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及古董珍玩集萃
预展时间及地点
6月7日-6月11日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57号)
拍卖时间
6月11日 13:0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 A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珐琅之臻,辉煌胜金。与錾胎珐琅及画珐琅相同,掐丝珐琅作为其门类之一,在历代的能工巧匠手中,呈现永恒的绚丽光彩。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一经传入中国,即与我国传统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有机地融为一体,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很快掌握了掐丝珐琅的制造技术,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痕迹,是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生如夏花之绚烂,犹如珐琅的五颜六色。在此骄阳似火的夏天,迎来了中国嘉德30周年春拍,中国嘉德拍卖瓷器及古董珍玩部精心筹备,于“瓷器及古董珍玩集萃”专场中继续呈现一批珍贵而精美的明清掐丝珐琅器,总21件,均以10000元起拍,不仅造型用途多样,纹饰题材亦十分广泛,集珐琅工艺和造型艺术之精萃,记载了中国皇家珐琅器的发展历史,多数为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标准器物,展现了有明清掐丝珐琅艺术的发展脉络。
本品造型敦雅可人,呈鼓式,炉身单线掐丝珐琅工艺装饰,以白色珐琅釉作为底色,施以墨绿、深紫、红、浅绿等珐琅釉掐丝填绘纹饰,给人一种清新而淡雅、高贵又沉稳的感觉。少许的红色、黄色珐琅釉色凭添不少活跃,使整体色调不至沉闷。紫色和墨绿颜色深邃,质地透明,似翠玉、像紫晶。这一经典配色,在明代极为盛行。本品小巧精致,掐丝精细流畅,釉色亦较为透明感,尤以紫色釉为佳,具有明代早期掐丝珐琅的特点。同类造型纹饰的鼓式炉可参阅故宫博物院藏元-明初 景泰款掐丝珐琅葡萄纹兽足鼓式炉。此件与本品风格相近,不同之处是本品为白色釉料做为地纹,更为稀见。
炉身腹部作葡萄纹图案,茎叶下垂,叶端衔挂数串葡萄果实,葡萄颗粒均匀饱满,填以透亮的紫色珐琅釉。其间掌形的葡萄叶由墨绿渐至浅绿及红,如挂满秋霜,寓果实成熟之际,可谓用心。且金线于勾勒轮廓的同时,亦作单线布于空疏之处,更使画面繁密华美,呈现灿烂艳美之气,更具装饰意趣。整件炉器色彩艳丽,且其图绘题材富于生活自然气息。
葡萄有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葡萄纹在中国出现也非常早,到了唐朝已经非常的盛行,大量出现在铜镜、金银器上。明早期瓷器、漆器和珐琅器亦喜欢装饰葡萄纹。
宋徽宗赵佶开创了中国花鸟画创作的新时代,其绘画师法自然,最擅长的就是工笔花鸟,其代表作《腊梅山禽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他在腊梅山禽图中首开梅花与白头翁的组合,以示自己对艺术忠贞不渝追求。梅花喻五福,白头翁喻长寿,后人画腊梅白头翁寓意幸福长久。此件掐丝珐琅盖盒设色清雅,尽显宋画意趣。盖面以白头翁、梅竹入图,翠竹梅林、鸟语花香一幅声色画面跃然眼前。
盒侧三层缠枝梅花、灵芝纹是典明代宫廷常用纹饰。盒内遗存朱砂粉,当年也许为某位丹青雅士储存颜料之用。“春王正月,天子万年”这两句话最早出自《公羊传》的吉语,用以祝颂新王朝一统天下,皇帝万寿无疆。后人偶得此盒,添吉言其上,足见其家国情怀,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维多利亚加尔伯特博物馆藏品
初见此盒,发人深思。无论是宋徽宗作腊梅禽鸟图寄情言志,对爱好的坚守;还是明、清两代寄情于物,对未来的期许与祝愿。具画意掐丝珐琅非常罕见,尤其花鸟纹。可以参考:维多利亚加尔伯特博物馆收藏 花鸟纹掐丝珐琅炉子,大英博物馆收藏 鹦鹉石榴纹盖盒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器编2 清掐丝珐琅》,紫禁城出版社,第69页,图44 清康熙的珐琅器生产是承前启后的时期。以明代掐丝珐琅器为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在康熙皇帝审美情趣的直接影响下,宫廷珐琅器形成了精致、规整、轻盈、秀丽的风格,十分精美宜人。本品即为典型一例。
