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自愈中治愈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书籍推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RECOMMEND

作者: 罗伯特·戴博德

推荐语:在自愈中治愈

01



写在前面

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名不属于你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会有冲动去翻看的书,你甚至会反复查看分区,在想是哪个皮孩子把儿童类书籍放到心理学的书架上,并忍住把他抽一顿的冲动。

但当你逐渐翻看后,你会深深地被这本书迷住。

在本书中,作者带我们探索了一个人的自卑,软弱,爱夸炫自己和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并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自信,独立,充满希望的生活


02



什么是抑郁

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无法自抑的自我攻击,自我怀疑的心理倾向。

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人即是地狱,抑郁症患者毫不关心,也毫无兴趣别人在做什么,在Ta们眼中,所有人都时刻想要迫害自己。

Ta们会失去对于欲望的满足感,对一切都失去兴趣,感觉生活中到处充满了乏味和无聊,他们会失去对他人的情感链接,重度者会产生自我憎恶的症状。

有些时候,Ta们会感觉情况似乎有了些好转,想去有积极生活的愿望是,情绪会突然低落下来,失去做事情的兴趣,回归到自己的舒适区(悲伤和自我怀疑中去)。

更有甚者,会尝试进行自残。

03



为什么会抑郁

01 儿童状态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作者认为,人的行为方式有三种状态支配

分别是:成人状态,父母状态,儿童状态。

而抑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又重新回到了儿童状态。

儿童状态?指的是我们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吗?

NO,恰好相反,这里的儿童状态指的不是生理而是心理状态,当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所有情绪和判断指向都会遵循儿童的基本情感,这些情感分别是: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化是儿童心理状态的基本呈现。

而在此基础上,由于儿童缺乏安全感和独立特征,顺从性行为将成为儿童性人格的主导。

在顺从性人格中,由于无法抵抗,会延伸出炫耀,顺从,道歉,同意,怄气等行为倾向。

而书中也给出了具体的原因:

喜欢炫耀自己是儿童时期没有受到关注,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博得他人的注意。

而顺从则是没有主体性,是一种依赖的表现。

道歉是一种对力量的臣服。

同意,则是不争辩,本质上都是对一种绝对力量的依附和不敢于反抗。

怄气其实也是一种愤怒的表现方式,是一种在强大的力量之下感到无可奈何,只能用这种方式去稀释自己的愤怒。

而父母状态,虽然不会直接导致抑郁,但是也同样会让你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在父母状态下,你的一切行为都会不自觉的模仿父母,包括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对生活的评判标准,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02.自证预言

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这个心理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

在实验中,他分配给学生两组老师,并告知一种老鼠比较聪明但另一组比较愚钝,但其实这两组老鼠并没有差别。

他让学生训练老鼠走迷宫,在五天后,拿到“聪明”组老鼠的学生比拿到“愚笨”组老鼠的学生的训练表现要好得多。

换句话说,你对某件事/人的预期会影响你对Ta的行为,而你行为的最终目的是把Ta塑造成你的预期天衣无缝,不是吗?

而抑郁症患者就很容易走进消极的自证预言,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Ta们会不自觉地使用消极的预期来维持自我和外界的平衡,而为了保证预言成功,在行为上也会诱导事件往这个方向发展。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世界和自我中间明确了一条幻想的边界。在边界之内,我驯服了世界,让世界成了幻想和想法的延伸。

04



如何走出抑郁症

幸运的是,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及时发现了自己深陷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以及自我折磨,他在苍鹭医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与之抗争,并走出了抑郁症的阴霾。

以下是苍鹭提出的方法。

1.走出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进入成人状态。

不同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在成人状态中,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成人状态需要你去进行自主思考和刻意练习。

苍鹭也毫不客气的指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