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99年汉匈之战前后,李陵与汉武帝、路博德等人之间的“糊涂官司”】 书接前文,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年5月、9月两个时间节点,汉军的战役方针、作战任务、兵力部署之间的相互区别。 其实整体战役方针、作战任务都没有改变,主攻、阻击、游击牵制三线开花,目的都是为了主战场李广利那边能顺利、迅速的歼灭匈奴右贤王部。 最大的改变是,原来由路博德承担的游击牵制任务,现在改由李陵来承担。 特别是,因为中间的变故即汉武帝的战前诏令,原本要和李陵共同承担此任务的路博德,被安排和公孙敖执行阻击任务去了,导致李陵“落单”,之后也因没有援军,最终被匈奴彻底歼灭、全军覆没。 由此,这个“糊涂官司”的主要疑问就在于: 1、李陵为何要主动申请承担游击牵制任务?他的自信在哪里? 2、路博德在这中间到底有没有搞鬼?他和李陵两人究竟是汉武帝怀疑的“串谋”还是相互“勾心斗角”? 3、汉武帝战前突然调开路博德,到底是明智还是昏招?他之后后悔、反思,说“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一个个来解决。 1、李陵对自己的“以步制骑”战术极度自信,甚至认为可以就此建功,开创与匈奴作战的新战法。 李陵是李家第三代的“长子长孙”,家传的“射术”天下闻名,在汉军内部也早有推广、研习。 —————— 【《汉书-李广苏建传》: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 从履历来看,李陵虽然是将门虎子、家学渊源,但也是一步步混出来的,统兵从800骑发展到5000人,不是纯靠出身及汉武帝对李家的照顾,毕竟不是谁都可以“教射”、当汉军射击教头的。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复留屯张掖。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召见武台,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 —————— 当时李陵是驻扎在张掖,所部五千人堪称“特种步兵”部队,个个力能扼虎、射术百发百中,从之后的实战来看,这五千步兵在被包围的劣势下,能够坚持八天并杀伤匈奴万余骑兵,可见李陵不是一味吹牛。 实际上,第一轮汉匈战争结束到现在,汉军的战术发展其实变化很大,这主要得益于汉军对南越、东越、云南、西羌、朝鲜等地的进攻,这些地方主要依靠步兵、水军作战,所以“步射”、“水射”等战术得到了长足发展与重视。 前104年,姚定汉等人怂恿汉武帝打大宛,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破宛矣。” 骑兵是很难攻城的,只能主要依靠“步兵强射”,后来大宛城被李广利包围了四十多天,估计没少见识汉军这方面的厉害。 以上都说明,李陵“以步制骑”的战术设想与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汉武帝也非完全的战术外行,这个新战法,完全可以尝试一下,不说创造奇迹,只要实战证明可行,汉方就不会再受制于“战马军工产业”了,匈奴的相关优势也将荡然无存。 因此,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甚至“壮之”,小伙子果然有李广的“勇敢”遗风,不惧以少击众,五千步兵就敢深入匈奴、搅动单于庭。 当然,汉武帝事先也说的很清楚,这一仗是三路出击,兵力捉襟见肘,可能没有骑兵分配给李陵。 李陵当场明确表示,完全不需要。 其实李陵当时很难说是自信过头乃至狂妄自大,他更多是认为,自己只是打头阵,后面不是还有路博德的骑兵部队么? 两人完全可以相互配合,甚至实现“中心开花”,比如李陵以步兵吸引、拖住匈奴,路博德从外围发起攻击。 包括汉武帝,当时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完全可以试试。 2、路博德实际是对李陵的“以步制骑”战术深表怀疑,并不支持这个打法。 从长安获得新任命的李陵大为兴奋,回到张掖后,就率领所部军队迅速开赴居延,与这里的公孙敖、路博德等人取得会师,准备发起战役。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上壮而许之,因诏强弩都尉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故伏波将军,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臣愿留陵至春,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并击东西浚稽,可必禽也。”