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释微》——第五章

 新用户5477KoTe 2023-06-08 发布于浙江



《老子》

RECOMMEND

作者:老子

推荐语: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0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2

译文

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看作祭祀完后无用的刍狗一样;圣人无所偏爱,将百姓看作祭祀完后无用的刍狗一样。天地之间,难道不正像个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却无有穷尽,愈是鼓动风愈出。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守虚静无为之道。

03

正文释微

本章的主旨是表达道对万物的无所偏爱和“不仁”之心,因此得以长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无所偏爱,将万物看作祭祀完后无用的刍狗一样。圣人无所偏爱,将百姓看作祭祀完后无用的刍狗一样。

此句常常被人误解,有人认为老子根本不重视百姓,草菅人命,这实在是大谬。要理解这章,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这里面的“仁”和“刍狗”究竟指代的是什么?

此处“仁”并非我们常说的仁爱之心,而是无所偏爱之意,如高亨说:“不仁,只是无所亲爱而已。”(《老子正诂》)。“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没有如人类一般的价值判断和个别喜好,因此不会对某物所有眷顾。

而“刍狗”,在《庄子·天运篇》中曾如此形容道:“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大概的意思就是,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摆上祭台之前,会用筐子装起来,再用绣巾盖好,巫师斋戒后用以奉神,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过后,行人踩其头背,拾草者将其拿去燃火烹饪。

天地本身没有偏爱,并不会为了满足某一种族的私念而有所偏袒,其作用是维持自然平衡的生存状态,因此,它对待万物都是相同的,如同我们看待祭祀完的刍狗。

以我们自己的身体为例,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相互配合,共同维系着身体的正常运作,你难道说因为偏爱手而废弃了脚吗? 会因为重视目欲而割掉自己的鼻子吗?

同样的道理,天地对万物也是一视同仁,每个物种都是依照自己的自然本性发展而成,因此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不会产生偏见。本质上,在天地眼中,万物只有自然属性,没有工具属性。

然而,人们常常因为自身得意或者不如意而误以为天地有所偏好。当自己顺利的时候,就会感慨老天对自己不薄,而当遭遇失败时,就会责怪天地不公。这种想法其实是出于对自身感受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却忽略了天地之间的基本运行原则就是“不仁”。

那有人可能会问,如果天地对所有人都是无所偏爱的,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加富有,有的人活得更加卑贱呢?

虽然老子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庄子的著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

在《庄子·大宗师》中: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旡私覆,地旡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大概的意思是:子舆与子桑是朋友。连续十天下雨,子舆担心子桑饿病,就带着饭去看他。抵达子桑家门口,听到类似唱歌和哭泣的声音。子桑弹琴唱道:“父亲!母亲!天!人!”于是子舆走进屋内问:“你吟诗为何不成调子?”子桑答:“我想知道我为什么会如此的困窘,却无法解答。父母会希望我贫困吗?天地无私,岂会偏私让我贫困?寻找原因却无果。然而我却陷入如此境地,是因为命运吧!”

天地本身并没有偏好,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这个无可逆改的命决定了你具体的处境,如唐代成玄英有言:“夫时命者,其来不可拒,其去不可留。”

但要注意的是,没有谁比谁的命更高贵或更有意义,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使命,正是由于我们谁也代替不了谁的存在,才能实现属于自我的本真价值,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和安定。

庄子认为,天是无意志也是无目的的,命是人力无可奈何之事,因此,“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而圣人要做的正是仿照天地间的运行规律,天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却令万物使其自己,自得其性,虽然其中的道理难以用言语来解释,但按照天地的规律来治理天下总是正确的,那么最好的治世方法就是像天地一样,把百姓当作刍狗,不带有任何的偏见,也不过度干预。

这并不是说圣人心中无仁爱之心,而是尽量不出于自己的主观喜好去干涉百姓的自主发展,如程明道《定性书》言:“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可见,太上无情,正是因为它的无情,才能使万物成就自己,而其余有情有绊者皆芸芸众生尔。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意思是天地之间,难道不正像个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却无有穷尽,愈是鼓动风愈出。

“橐籥”,指的是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橐”是风箱的外壳,“籥”是其中的扇叶,通过推拉风箱,风能够自然进入,火焰加热铁石,最终铸成器物,但这个具体的器物却风箱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风箱本身似乎也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但是,正是通过风箱的推拉,催生了器物的形成,而风箱自身也因为虚无一物,才能做到生生不息。

这就是老子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不去直接干预事物的发展过程,只是在旁侧辅助,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治理状态。

“多言数穷”

意思是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言”,指的是声教法令,“多言”,就是指政令的烦多,“数”就是加速,“穷”就是败亡。在老子看来,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自己内在的规律发展,从而成就自我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介入这种发展过程,使其自然而已。

“不如守中”

意思是不如持守虚静无为之道。张默生在《老子章句新释》中写道:“'不如守中’的'中’字,和儒家的说法不同:儒家的'中’字,是不走极端,要合乎'中庸’的道理;老子则不然,他说的'中’字,是有'中空’的意思,好比橐籥没被人鼓动时的情状,正是象征着一个虚静无为的道体。”

老子之意是在告诫统治者少发政令,如果太过干预百姓的生活,就会破坏自然的规律,导致社会的混乱,不如让百姓自由发展,顺应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