它的朝雾暮雨,风廊烟溆,只停留在文字以及寥寥几件画作中。其中一件,便是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中,由名士兼名将夏銮绘就的《海山仙馆图卷》。


 一直以来,学人多视此《海山仙馆图卷》为研究海山仙馆盛时原貌的重要历史文本。如文博工作者黄汉纲在《海山仙馆文物查访记》中就说,“该图为后人提供了海山仙馆这座名园的当年面貌,是广州园林史上的一幅极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图画”。学者杨宏烈的研究则更为精细,他认为:“结合历史记载,可证这幅全景图乃画家于道光年间从该园东北角处俯临馆园所绘……它与清同治年间邹伯奇所绘潘园的地图位置相同。馆园西南一边,有茫茫江水环绕流过。远处是沉沉青山与片片风帆,点点渔舟在波涛中若隐若现。” 


长驻十三行的美国人威廉·C·亨特曾记录下他看到的海山仙馆:“整个园子由一道高八九英尺的砖墙围着。泓大湖面就广逾百亩,折合公制,约为七万多平方米。若连同湖边堤岸陆地,合计应有八九万平方米。”而当时一篇登在法国《法兰西公报》上的广州通讯说:“这一处房产比国王的领地还要大,可以容得下整整一个军的人马驻扎。”杨宏烈并指出,常人所言“海山仙馆”只是潘家阖府的后花园,花园之前应该还有一个规模庞大、实行礼仪出入、接待宾客、书斋宴会、休闲居住、敬祖供老、深藏女眷、储备金银、作坊印书、闭门成市等具备各种功能的“海山仙馆”建筑群。这样的记述与细节,应该说与夏銮的画作还是有所区别的。夏銮笔下的海山仙馆对其建筑群有所取舍。 


不过在图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安排在画廊中的碑刻。当年潘仕成曾将园中所藏众多古代名帖及与高官名士的往来书信,刻成规模宏大的《海山仙馆丛帖》,为清代广东著名丛帖之一。毫无疑问,这是名园中最为雅致、著名的一景,是以夏銮有此描绘。清代诗人张维屏曾对海山仙馆有此记述:“水广阔宽,红蕖万柄。”对照此图,画家特意挑选建在水面之上的曲折回廊、水榭、高台放在画面中心,隐隐暗合时人对海山仙馆最特别的观感,夏日倚栏回望,碧水开阔,红蕖万柄,清风夹着荷香,最为惬意。 


赏画




海山仙馆图卷(完整)

清 夏銮(19世纪)

纸本设色

26×358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画面起首,是大片留白处理而成的辽阔渺茫的水面;接下来出现几片稀树低丘、似断似连的小洲;洲后一道宽阔水道,两条乌篷小船荡桨而行;水道左岸,临水是绵延绿树,大木葱茏,形成天然堤堰,围起一泓水面;一条曲曲折折的长桥凌水而过,将观者的视线引到园林主体之前;

画中园


一道平堤之后又是宽阔碧波,环湖一周,楼阁、廊桥、亭榭、庭轩……因地而建,周遭尽是大树繁花;湖左近岸处有一绿树掩映的沙洲,洲旁停着一画舫、一小舟,似乎是个小码头;登湖岸前行不远,一座小桥通往一水中孤峰兀立的假山,山顶有小阁一座,山麓有四柱草亭一间,亭侧有座造型特异的白塔;过假山,又是一道半弯的围堤;堤外斜陂缓缓,延伸至水边,并与另一侧之长堤,造成一道小小水道;陂上,以淡墨渲染出烟雾一般的芦丛;沿长堤而行,过木桥,逸笔草草勾勒而成的几团树林,将视线拉至淡远无尽的远方;只见轻帆数点,几抹轻云,水岸一色,遥遥江天,画面到这里就结束了。 



画中人 



画中可见的人物,大约有十余人。有人窗前读书,有人拱手相迎,有人游览园景,有人骑马而行,还有驴伕、舟子、书童、水工,用笔轻快,活灵活现。


画中文 





款识:我闻罗浮四百四十峰,峰头都作青芙蓉。又闻粤江三十有六重,江边香草多兰藭。东方山水挺奇雄,必有清华杰出之人生其中。其人殊猷异制古无功,独新史册光熊熊。所难名满天下如洪钟,高标仍复潜其踪。征书三却二百余年之创逢,一丘一壑营花墉。仙山海上云濛濛,凡夫引舟可望不可通。但见重楼复阁交玲珑,中藏上古阴沉桻。三代六朝典雅供,堂隅罗列偶璜琮。汉时碑拓秦时铜,唐宋手迹纷成丛。刊书直揭委宛封,世所未见镌梨桐。合综五千年来诸名公,一堂聚首资磨砻。其余花鸟树石点缀工,越华唐荔夸无庸。珠江江上云水浓,谁驰北辙尘软红?主人小试六辔踪,飞来八尺双耳龙。奇观创辟粤洪濛,闲居诵赋仍从容。板舆奉母笙歌融,花间常见慈云笼。名园题咏丰复丰,五百年后香浦同。惭余笔坠禹玉宗,绘图窃附传岭东。余家禹玉公善写山水,与马远齐名,数十传来竟坠家学。戊申初春,德畬先生命写海山仙馆图,爰以夏氏浑笔参文待诏细笔写之,殊无一是。卷白补以长古一章,更惭搔痒不着。贡呈大雅,希即两正。秣陵夏銮并识。



印章:鸣之(朱白文联珠印)


德老(朱文方印)