书奏,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 —————— 首先,史书所说的路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很可能是“诛心之论”,不能因为路博德被李陵取代了职位、作战任务,就认定路博德一定有不好的想法,甚至他会故意搞事、阴李陵。 所谓“论迹不论心”,关键是路博德实际做了什么。 其实路博德向汉武帝进言的最关键内容,还不是推迟作战时间,而是“俱将酒泉、张掖骑各五千人”这句话,即他和李陵各自率领五千骑兵,来执行此次游击牵制任务。 看到关键区别了吧?李陵是带着本部五千步兵来的,怎么被路博德说成“五千骑兵”了? 显然,路博德是对李陵的“以步制骑”战术深表怀疑,他实际并不支持这个打法,认为步兵就干不了这个事,还是得骑兵来。 这里要说下路博德的履历,他是在漠北之战崛起的汉军名将,和赵破奴齐名,是霍去病麾下能力、表现最突出的两位将军。 之后路博德主持了进攻南越的战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伏波将军”,作战地域覆盖西北、东南,所以他的军事视野可能比卫霍还丰富,对于“步射”、“以步制骑”等战术是否适用于匈奴方面,他是有实战经验来支撑研判的。 当然,路博德“命”不好,生了个坑爹儿子,据说前104年,这败家子犯了“逆不道罪”,路博德知情不报,被汉武帝撸了侯爵、封国。 所以,以路博德的资历、军功,现在还只是个“强弩都尉”,连将军都还没混上。 如果“阴谋论”放之四海而皆准,那路博德自然会不满李陵“横空出世”,抢了他立功晋升的机会。 但实际应该不是这样,路博德完全不看好李陵自信的“以步制骑”战法,既然他有向汉武帝上书的明确做法与证据,说明他还是有公心的,姑且不论这里有没有私心,因为这玩意外人无论怎么判断,都有“诛心”之嫌,也无从确定。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疑问,李陵当时,到底认不认可、接没接受路博德的研判意见? 如果李陵接受了,说明路博德的上书是两人的共同意见,之前所说的“以步制骑”战法其实不适用,还是用骑兵来打吧。 如果李陵不接受,认定老将军的经验已经过时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打法,那说明两人之间势必会出现矛盾、相互龃龉。 史书所谓“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显然是认为,(注意:这其实是史家认为的),汉武帝倾向于前一种可能,这说明李陵之前在他面前慷慨激昂、拍胸脯保证,实质就是吹牛、忽悠他,那汉武帝能不火大么? 什么叫“军中无戏言”?君前奏对是可以闹着玩的? 汉武帝立刻明确反驳路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究竟什么意思呢? 其实是:朕之前也想过要给李陵骑兵啊,但李陵主动表示不要呀,他说自己完全可以以少击众、以步制骑。 这里汉武帝好像有点前后矛盾,之前不是说没有骑兵给李陵么? 但实际上并不矛盾,没有给不代表心里不想给,汉武帝实际早就想过、也跟李陵探讨了“以步制骑”是否可行。 汉武帝这句话其实是明确抓住了问题的最关键要点:你路博德不是研判认为“以步制骑”不行么?但朕认为可以,至少可以尝试下。 为什么非要李陵带五千骑兵去?五千步兵就一定不行? 不管李陵你这个“嘴上没毛”的家伙现在到底怎么想的,总之你不能实质忽悠朕,既然说过了,你就得给我干! 再加上时间已经拖到了八月份,汉武帝已经很着急了,这些前线指挥员再争论、耽误下去,这个仗可能真要明年春天才能打了。 所以汉武帝果断中止了前线指挥员之间可能存在的分歧,立刻发起战役! —————— 【《汉书-李广苏建传》:乃诏博德:“吾欲予李陵骑,云'欲以少击众’。今虏入西河,其引兵走西河,遮钩营之道。”诏陵:“以九月发,出庶虏鄣,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从浞野侯赵破奴故道抵受降城休士,因骑置以闻。所与博德言者云何?具以书对。”】 —————— 朕来拍板:你路博德既然不看好“以步制骑”,那你别配合李陵了,你去配合公孙敖打阻击吧;让李陵单独承担游击牵制任务。这个事就这么定了,所有人别再叽叽歪歪! 3、蹊跷的是,汉武帝的诏书还专门询问李陵,他到底和路博德是怎么说的,这说明汉武帝实际并不能确定李陵此时的想法。 也就是说,前面所说的,都是史书告诉我们的,它未必就是“历史真相”,即也有第二种可能:李陵完全不接受路博德的研判意见,他还是坚持按自己的主张来打。 如果真是如此,那无论汉武帝心里怎么想,他的决策、诏书都是实际支持了李陵,这一点毫无疑问,连路博德都给李陵调开了,还不算支持么? 