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诗词】第655期 |李建春:耽诗意趣究如初——邹国荣诗词选刍议

 深圳诗词 2023-06-05 发布于广东

耽诗意趣究如初

——邹国荣诗词选刍议

作者简介

      李建春,字向聃,号缶皮、问梅亭。中华诗词学会理论研究与评论部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创研班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2011中国书法十大年度人物”、2015“北京市职工艺术家称号”。中华书局出版《诗以言志》(与沈鹏先生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建春书法论文集》、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荣宝斋书谱古代部分毛公鼎》等著作。

 赏析 

      辛丑年末,在深圳与国荣兄相识。初见,兄请余为其题耑“梅子楼”,余号“问梅亭”,故称国荣兄为“梅子兄”。两人均喜诗书且同有从军履历,一见如故。加之兄有参战、经商殊荣,更多几分敬意。

      癸卯年初,梅子兄发来即将付梓《邹国荣诗文选》,请余选取作品一二十首做些点评,因事务缠身在兄几次提醒后,才操盘码字堆砌成文。因学识、眼界有限,拙文品鉴,只为浅说。

感怀二首以记(其一)

卸了乌纱百事疏,耽诗意趣究如初。

锦囊痴向尘廛觅,情绪漫从忧乐纾。

廿载笠蓑堪拾掇,一番梨枣却踌躇。

残花信染春风采,聊赠来人读旧书。

      此律为《邹国荣诗文选》序中所录,盖可镜鉴诗人宇宙观人生观者也。历代写“辞官”或“卸任”者泛,拿宋人余嗣《辞官》与之比较:“试把人间比梦间,也须回首旧家山。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偷闲却是闲。”余嗣言“辞官”,梅子喻“卸任”,均表达“卸了乌纱”之休闲生活,前者略显纠结,后者则更畅达。

      梅子兄起句即感怀“卸了乌纱”之闲疏。然初心难改“耽诗如初”似闲更忙也。当忆起“廿载笠蓑”与“一番梨枣”时,“尘廛”与“忧乐”心绪兼而有之,不禁叹喟!事实上诗人在“卸任”之前,已给未来设计并构画一幅美好蓝图:一方面尽情“残花信染春风采”,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然残花不残,恰枯木逢春;一方面兴致勃勃地将自己读书之乐趣分享与来访者。此诗给读者展现出一幅闲来约几好友,或原野采风,或松下小酌,或煮茶谈天之场景,好不快哉。蕴含陶渊明“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复自然之感。以其曰“卸任”,倒不如谓迎来“第二春”更为贴切。“春风采”积极乐天,似乎沉浸于桃花源中,美妙旋律从人心和山水间一起奏起,融为一支轻盈快活之春天乐曲。意境高远也。

问梅亭

wen mei ting

凤凰台上忆吹箫·重登黄鹤楼

      鸟瞰龟蛇,龙腾楚汉,五层芒射苍穹。翘桷处、云分九派,势弇三雄。更教雅人胜士,把襟抱,题记仙踪。使留得,依稀鹤影,唐宋儒风。

      今我跨鹏又至,登高阁,寒江一览匆匆。念千古,浮沉过眼,毕竟从容。喟叹昔人远去,已换了、水阔天空。清秋里,广厦簇簇如峰。

      此阕乃吊古怀乡之作也。诗人又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这使余想到严沧浪称“唐人七律第一”唐崔颢《登黄鹤楼》,传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梅子兄除怀千古往事,述唐宋儒风,依余看来词之核心要义在于揭示“已换了”三字,何故?结句作答:“清秋里,广厦簇簇如峰。”此乃老杜当年之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亦合毛主席诗句“换了人间”之境。余在杜甫故里巩义参加第四届诗人节,拜谒“杜甫出生窟”即兴写下《第四届诗人节复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千年之问》:“秋风来去尽欢颜,寒士不存茅屋删。大庇愿望非梦想,如今广厦万千间。”亦言“已换了”之意也。

      如今,梅子兄登高阁,眼底尽现簇簇如峰千万间明亮宽敞之广厦,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故喜笑颜开。梅子兄与余均经历国家从贫穷到兴盛之过程,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故有如此感慨。此阕贵在格局,即“家国情怀”,又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也。

      王国维云:“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我读此阕正中此言矣。

问梅亭

wen mei ting

春夜读

自斟茶一壶,把卷遣宵孤。

神出关山外,情追蠹噬途。

      梅子兄《春夜读》,以思想和哲理双美取胜,使人在理性之思辨中受到教益。短短四句,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如临其境;又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一壶”“孤影”,看似影只形孤。然“神出”“情追”即降,一位恭捧蠹噬残卷之“遣宵者”,通过时空隧道,直越三千年之“关山外”,见到连孔夫子都追慕“郁郁乎,吾从周”境地,见到那些开辟奠定华夏礼乐文化之先驱者:周文王、姜太公……或者拜谒《诗经》采风者、编纂者尹吉甫,以及“诸子百家”,尤其是求教庄子“庄蝶梦”……

      而梅子兄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沉思矣。盖悟之也。

诗论三十品(选五)

