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艺术在巴黎——赛努齐博物馆

 兰州家长 2023-06-09 发布于甘肃

隐藏在巴黎八区的赛努奇博物馆有着珍贵的亚洲艺术展品陈列,这个1898年开馆的博物馆是法国继吉美博物馆之后的第二大亚洲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在精致的蒙索公园附近,以其创始人——银行家、记者和收藏家亨利·赛努奇(Henri Cernuschi)的名字命名。

文章图片1

博物馆外墙上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马赛克画像

01

前世今生

赛努奇博物馆是近140年来西方人眼中亚洲艺术发展的标志性文化遗产。这栋坐落于委拉斯开兹街的官邸,装满亨利·赛努奇(Henri Cernuschi)从亚洲带回来的藏品,在1876年到1896年间,就已经是亚洲艺术爱好者的圣地之一了。

文章图片2

亨利·赛努奇画像

博物馆于1898年向公众开放,迅速成为呈现中国和日本不同艺术形式的舞台。除此之外,中国和越南在1910至1946年代重要的考古发现,也赋予赛努奇博物馆全新的面貌,侧重于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以及展示。

文章图片3

亨利·赛努奇旅行的档案照片

从1946年开始,赛努奇博物馆开始向当代的亚洲艺术敞开了怀抱,如日本书法以及当代中国绘画。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围绕此主题丰富的展览以及博物馆的收藏政策,使得赛努奇的馆藏及研究在欧洲此领域独占鳌头。

文章图片4

赛努齐博物馆历史照片

继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国际交流越来越多,此后二十余年间赛努奇博物馆成为来自中国大型展览的密切合作伙伴,向巴黎市民展示了来自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介绍瓷之源以及让人叹为观止的山东佛教造像的今生前世。

文章图片5

博物馆内景

最后,赛努奇博物馆的革新是将其原始馆藏和现代的收藏结合并将其价值最大化,它的形象也同步改变:闻名世界的“中国艺术家在巴黎”主题艺术展,实际上已经再次重申赛努奇博物馆和活跃在巴黎的亚洲艺术家之间牢固的关系。

文章图片6

1956年张大千在赛努奇博物馆的首展海报

02

珍宝奇馈

赛努奇博物馆的中国藏品近8000件,主要以青铜器陶瓷器为主,还包括重要的石雕和纸本或绢本绘画。 博物馆于1898年成立时,亨利·赛努奇遗赠给巴黎市的藏品以中国和日本的最多

中国

文章图片7

1.虎形卣/虎食人卣

青铜

卣(音同“有”),是用来装酒用的器皿。卣以象腿般的后足和蜷曲的尾巴支撑身体,构成卣的三足。卣的把手连接在两边的尖耳朵上,底端略带弯曲。这只青铜虎形食人卣呈深绿色,虎口大张,用前爪抱住一个蜷缩在它怀里的小人,大量由动物图案和夔龙纹构成的装饰浮现于方形螺旋状的底座上,这是商朝末期青铜器的一大特色。

文章图片8

2.方罍

青铜

该作品具有商代青铜器方罍(音同“雷”)的特征。它有三个把手;其中两个位于肩高处,可以提起容器。第三个,在身体的底部,装饰着一个牛头。在肩高处,高浮雕的公羊面具装饰着船只的主面。非常浅的浮雕图案覆盖了作品的其余部分。

这些图案都是商朝时使用的语言,它们的分布和其它古代方罍联系紧密。底部的两边纹有两条正对着的夔龙的头,像是作怪相的饕餮图案。器肚上的三角形图案,有解释为蝉翼,是不朽的象征,三角形内部也布满了饕餮纹。肩部下方是一条由螺旋纹和饕餮纹交替组成的装饰带。

文章图片9

铜耳细节

而肩部则是饰有弓形身材的龙构成的一条装饰带,张开的嘴巴上布满了锋利的锯齿。器皿颈部和盖子上则重复了瓶身上的图案。所有这些元素都让人联系到方形螺旋状的雷纹。通过对不同图案的解读以及器皿上的浅浮雕,可以判断文物属于公元前十二世纪,在这之后的方罍有商朝末期的特点——高浮雕。

文章图片10

铭文细节

在器皿颈部内侧刻了两个字“父辛”。受20世纪30年代的审美影响,尤其是日本收藏爱好者的品味,为了做成“虎纹”纹饰,一部分深绿色的铜锈被打磨抛光。

文章图片11

3.三耳簋(音同“轨”)

