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至4日,参加了市文联等多单位组织的“陕甘宁毗邻城市文学期刊改稿会暨文学骨干研修班”讲座。聆听了《六盘山》编辑、作家马金莲老师《小说写作中的困境和突破办法之探讨》,《美文》编辑庞洁老师的《新媒体时代的散文精神》,《延河》编辑丁小龙老师的《写作的镜与光》,《朔方》编辑马占祥老师的《诗歌创作的几点经验》, 《飞天》副主编郭晓琦老师《乡村振兴战略架构下的文学表达》,《金城》主编习习老师的《散文创作的突破与创新》,堪觉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与近几年的多期讲座相比,本次讲座更让人“闻听恨晚”。丁小龙老师年轻博学,他研学精神方面的经验之谈是“下真功夫”;马金莲老师的讲座最平实,对我的影响最为深刻,其对切身体验的平叙,让我们看到了名家之所以成为名家的自律与挚著,其对时间的珍惜,素材的发现和提炼,一路走来的难辛无不给人心波动荡的震撼。 文学并不特别,阅读,研读,积累,勤奋加思考。似乎与大多艺术文化的研学相通,但为什么许多人一辈子都写不出好作品?但文学的成功一定有其必然的因素,有其成功的技巧和奥妙,而这次讲座中的各位老师,正是以切身的经验,详尽无遗的为我们展示了这些技巧和奥妙。 古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恰印证了这次讲座给人的怀感。十年书是一本一本的读过来的,一席话却常是一生的经验。许多时候,经验比规范化的教程更有效,老师们的讲话我无法复原,仅摘录一部分妙语和经典的叙说供喜欢文学和阅读的朋友参考,也欢迎参加研修的各位老师留言补充。 《金城》主编习习 每一个和文学相关的时段都是幸福的时刻; 只要和文学相关,都是甜蜜、安静、幸福的; 即使带着枷锁,也要尽力张开翅膀; 文章里不见人,就不是好文章; 一篇好的文章能闻到作者身体的气味; 写作要有独立的精神,独立的文字,走出一条新鲜的路,煅造一种新鲜的思想。 不要盲目的把文字放在纸上,完成的只是文字的推进和堆积。 《朔方编辑》马占祥 思想本身是一个词汇,要把思和想分开; 没有思想的诗歌就没有语言,思想是诗歌的灵魂; 汉语是被误解的,它只是来清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活着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大多数人只是存在; 写诗的人就应当把任何物事、任何文体、任何学科和艺术都当做诗歌来阅读; 当一个作者戴着眼镜去写的时候,读者也一定是戴着眼镜来读的。 最考量一个作者的是作者的简介,简介的核心在简,而不在详解; 诗歌的句子不应超过二十个字; 散文诗既不是不好诗,也不是好散文。 要避免同质化,一定要读的杂,并把自己的想法真实的说出来。 不要过度地依赖于技巧和经验,要发掘自己的写作实践,用数学方法完成写作,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创作之路。 《延河》编辑丁小龙 正是黑暗的地方,才长出了人性之光,而写作就是在暗中去找光。 写人物就是在不设任何个人道德滤镜评价的情况下去呈现人物的真实。尤其是要写这个人如何去处理自己精神上的困顿。 我们读优秀的小说,都是在处理一个存在的难题。 小说其实都是写一个人是如何面对自己人生的一些极重要时刻,写他如何面对正常生活、世俗生活,并在这些世俗生活中构建自己的心灵世界。 这不是一个小说方法论问题,更牵涉到小说价值观的问题。小说可以写一个人世俗的一面,写一些鸡零狗碎的问题,并通过其世俗的一面,提炼出抵达心灵的东西,也正是这些心灵和精神的东西,才能够照亮我,让我们理解到人性的真实存在。 许多人写到一定程度,写作技术都差不多,大作家之间拼的更多是一种精神境界。 人的思想到哪里,你就会抵达到哪里;人的真诚到哪里,你就能抵达多少人的心。 《美文》编辑庞洁 散文是中华精神文化的结晶。《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都是我们民族散文的瑰宝,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密码。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在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更是凝结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个思考模式及文化理想。 写诗是跳跃,写小说是跑步,写散文就是漫步。一个人不可能持续的跳跃和跑步,正常的状态就是散步。 热爱读书、热爱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人停留在刷屏的时间远远大于读书的时间。网上点击“五分钟读完<百年孤独>”的人百千万,花一年时间去品读”马尔克斯这部伟大作品的人却稀之又稀。这种泛浏览把无数人自我认知的时间碎片化了,导致人们缺乏系统学习的耐心,缺失了对知识消化推演的过程,更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新媒体在概念上、语言上、行动上都改变了我们的写作,构成了散文的危机,同时也开启了散文革命和革新的契机。对现代的写作者来说,应直面新媒体时代的暗示和提醒,把握表达对现代人的情感链接与深入世界内部聆听时代与个人关系优势,回观散文的传统和传统中的创造力,树立我们新时代的创造力。在散文创新的过程中,力足树立散文的文体意识,成为散文的文体家。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恰好就缺失一个整体价值观的正向引导。缺乏专业编辑的把关,整个呈现出的世界更加博杂,甚至呈现出更多低俗的东西和面貌。 对真正的创作者来说,值得我们惊醒和思考的地方,不是我们考虑人工智能在那种角度拥有人类的思考,而是思考我们自身怎么做为一个独立的人去存在,考虑人类自身的困局和时代的复杂,探寻你和人群的分歧和意识,寻找共同经验以外的那些东西。 朋友圈没有深情,只有点赞。 我们要树立独一的审美品质,强调人文精神的在场,乡土散文切忌抒情化、田园化、牧歌化。 有些人不用滤镜就不会说话,在滤镜下生活久了都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而写作一定要呈现出解除生活包浆后的生命体谅。 《飞天》副主编郭晓琦 我们首先要解决写作态度问题。 写作要考虑让这一篇与上一篇不同,与上一篇不一样,只有学习、思考,不断的尝试创新,才有可能突围;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在寻求突围; 你一定要长成麦子中的一棵高粱,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到你。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有开阔的视野才能让我们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那些东西。 要找到别人找不到的东西,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东西,提塑语言的创新和再发现。 一定要在场,作品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文学是一件揪心的事,但这件揪心的事我们又放不下,放不下就要努力,通过交流找到办法,力足成为一匹破空而出的黑马。 《六盘山编辑》马金莲 马老师更多的讲述了她的写作历程,她对时间的利用、素材的发现与提炼处理,她说到她写作也会陷入一种厌倦状态。这点上她讲到一个故事:有一天,她实在写不下去的时候一个人跑到电影院包场了一部电影,在电影院睡了一觉然后回家。 马老师说:我写作坚持了二十三年,困境无时无刻不在,写作过程就是不断地在困境当中,不断地遇到遇到问题,不断地想办法突破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 阳光它能渗透到你的生命里来,让你感悟到世界的真实和不真实。 会宁意象 我写的那么累,用了整整一个周末,看完了请“转发”或点个“在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