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中国的人情和世故 |《乡土中国》(上)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书籍推荐:乡土中国

RECOMMEND

作者: 费孝通

推荐语: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写在前面

如果说要我给乡土中国一个定义的话:它是一个以道德为基础,血缘家族为核心,以消失的个体为代价的,合乎礼仪的超稳定社会结构。

《乡土中国》作为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包含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而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可以说是了解中国与中国人的必读经典。

乡土中国的特征

乡土中国是一个以道德为基础,血缘家族为核心,以消失的个体为代价的,合乎礼仪的超稳定社会结构,而它的特征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概述

111

社会形态

1.常态化的定居

在乡土中国中,世代定居是常态,迁徙才是一种病态化的表现,乡土的底色是定居的,是一代代积累起来的某一种共同行为规范为核心的,而这种行为规矩甚至已经内化到了潜意识中的不可思议的认可程度。

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为什么老人不愿意离开家乡,其实也正是这个道理,离开家乡不仅仅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一批人,而是意味着自己熟悉,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瓦解,这种不确定性才是老人们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原因。

2.基本单位

而乡土中国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在家庭之上还有家族,而且以父系为主的单系脉络,夫妻关系不是生活的主轴,而是为了纪律而服从的一种不平等关系。

可以举一个我自己的观察,我们其实很少看见中国家庭关系非常和睦,这并不是常说的夫妻之间没有感情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达而是家庭赋予了夫妻的角色就是不平等的,有点像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关系再好,只要角色有不平等的定位,总归有一层隔膜在其中

就像巴金在《家》所描述那样,它的骨子里就带有一种压抑,成了一种压抑的被献祭的关系。

3.熟人社会

乡土中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社区单位是村落,习惯以人情作为一般等价物而不是货币,就像书中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而这种对于信用的重视也是来自于世代定居的稳定性。

熟人社会一方面带来向内的认同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区域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区域身份,你被牢牢地固定在了这体系之中,将自己看作并认同是这个体系的一份子。

而向外则是巨大的排斥力,一个外地人想要被整个体系接纳是十分困难的,这里的接纳不是说当地人的好客程度,而是说真正被看作其中的一员。

4.关于文字

在乡土中国中,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使用直接对话的交流方式,而在这种面对面的社群中,旧饭生了一种很特殊的语言:方言

这种语言不同于文字,它是有着相同的经历,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的同一象征符号,每一个群体中的特殊语言都是不同的,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语言是有现实语境和情感连接的,而文字和单纯的语言就没有。

也能解释为什么方言越细碎的地方它的凝聚力就越强,包括浙江帮,温州帮等等,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是建立在现实语境和情感链接之上的地域性语言(方言)。

越是独立的,越是自主性强的地域,它的方言的地域色彩也就越重,所带来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就越强。

22

个人习惯

1.无违

而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个人的行为习惯会趋近于安定和循规蹈矩,包括对孝道的遵守,费老对孝的解释也很精辟,它本质上是一种无违,是一种遵从法则,它是最大公因数利益的社会结构,但不接受个体的表达,这会给整乡土中国带来不确定性,在这方面,个人是会很压抑。

也可以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相互对照来看,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描述的吃人,其实就是这种老实人的恶意,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吃人(同化异见),也都在不自觉地被吃。

2.差序格局

而乡土中国形成了特有的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就是我们遇到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基本特性了。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所以传统社会中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在之后一章中,我会分析乡土中国在如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又将如何在从中得到启示。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