青铜

这件作品体积出众,和另一件簋有较大的不同:细窄的脖子上没有装饰图纹,带有三个耳饰,足部相对来说较高,装饰有三对对称的夔龙,在每只耳的对称轴上形成了一个饕餮纹。

文章图片12

铭文细节

内底有“史”字铭文,该件青铜器应为商代晚期的盛食器,腹部饰有方格乳钉纹,圈足为饕餮纹,特点是有三耳,该形制颇为罕见。

文章图片13

4.簋

商 青铜

簋是用来装谷物的容器。带或不带手柄,呈碗的形状,大小不一,带有一个环形底座。该藏品是典型的簋器。其腹部饰有四角螺旋纹,外围为菱形,且每个菱形中心都饰有外凸的旋钮。

文章图片14

铭文细节

器皿颈部的动物图案被简化为由复杂的螺旋纹分开的瞳孔狭窄的眼睛。器皿的正反面都在这条装饰带上有一个带有弯曲角的绵羊头,两个手柄的上部像是牛面的形状,手柄底部是两个朝外的挂钩形装饰物。

文章图片15

5.鼎

商 青铜

方鼎器型最早可追朔至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这种青铜器是用来盛放食物的,有四个柱形足,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

文章图片16

6.觚

商 青铜

文章图片17

7.斝

商 青铜

在赛努奇博物馆的三件二里冈时代的文物中,这件斝(音同“甲”)体积最大也是保存得最好的。 斝是用来热酒的酒器,它的形状是从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000-1600年)和二里冈文化(约公元前1700-1550年)的陶器演变而来的。

斝在商朝广泛使用,但是它在西周初期就消失了,比爵和觚等酒器更早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件庞大的酒器为二里冈时期的典型青铜器。三只脚轻微地向外倾斜,支撑了酒器近乎圆柱形的器身,中间有一圈腰箍,上端杯口向外张开。

两圈装饰图纹远远分开,分别包含了三张不同的饕餮兽面纹。每张饕餮由两个面对面的夔龙组成,并且中间间隔得有有一条很明显的棱。两条装饰带上的图案都是凹进去的,其它在二里冈发现的文物也有好几个是凹进去的图纹,但是有一个是凸出来的,这其实是由制作时的模具决定的。

文章图片18

8.爵

商 青铜

文章图片19

9.鬲

商 青铜

文章图片20

10.鬲鼎

商 青铜

鬲鼎是一种特殊的器皿,混合了鬲和鼎的特色。鬲有三个中空的短足,这三足形成了三个拱形的穴洞。鼎为深圆腹,三柱足。鬲沿袭了新石器时代非常流行的瓷器的形状。鬲、鼎和鬲鼎都是用来储存鱼和肉的。鼎和鬲鼎是古代使用范围最广的青铜器,一直沿用到汉代。

赛努奇博物馆的这件鬲鼎三足的上方都有一张大饕餮纹,两个对称的夔纹分别饰于两个侧面上,这种纹饰大量地出现在商朝末期和西周初期的器皿上。以饕餮作为兽面纹,很有装饰效果。

文章图片21

11.瓿(音同“不”)

商 青铜

文章图片22

12.盂

商 青铜

这件非常朴素的青铜器在马克思·洛尔(Max Lœhr)1968年策划的的中国青铜礼器展览上首次展出。

盂,是商朝的青铜器中形状最简单的器皿。其发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坊,在安阳和郑州也发现了商朝时代类似的器皿。

盂没有手柄,这一点可以把它和簋区分开,但是和簋一样它也是用来装粮食用的。盂足饰有涡纹和方格纹交替的纹饰,往上可以看到小的方形通风口,通常被说成是用来保持器皿在铸造时模具里的形状的。脖颈处有三只动物头像的浮雕,每个都被对称排列的六只蝉包围,底纹是多条雷纹绠带饰。

文章图片23

13.尊

商 青铜

这个金属盛酒器是中国艺术中享有盛名的产品之一。这些在公元前16世纪到3世纪生产的容器都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和装饰。