汪湖书画(白文方印)



夏銮是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工诗善画,具武略。他曾以从九品衔去广西,捐资招募乡勇,在广西荔浦、修仁等地进行防范和剿匪,因功被保举为府经历(六品)。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后,夏銮奉曾国藩之命,与知府褚汝航去湖南湘潭督造战舰,建立水师。其间,“凡器械之属及营制,多銮手定”。清咸丰二年(1852年),夏銮被曾国藩任命为水师营官,成为与杨载福、彭玉麟等并列的重要将领。“城陵矶战役”,夏銮殉难。曾国藩闻讯后“伤心陨涕”,奏报咸丰帝,追封夏銮为江苏军门提督。相比之下,在广州这段日子,应该是夏銮人生中最轻松的时光。 


那么当年夏銮置身的海山仙馆,具体位置在哪呢?争论比较多。艺博院原副研究员李焕真认为,广东地方志学者陈泽泓的考证“是最有理有据比较准确的”,其大致范围,当“包括荔湾湖公园的西南面并向西面扩大至黄沙大道以西的珠江边,南边至多宝路以南昌华横和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附近一带”。


 这一带,是当时广州省城城垣之外的郊野之区,珠水笼烟,田野翠绿。一条主要的河涌从龙津桥下向西南方向流淌,经过泮塘之后折往北,然后再转向西出珠江,造就两处河湾。河两岸水汊纵横,方圆二三十里遍布荔枝树,故名荔枝湾。依李焕真先生的梳理,唐咸通年间(861-875), 岭南节度使郑从谠在广州西郊构筑荔园;80多年后的南汉刘鋹大宝王朝(958-971)时,以荔林为依托,建行宫昌华苑,蝉鸣荔熟时,在树下铺陈“红云宴”,为城中精彩故事;元时,这一带建有御果园,植柠檬树八百株,用于制作蒙古语称“舍里别”的酸甜饮料进呈;明代,此处烟波为渔子之乐聚之处,“荔湾渔唱”位列羊城八景;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总称此地为“西园”;道光初年,南海人邱熙在此筑“擘荔亭”,建“虬珠圃”;后两广总督阮元之子阮福与友人来游,赞赏周边一带美景,加之唐时典故,名之为“唐荔园”;后该园被潘家买下,初称“潘园”;经多年大兴土木,拓展修葺,终于建成一座占地数百亩,集山水园林、江南亭台、西洋装饰、文苑藏珍于一体的名园,潘仕成在园门题写“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把馆园题名为“海山仙馆”。湖上有三山,仿“蓬莱、方丈、瀛洲”之典,人工挖湖堆沙、担土垒石而成。



潘仕成交游广泛,身份多重。海山仙馆也不只是一座单纯的私家园林。当时清朝廷规定洋人不能入城,故外国使节与政府官员甚至钦差大臣会晤也常假座海山仙馆。耆英接见法国驻广州领事拉地蒙冬、美国旗昌洋行驻广州主任福布斯,美国首任驻华公使义华业向耆英递交美国总统致清廷国书,都在这里。 


潘仕成也是出色的文化人,曾中科举副榜贡生。他运用雄厚的财力搜购古今善本、孤本,选优编纂成《海山仙馆丛书》,精工雕版印行,以“公天下而传后世”。并从清道光九年(1829)起,耗费37年,将所藏历代名家手迹、古帖择优摹刻勒石1000多方。其中最富价值的《尺素遗芬》中的一部分,现在收藏在广州博物馆的碑廊里。潘仕成雅好收藏,扬州八怪之罗聘《鬼趣图卷》,即是从他收藏开始流入广东。清代积累下来的广东古书画收藏后逐步散佚、流向上海、香港及海外,潘仕成的古物收藏也流散各地。


同治十二年(1873),海山仙馆因潘仕成经营盐务失利亏欠而被查封拍卖,一代名园便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有关这位在道光、咸丰两朝名满天下的巨商的末途,中山大学名教授邱捷先生的《潘仕成的身份及末路》及《同治、光绪年间广州的官、绅、民》两文讨论最为深入。文中指出,道光二十四年(1844),在当时两广总督的推动下,潘仕成“并非完全自愿地”从盐商李念德手中承接了粤西临全埠盐商总商的位置。但由于盐法败坏、多年积弊以及咸丰年间的战乱影响,精明强干的潘仕成也无力回天,亏空二百多万两银,最终被追查抄家,海山仙馆也被查封入官。 


同治、光绪年间在广东任过州县官的杜凤治在《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中记载了潘仕成财产最后处分的一些情况: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十六,杜凤治、番禺知县胡鉴等会同爱育善堂的绅商,再次到园中催促潘仕成搬迁,并称善堂将在廿二日进驻挂匾;潘仕成拿出房屋图,称抄家查封的只是部分,并非全部;下午杜凤治再来,宣布大门以内全部都属于查抄的房产,潘家必须搬走,当时“女人辈无不痛哭,德畬亦哭”。


 1871年的最后一天,潘仕成举家离开了海山仙馆。


 由于海山仙馆规模宏大,无人买得起,官府只能以类似今天集资买股的形式,将之拆分成为一万条标,每标三元。一代名园,就这样被拆分贱卖,很快零落无存。所以,今天我们要感谢夏銮,是他用《海山仙馆图卷》,为今人牵起了一根连缀现实与历史、想象与真实的丝线。 


撰 文 | 广州日报 卜松竹


图文编辑 / 周梓潼


审核 / 邹杰杰


审定 / 冯清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