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才是禁止秸秆燃烧的真正的原因

 Richard_X 2023-06-07 发布于云南
收完麦子,又到了农民为秸秆发愁的时候。
很多人觉得农村禁止秸秆燃烧实在是太坑农了。
燃烧秸秆可以杀死田里害虫(益虫也一并杀死),还有利于秋耕的开展,让土地恢复活力。
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还一定禁止燃烧?
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图片

其实秸秆是一个统称,它泛指玉米秆、大豆杆、麦杆、高粱秆、芝麻杆等等。
在我小时候,根本不需要燃烧秸秆。
农业本质上是一个生态循环的米田共过程,并没有什么东西是浪费的。
用没有碾过的麦秆甩净麦粒做屋顶。每根麦秆都挺括整齐金黄,在房顶上码上厚厚一层,冬暖夏凉,等到来年再换下旧的烧锅煮饭。
每年丰收过后,村里的房顶上都焕发着金色的光,同白杨的叶子一样崭新,整个村庄因此呈现出勃勃生机。
用打过的高粱穗做泥墙的墙边防雨,好像给每所黄土房都穿上了红色的裙摆,雨水从麦秆上滴落到高粱上,亮晶晶的。冬天就挂满了冰晶,一条条澄澈透明。
用红色的高粱杆和白色的芦苇杆编席子,能编出各种花瓶和双喜的形状。
用玉米杆芝麻杆做煮饭燃料,用碾过的麦秸做牛羊饲料……
每年只发愁不够用,哪里像网上某些人说的从来都是刀耕火种,烧了几千年。
就是剩饭厨余边角料也可以用来喂家畜,再将家畜粪便和草木灰混合做堆肥,最后一并返回田里。我在河北还见过养猪的地方连着厕所,本地人叫粪猪,是吃着人的粪便和剩饭一起长大的。

图片

中国古代文明不就是在农家肥的滋养下屡屡焕发出勃勃生机么。
我常诧异于这片土地能养人,因为每次村里人老去的时候,我通过墓地发现,祖祖辈辈耕种的黑土层也就不到一米厚。
先民们得用多少汗水,往这里运多少粪肥才能积累起这点肥沃土层!
它就像草原的生态一样薄弱,把草地破坏了沙子就露了出来,沙尘暴也随之形成。
但遗憾的是随着化肥的普及,农家肥的减少。故乡的土壤却在不知不觉间变黄了,变硬了。记得我们小时候在河边钓鱼,蚯蚓用完,旁边玉米地里随便一抓就有五六根。
尽管农村的凋敝,农耕文明的衰微是不争的事实,但并不意味着农业一定落后,焚烧秸秆就是陋习。
从历史的记忆看,人工割麦子的时代是不需要焚烧秸秆的。因为麦茬留的很短几乎贴着地皮,割的时候就已经想着怎么播种省事了,随便点你也点不着。
真正开始燃烧麦茬是收割机兴起的事儿。
因为惧怕田里偶然出现的砖头或者石头碰到收割刀片,所以收割后的麦茬留得很高。农民看了很是为下一茬的庄稼发愁。
无奈之下只有一把火烧了。

图片

整个华北平原的麦田,特别是河南,以前在这个时候浓烟遮天蔽日,即便在城市也能感受到粮食飘落的灰尘,由此造成的灾难也非常多。
禁止燃烧秸秆,污染空气是主要原因,还有就是麦子成熟时间不一,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火烧连营的结果,把还没有来得及收割的麦子也烧个精光。
但最主要的污染不是来自于麦秆的燃烧,真正的是秋季作物如玉米杆和高粱杆的燃烧。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麦杆不耐火,但凡有火极易呈燎原之势,就像刘福通朱元璋当年在长满麦子的淮河两岸誓灭暴元,登高一呼便应者云集。
麦秸火来得快去的也快。玉米杆就不一样了,特别是经雨淋湿后,不容易即刻燃烧殆尽,散出的浓烟滚滚不绝,时长可达一月。
图片
2012年回乡一周,眼睛熏得几乎不能睁开,天天都是流泪干活。每个乡民的眼睛都红彤彤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藏了多少伤心事。
真该让网上那些叫嚣燃烧秸秆,把脏水泼到专家身上的人,来实地体验下烟熏火燎的感觉,不然就难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焚烧秸秆。
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似乎无解。
一方面农民播种需要燃烧秸秆,另一方面空气污染无法避免。
原本那种小农自耕农式的家庭燃烧煮饭逐渐被天然气代替后,秸秆如何还田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因为处理这些秸秆让农民再花钱,显然让本来就不能赚钱的庄稼种植更加尴尬,种粮的积极性自然大打折扣。

图片

秸秆最有效的利用方式肯定还是还田,增加土壤肥力。这方面日本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那就是集中起来秸秆,以尽量减少空气污染的方式进行燃烧,而不是成片地大规模地粗放燃烧。
这可能是解决目前秸秆困境的一条好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