它属于商朝时期的礼仪酒器之一,用作在宴会上向氏族的长辈表达敬意。既可以用来盛放固体食物,也可以装液体,尤其是美酒。

这里的青铜樽的用途属于第二种,饮品在加热前存放在青铜瓶中,加热后倒入樽中,呈上饭席。这座樽质地上乘,保存良好,巧妙精美的颜色和丰富多样的装饰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图像研究素材。这座樽的腹部不同以往一副凶相的兽面,而是一张半人半鸟的脸型图案,可谓是古代中国艺术史的巅峰之一。

文章图片24

14.鸟形玉

商 软玉

文章图片25

15.阁鼎

周 青铜

文章图片26

16.山鼎

周 青铜

文章图片27

铭文细节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17.汉代墓石

汉 石制

这件壮观的浅浮雕是1922年成立的赛努奇之友会向博物馆第一件捐赠。根据它的大小,这块门楣极有可能属于陵墓内用来隔开两个房间的一对门。

它的装饰受汉代末期道教思想启发,门楣上绘羽人,也有可能是方相氏本人的形象,以确保冥间灵魂能安全出入,还有各种带翼神兽彼此相依。这些灵兽中包括多只老虎和龙,一只熊和一只鹿,这些都是传说中可以引导亡灵去阴间的动物。

文章图片31

18.熊形青铜支架

汉 青铜

文章图片32

19.凤凰尾木质明器

汉 木质

此凤凰尾木质明器,线条简洁,翅膀和凤尾展开,借由一根细小的支架悬浮在空中,木架固定在一个薄板底座中,其造型的来源以及用途目前尚不清楚。

文章图片33

20.阿弥陀佛

六朝 大理石

文章图片34

22.观音坐像

北魏 石像

文章图片35

23.飞天像

北魏 石像

文章图片36

24.佛头

唐 石像

2003年,博物馆从一组年代久远的法国收藏品中购得了一件精美的菩萨头像。这尊头像既有隋朝追求比例均匀的特色,又具有八世纪唐朝的“丰腴”风格,所以是典型的唐代初期的作品。

刻画得生动细腻的线条,让人联想到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件著名的菩萨头像。此展品与洛阳河南府白马寺的一座687年的菩萨立像也有些相似。发型上来说发绺较宽,眉眼细长弯曲,垂暮下视,这些人物特征和敦煌328号石窟内武则天时期雕刻的人物形象很接近。

文章图片37

25.鎏金观音

唐 青铜、镀金

文章图片38

26.莲花碟

五代 青瓷、釉下彩绘装饰

文章图片39

27.烛台

唐 陶器

这件烛台是由质地细腻坚硬的白陶烧制而成。根据其白中泛粉的釉色和不透明的特性,可将其归类于陶器,而非瓷器。釉色莹润透明,积釉处呈水绿色。台身可见网状细冰裂纹。烛座具有明显的唐朝风格。上盘中心立杯形烛座,烛座以曲腰盘承托。烛台底部、内壁及烛盘内部未施釉,烛台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轻微偏转。

汉朝开始,烛台成为常见的陪葬物品,造型经常涉及龙元素,如已知的一些唐朝的烛台。馆藏的烛台出现在六世纪,造型相对简洁。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有类似收藏。

文章图片40

28.鎏金面具(男)

辽 鎏金、青铜

这两件鎏金面具配饰体现了辽朝契丹贵族使用的丧葬方法。它将尸体与精心设计的鎏金葬服相结合。辽朝的官方历史只是含糊地提及这些葬礼物品,称它们为“盖尸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两座坟墓仍保存良好,可以用来核实和完善古代文献中提到的一些细节。

文章图片41
文章图片42

面具细节

赛努奇博物馆的鎏金面具是仿照死者真容用薄铜片锤击成型,眉、眼局部錾刻,最后加以鎏金工艺。面具为辽墓出土文物中较常见物品。出众的细节以及精细的錾刻,只有胡须可以把它和对应的女性面具区分开。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面具细节

一条弯曲线条刻画出他们紧闭的眼睑。面具边缘的穿孔使它可以连接到银丝网格葬衣上。相比之下,陪葬头饰比较罕见,可能是因为纤维制品很难保存。赛努奇博物馆的每件面具上都配有一个鎏金银冠,由银丝缀合的镂空银片组成。

文章图片45

29.鎏金面具(女)

辽 鎏金、青铜

男式鎏金银冠工艺十分复杂:24块鎏金薄银片边缘被剪成云朵型,每三个为一组由银丝缀合在由薄银片顺长对折成双层卷曲成圆环的冠箍上。每一片都装饰着一只鸳鸯或是一只凤凰,凤凰的所在的金属线的尾部还有八只鸟在摆动。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面具头饰细节