此器以精铜为胎,造型取自宋元瓷器梅瓶,线条流畅优雅。通体外壁以掐丝珐琅装饰,自上而下以浅蓝色釉为地,装饰缠枝花卉纹,枝蔓卷曲自然,莲花瓣丰腴,是以掐丝代替笔锋双勾而成,考验工匠手头功夫,非一般工匠能为,呈现出典型的清康熙宫廷珐琅作艺术风格。设色布局极为考究,珐琅料色泽明艳纯净,体现清康熙掐丝珐琅之用料至纯。此件作品虽无款识,但器型挺拔庄重,整体珐琅料用色秀丽雅致,填色亦严谨仔细,纹饰清晰纤丽,非皇家御用不可亲为。
鼓墩又名“绣墩”,“坐墩”, 因它仍保留着鼓的形状,故名,是我国古代一种常用的坐具,因其上面常覆盖一方丝绣之物而得名绣墩,也可用其它材质制成,造型也多种多样。清早期继承和发展了明式坐具的成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达官显贵刻意追求室内陈设。运用各种精湛的技艺,融合明代家具的造型,使清代家具形成了其独有风格。
本品绣墩成对,精铜为胎,敦实厚重。呈鼓形,平面与圈足相若,腹部六环带形交叠,上下衔接处分别饰铜鎏金鼓钉一圈,腹部环带上对称装饰铜鎏金铺首衔环。整器以掐丝珐琅工艺装饰,以天蓝色珐琅釉为地,墩面以红、黄、白、绿、深蓝等珐琅釉装饰狮子绣球纹,极富动感,热闹非凡;腹部环带内均饰缠枝莲纹,造型华丽丰茂,设色多彩艳丽;腹部双铺首为鎏金錾刻,造型夸张繁缛,倍添华绮。绣墩上下分别饰夔龙纹及缠枝花卉纹。器身纹饰衔接处就鎏金装饰,鎏金较厚,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尤为突出。同类可见,故宫博物院藏品,与本品形制、工艺等如出一辙,唯局部纹饰略有不同,可资比较。
绣墩,常见有木器、瓷器等材质,深受后世文人推崇。本品以掐丝珐琅制更为稀罕。整器掐丝工艺精细灵活,纹饰繁密规整,采用的单线掐丝纹饰,显现了由明代晚期向清代早期过渡的时代特征。其珐琅釉料色泽艳丽,釉面平滑,掐丝鎏金灿烂,加之主要配件之间是以金属螺丝相连,符合清早期康熙朝掐丝珐琅工艺的特征,虽未加款,但时代特征明显,实为一对康熙朝造办处制珐琅器的典型精品。康熙珐琅器本就稀少,此器体量如此巨大,鎏金色泽亮丽,应为宫廷珍品散佚宫外,成对保存,尤显珍贵。
Lot 2519
清乾隆 掐丝珐琅饕餮纹瓶
H 18.3 cm
此瓶以铜为骨,形制小巧别致。外壁通以掐丝珐琅为饰,以腹部饕餮纹为主题纹饰,上古凶兽尖牙外露,神态威猛。由上自下分别加饰蕉叶纹、如意云头纹、菱花纹等多种纹饰。整器铜质精纯,鎏金灿然,掐丝匀称精细,纹饰满密华贵,层次鲜明飘逸,釉彩明润亮丽,气度雍容,是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的经典之作。
乾隆时期是掐丝珐琅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此时制作的掐丝珐琅器在装饰上注重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装饰繁复,极尽工巧。由于乾隆帝嗜古,因此随着仿古掐丝珐琅器烧造的增多,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饕餮纹、夔龙纹、蟠螭纹、凤鸟纹、云雷纹等仿古纹饰,这些纹饰均是对我国古代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图案纹饰加以变形而来的。此瓶上的饕餮纹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本品呈净瓶形,器形虽小,但造型端庄隽美,亭亭玉立。口底鎏金厚实,瓶身施以掐丝珐琅工艺,通体以天蓝珐琅釉为地,以红、黄、蓝、绿等诸彩双勾线饰缠枝莲纹样,相互交迭,构成繁密茂盛之势,色彩浓郁,为标准之乾隆宫廷风格。底刻“乾隆年制“”楷书横款及“凊”千字文款。其字摘取于千字文中的“临深履薄,夙兴温凊。”,“凊”字在千字文中位列二百六十四,取千字文做掐丝珐琅器之标记乃乾隆时期之规定,为乾隆宫廷标记之用,以区别紫禁城中不同宫殿内的所属陈设物。
整件香瓶所施珐琅釉色纯正,掐丝翻折宛转,填釉饱满,工艺精致,呈现华美清丽之态,秀雅灵动之形,为清乾隆时期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所造,展现出乾隆宫廷珐琅作的高超工艺和辉煌成就。