从“证据”的成色来看,这种可能性反而是更大的。 所以路博德很无语,皇帝实际是支持了李陵,上头都这么定了,那就这么打呗,我去和公孙敖打阻击,你李陵自己打游击去,看看到底是不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汉书-李广苏建传》: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 —————— 之后李陵就向北进军了,过程中还派出骑士陈步乐,让他跑回长安专门汇报。 这时还没被匈奴包围、开战,所以陈步乐和汉武帝所说的信息,肯定都是好话,李陵进展很顺利啊、将士们都很服他、就算打起来也多数能赢,看来此次军事任务会很容易执行到位。 汉武帝也很高兴,本来就是游击战、声东击西、虚张声势,能打到匈奴最好,尝试下“以步制骑”的效果;打不到就是溜达一圈,总归吸引、拖住了单于本部兵力一段时间,李广利那边能彻底打赢就好了。 但结果彻底出乎汉武帝的战前意料,不仅李陵“以步制骑”的尝试彻底失败、全军覆没,还连带李广利都差点全军覆没,整体可谓大败亏输、丢人现眼。 事实首先证明,“姜还是老的辣”,路博德几十年的仗没有白打,他事先就已经断定:“以步制骑”对付匈奴大规模骑军的所谓新战法,压根不可行! 而以步兵执行游击战,想跑过骑兵,不被追上或落入包围,不是异想天开么? 其次证明,汉武帝将路博德从李陵这一路调离,是纯属昏招,结合实战,即使李陵陷入包围、苦战,如果能有路博德随后接应、救援,李陵也不至于全军覆没。 如果这一战救出了李陵,重创了匈奴士气,后续匈奴也就很难再去转移、包围李广利大军,整个战局走势可能完全不同,甚至结果都截然相反。 所以汉武帝后来也回过味来了:“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翻译翻译:在李陵出发的时候,就应该明确下诏,让路博德随后接应李陵。真不该提前下诏,直接调走路博德,导致路博德生出奸诈之心,以致李陵覆灭。 这说明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决策错误,但这里还是有一个特别难解的地方:汉武帝说路博德的“奸诈”到底是什么意思? 难道战役过程中,路博德包括公孙敖,这些老将、“老油条”存在故意见死不救、坐视李陵被灭么? “阴谋论”者自然对此趋之若鹜、信以为真,但从实际过程来看,应该完全不存在这个现象。 因为不仅是李陵被匈奴包围歼灭,稍后李广利也被包围了,如果路博德、公孙敖提前得知了单于本部大军的动态,他们或许会不敢或者故意不救李陵,但不可能不提前通知李广利,甚至李广利被包围期间,也没看到他俩前往救援的影子。 说明他俩实际过程中,就是对匈奴大军的动态一无所知,不然他俩不可能躲过战后追责,所谓“畏懦当斩”,汉武帝、李广利是那么好忽悠的么? —————— 【《汉书-李广苏建传》: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毋有伏兵乎?’……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 —————— 后来李陵自己都说,他是因为没有救援而战败,实战中管敢也说,李陵确实是没有援军,匈奴单于是担心过度了。 这说明,就算李陵派出了求援使者,但也没有实际通知到公孙敖路博德或者居延守军,不然李广利不可能最终被包围。 所以,史书所说的“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基本属实,“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这句话则值得商榷,汉武帝要真是有了这个想法,去追查到底,路博德能有好果子吃? 但实际呢,路博德、公孙敖等人的职务根本没有变动,两年后仍然参加了汉匈战争,说明汉武帝并未对路博德等人产生如此严重的成见。 因此,这句话就大有可能是史家对路博德的“诛心”之论,包括之前的这句:“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 说白了,李陵也好,李广也好,史家总喜欢认为,打败仗不仅是他俩本人的原因,总得再拖几个人下水。这就很让人无语了。 以上。总结下,本文所论述的,实际无非两种可能—— 1、李陵一直极度自信、一意孤行,和路博德等人闹了矛盾,汉武帝却全程支持他,还把路博德调走,让李陵放手干,最终战败、投降。 2、李陵认可路博德的研判,中间态度转变、后悔了,但汉武帝一意孤行,让李陵必须按照之前说的打,还把路博德调走,导致李陵没有后援,战败、投降。 无论哪种,汉武帝肯定是决策有误,但如果李陵真的失去信心,他还会故意强制李陵,让李陵战败、送掉五千特种步兵么? 其实不难判断,这也是我一直不太认可用“阴谋论”习惯看待历史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