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治蛇串疮的提纲

 中医药方便 2023-06-07 发布于四川

胡希恕经方医学

带状疱疹,中医古籍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一般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医宗金鉴》曰:“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此以脏腑辨证为主要依据。现代中医各家临床报道,亦常遵循此辨证方法,或结合气血津液辨证,或结合经络辨证。现代中医高等院校6版教材《中医外科学》关于“蛇串疮”辨证亦分肝胆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三型论治,也是以脏腑辨证为常用辨证方法。而罕见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临床辨证依据的。如果因此而舍弃六经辨证,仅仅依据脏腑辨证来治疗带状疹,良法废弃不用,殊为可惜。

笔者多年临床中,遵循《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将经方活用于带状疮疹的治疗,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体而言,如病初起,有寒热,则常在太阳,或转入少阳,或呈三阳合病,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诸方主之;亦有太阳病不解,转入阳明者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以茵陈蒿汤主之;甚或阳明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部疼痛甚,大便难,则可以桃核承气汤攻之,或茵陈蒿汤合桃核承气汤,湿热瘀结一并攻之;虚人常现太阴证候如脾虚便塘,可用理中汤;阳虚肢冷,则在少阴,必用四逆汤救之;若兼见恶寒、脉沉细、但欲寐者,则又是太阳少阴两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又或厥阴寒热错杂,现乌梅丸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加附子证

可见,带状疮疹的各期辨证,均未出六经轨范,均可以六经辨证来统筹,且具有辨证步骤简洁、严谨、规范,处方药味少、加减规范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掌握好六经辨证,不仅可辨治伤寒外感,更可以统治百病,亦可以辨治各类皮肤病。古今中医大家,无不明此理。故清代伤寒大家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医案分享
黄某,女性,69岁,2009年7月24日初诊。
患带状疱疹4个月,有高血压史。前医以中西药及理疗等诸法治疗,水疱虽消,而疼痛并无改善。现右胸背部仍疼痛,夜间为甚,伴精神差,疲劳,纳食欠佳,口干苦,大便干,小便少,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苔稍黄,脉沉弦。四诊合参,此属少阳夹饮,予小柴胡汤合五苓散、瓜萎散:

柴胡15g,黄芩10g,法半夏10g,党参10g,桂枝 10g,茯苓10g,泽泻10g,猪苓 10g,白术15g,大枣30g,瓜蒌30g,红花5g,生姜10g,炙甘草6g4剂。

二诊:药后精神好转,疼痛减轻,大便通畅,小便增多,纳增,口干苦减。继服4剂。

三诊:疼痛减轻多半,仍觉疲劳,舌体胖大略暗苔微黄,脉沉细弦。疼痛虽减,仍觉疲倦,此阳气不振,改予真武汤温阳补虚、振奋阳气,合用瓜蒌散、芍药甘草汤:熟附子30g,瓜蒌30g,桔梗 30g,红花5g,苍术10g,茯苓10g,白芍30g,炙甘草 15g,5剂。

四诊:疼痛减轻7成多,大便偏稀,胃纳仍稍欠佳。前方加干姜15g,厚朴15g,4剂。

五诊:疼痛已很轻微,疲倦明显好转,大便正常,胃纳好转,继予9剂巩固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