这些可饰件让人想起中国东北三燕时期(335-436年)和朝鲜高句丽王国的步摇头饰,衬景花纹则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虽然辽朝的官方历史上没有提到这样的头饰可能是官员服饰的一部分。但是对先例的研究广泛证明朝鲜新罗王国的王冠上就是使用的鎏金镂雕錾刻薄银片。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面具头饰细节

特征明显且罕见的殉葬品,应为十二世纪初期的产物。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面具细节

文章图片52

30.法器

辽 木、金

文章图片53

31.青白釉魂瓶(对)

宋 陶瓷

文章图片54

32.盘

南宋 陶瓷

盘圈足,胎身较薄,胎体精细致密,且白腻。通体施白釉,满绘青花纹饰,外底无釉,釉润亮。盘底留有匣钵垫烧痕迹。盘身采用模印工艺,外壁绘卷草纹,口沿绘双层缠枝花纹,内由弦纹分割,盘内壁共含3层纹饰带。该瓷盘在制作工艺与纹饰图案上,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金银器,如在江苏溧阳平桥镇出土的宋代卷草纹银盘。此类瓷盘曾风靡一时,在金朝(1125-1234)也曾发现类似瓷盘。

内底纹饰构图别有深意:画面右侧绘一老者手持拐杖,坐于松树之下;旁边绘一仆童,手呈物品示于老者;二者中间绘有一只翩翩起舞的仙鹤。以太湖旁一块凹陷的岩石为背景左侧,背景中间为摆放着仙桃的小桌。通过松树、仙鹤、仙桃等元素可判断画中的老者应是一位仙人。在宋朝,这样的人物纹饰十分常见,尤其是在镜子上。绘有类似纹饰的镜子在同时代的金代也随处可见。

文章图片55

33.香盒

北宋 陶瓷

文章图片56

34.镀金青铜立佛

明 镀金、青铜

文章图片57

35.镀金青铜立佛

明 镀金、青铜

这是永乐年间流传下来的较为罕见的大型青铜器之一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36.翰林院

清 绢本设色

日本

文章图片61

37.樱花

江户时代(17世纪) 绢本设色

文章图片62

38.春暖花开

明治时代(17世纪下半叶) 川端玉章

绢本设色

文章图片63

39.梅花

江户时代 酒井抱一

绢本设色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40.时雨物语

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1600年至1650年间)

纸本设色

文章图片67

41.阿弥陀佛

江户时代 青铜

文章图片68

42.香炉与龙

江户时代-明治时代(1800 年至 1870 年间)

木村敦 失蜡青铜

文章图片69

43.地藏菩萨

江户时代 青铜

文章图片70

44.花瓶

江户时代-明治时代 启山

青铜

文章图片71

45.阿卡拉

江户时代-明治时代 青铜

越南

文章图片72

46.玉玦

东山文化时期(公元前 3世纪~公元1世纪)

印度尼西亚 1 号墓葬,3 号发掘,东山遗址

在奥洛夫·贞斯 (Olov Janse) 在越南清化挖掘的东山文化时期的墓穴中经常出土一些开裂的玉环,它们也同样出现在泰国和中国。在越南,这类圆环的出现可追溯到公元三世纪左右,并且直到越南归属于中国的初期,仍然可见它们的身影。

其既可以被用作耳环,利用圆环的裂缝而戴在耳垂上面,与同时期的青铜器较为类似,如青铜刀柄,铜壶或是青铜人饰灯具。一般在墓穴中许多这样的圆环被组合放在一起,有可能它们是一环一环连接起来的,抑或是是被佩戴在衣服上面。玉环身上带有被修复过的痕迹,表明其很可能比一般珠宝饰品更为贵重。

文章图片73

47.鸟徽

交趾时代

公元前50年-公元400年

青铜

文章图片74

48.民居模型(明器)

交趾时代

公元元年-公元400年

文章图片75

49.碗

安南时期

公元600至900年

文章图片76

50.大凤盘

大越时期

大约1450年
砂岩 釉下彩绘

03

结语

巴黎是梦幻之都,同样也是艺术之都。中国艺术的种子到了巴黎这片沃土上,也能茁壮成长,结出果实。我们或许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只要人类还在,那艺术的心,也就相通。

文章图片7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