率真

卸罢浓妆又一新,初荷出浴未沾尘。

风来雨霁晨曦露,万类行藏见率真。

意境

有景无情何运斤?有情无意枉殷勤。

山川秀色风吹出,半掩村烟半掩云。

气象

海日腾空万顷花,三山磅礴起云霞。

烽烟滚滚千军势,紫陌旌翻一圣车。

通俗

月色床前似夜灯,乡愁叠照影层层。

一诗诵尽千秋口,市井山村老少能。

锤炼

历雨经风是俊男,精钢百炼事方堪。

推敲月下惊僧宿,江岸重山绿胜蓝。

      梅子兄《诗论三十品》是其诗词作品中一朵奇葩,或曰一大亮点。凡了解中华诗词史者当知,在长达三千多年之中华诗词史上,用七言绝句体裁诗论者屈指可数:老杜论诗《戏为六绝句》、金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清人赵翼《论诗五首》。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乃文论,零星诗论者亦有,如清人袁枚《遣兴》:“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梅子兄以三十首七绝横空出世(其实还有《诗病三十品》此处不论),可观其学养、功力凸现于诗坛,别树一帜。其既可称诗人,亦可谓诗学论者。

     《率真》一首中“万类行藏见率真”意合林黛玉教香菱写诗“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黛玉点拨香菱一番话与梅子兄强调“率真”同工。

    《意境》一首,两个“半掩”为点睛之笔。在诗律中由“平仄”连成“线谱”派生出“两半”节奏与旋律与在书法中以“一画”经“提按”呈现出来之“两半”节奏与旋律同理、同法、同趣,即:起与伏、雅与俗、动与静、今与古、高与低、大与小、旧与新;曲与直、浓与淡、阴与阳、虚与实、向与背、藏与露、方与圆、避与就、疏与密、正与奇、收与放等等美学关系与哲学关系。盖两个“半掩”,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妙焉不可言耶!

     《气象》一首,言诗可小,然气象须大之要诀。以“万顷花”“千军势”展现作品内蕴之外见,与可触可感之感染力。如叶圣陶《苏州园林》所讲“心中有丘壑,眉间显山河”。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论盛唐诗特征“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梅子兄强调正是此意也。

    《通俗》中“月色床前”四字,显然举青莲之例。“老少能”当典引白乐天。两位先贤诗传千秋,妇孺皆知,精神内核乃“通俗”二字。俗有,通俗、土俗、习俗等,其最接地气。但避低俗、恶俗、丑俗等。然“雅俗共赏”当为诗家之上乘追求矣。

     《锤炼》典引贾岛《题李凝幽居》“推敲月下门”与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举史上诗词锤炼之典范,供后学借鉴,取法妙哉。

     纵观三十首七言绝句诗论,精美巧构。梅子兄将诗词创作之堂奥描述之入理入情,是思路、是原则,亦是方法、是技巧,读后受益匪浅。

问梅亭

wen mei ting

龙门战友重逢

同握长缨共戍边,餐风宿露枕戈眠。

死生相托春和夏,情谊倾交地与天。

别四四秋重一抱,湿双双眼补千穿。

决堤话语连杯涌,唯恐谁家笛暗传。

       梅子兄《龙门战友重逢》与其《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四十二周年感怀》《中越自卫还击作战四十一周年感赋原玉奉和崔茂德先生韵》等作品均围绕一个“情”字。白乐天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陆机言:“诗缘情而绮靡。”谢榛《四溟诗话》道:“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此律主情也。然情有万千种,家国情怀乃情,卿卿我我乃情;血溅疆场是情,花前月下是情;慷慨激昂亦情,温柔娇怀亦情。而《龙门战友重逢》诗中之情,则情入高义,直追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学术中倡导之大情、大义、大德,即天下、众生、万物,亦为诗人秉之情怀,乃诗人之诗品、诗格、高标、境界之体现也。

      颈联“别四四秋重一抱,湿双双眼补千穿。”最为感人。尤其“重一抱”将“死生相托”曾血溅疆场之浓浓战友情淋漓尽致。四十四年前这些如钢铁性格之青头小伙子如今都个个变成白发老翁,相逢后先是眼泪汪汪,继而相拥,抱在一起久久不肯松开。此情只有历经生死之交战友才会有如此情感迸发。

      尾联“决堤话语连杯涌,唯恐谁家笛暗传。”一个“涌”字,极具夸张又极其形象地表达战友久别重逢之心情。诗人极具文字之驾驭力、感染力和表现力,通过短短七字,将说不完,道不尽,一杯接一杯畅怀之感人场景呈现目前。转而,诗人走出当下,用“唯恐”两字,道尽相聚战友即将分别而不舍离去之缠绵、惆怅心理。一首诗将一场战友聚会刻画之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如临其境。作为一位老军人,读后不禁喉头一热,喜极而泣,眼眶湿润了。“同握长缨共戍边,餐风宿露枕戈眠。”此诗是至今余看到最为触动心头军旅诗佳品之一。无论守律、立意、倾情,还是审美、切时均表现如此出色,格调高雅,境界高尚。

       梅子兄此律为军旅诗之上品也。此类体裁今人所赋不可及也已。

      东坡老评柳宗元诗尝云:“诗须要有为而后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好奇新乃诗之病。柳子厚晚年诗极似渊明,知诗病也。”观当下边塞诗、军旅诗作极似唐宋人者众,实乃诗病也。梅子兄注重探索诗论,理论有所建树,故诗作不仅立意高妙,且以切时为要。此诗之美妙令吾佩服也,因爱而数诵之。

癸卯初夏帘外微雨弥漫于京问梅亭月下

聊赠来人读旧书


微刊工作室

总  编  审:杨文才

          本期编审:周松文 陈继豪

执行主编:杨宝明

本期编辑:黄改湾

本期校正:刘红艳

本期荐稿:李建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