此高足杯为侈口,深弧壁略下敛,高撇足。口沿、内壁、腹足交接处、足缘皆鎏金厚重。器身以蓝色珐琅釉为地,以掐丝技法制作夔龙团寿纹,以四等距分布,间饰缠枝花卉纹。杯高足上部为一圈蕉叶纹承托杯身,中间饰一周缠枝花卉,最后辅以如意云头。圈足底心錾刻方形双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杯身虽小,但整体比例十分合理,造型匀称,华丽大气,掐丝线条精致有度,做工玲珑清秀,金色亮润,釉料深沈,透露出富丽典雅的皇家气息,为典型乾隆宫廷掐丝珐琅御制之物。
同类可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与本品形制、纹饰、工艺几近相同,可资比较。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器编2 清掐丝珐琅》,紫禁城出版社,第351页,图281
本品錾胎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成对,流传至今,极为难得。以铜为胎,以錾胎与掐丝珐琅技法制成。口沿饰一周变体夔龙纹,碗腹以天蓝珐琅釉为地,以红、黄、绿、宝蓝等诸色珐琅釉饰四组宝相花纹饰,间以錾刻四处圆形开光。开光内分别錾刻“万”“寿”“无”“疆”四个鎏金篆字,并填宝蓝色珐琅釉。底部錾刻鎏金一周莲瓣纹,圈足内正中錾刻双方框“子孙永宝”四字二行篆书款。整体纹饰艳丽,金色明亮,工艺精湛,造型端庄,极为珍贵。
公元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80寿诞。皇帝的诞辰日,称为万寿节,取万寿无疆之义,万寿节是清代的一大盛事。早在数年前,乾隆皇帝就指派阿桂、和珅、刘墉、福长安等大臣总办庆典事宜。为了这次寿宴,乾隆皇帝给宫廷造办处下旨,让他们特制一庆寿器具。乾隆时期所制艺术品可视为皇帝本人艺术品位的反映,乾隆时期一改雍正时期灵秀典雅的风格,而倾向追求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华丽繁缛。不仅在造型方面趋于多样化,在设色用彩等装饰工艺上更有独特的表现。宫廷造办处不负厚望,在接到到谕旨后,精心设计,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从此诞生。本拍品就是这批御制器物之一,做工精美富丽,寓意深刻。
由于高度重视,乾隆亲自参与纹饰、文字的设计选定,采用了象征皇权的夔龙纹、缠绵无尽的缠枝莲纹,吉祥的佛教莲花瓣纹。八旬万寿秘藏碗底掐丝珐琅勾莲纹《万寿无疆》碗底刻“子孙永宝”字样,其中“宝”字,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将“王、八十万寿”的历史信息藏于其中,“王、八十”,清晰可见,最后一道弧线为万字的起笔,状如元宝。作品主要纹饰为万寿藤,又名缠枝莲,是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有生生不息之意。作品设计四个开光,分别饰“万寿无疆”四个鎏金篆体字,呈圆形,寓意为团寿。万寿无疆出自《诗·豳风·七月》:“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旧时用于祝贺帝王多寿的用语。
清宫档案记载,“万寿大宴上唯有乾隆一人使用全套景泰蓝碗、盘餐具,余者都用瓷器。”自此,这类掐丝珐琅勾莲纹《万寿无疆》碗几乎成了“乾隆”的标志。有“乾隆”处必有此器,有此器必为皇帝专用。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几处重要的皇家行宫,皆配制了此种餐器,作为帝王的“万寿无疆”的象征。万寿无疆碗作为顶级特制御用餐具,是乾隆万寿盛典上的最重要器物,堪称“碗中至尊”。
来源:法国拍卖行,1995年2月23-24日,Lot 222 参阅:《瀋阳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精粹·珐琅卷》,万卷出版公司,页137-144,编号17-14
本品掐丝珐琅将军宝、摩尼宝,属佛教七政宝中的两件,又称七珍,其他为法轮、皇后、大臣、白象、宝马,据印度佛说,转轮圣王有七政宝随同,护持属地,七政宝之说后入佛义,其随同轮王临世。七政宝亦作供养释迦如来佛,象征其觉静与护法之力。因七政宝与圣王之渊源,得帝王喜爱,使其成为宫廷中常见装饰。清代宫廷信奉藏传佛教,经常下旨制作七珍或八宝造形之法器,有瓷质、金属等多种形式,这些供器作为藏传佛教的特殊象征符号,用以供养诸佛。
法国拍卖行,1995年2月23-24日,Lot 222
此对七珍供器铜胎,胎体厚重,通体以掐丝珐琅兼具錾刻鎏金、嵌宝等多种工艺于一身。上部为铜鎏金錾刻火焰为外廓,内置将军宝珠及摩尼宝珠,纹饰錾刻华丽,尽显其静穆神圣,局部以镶嵌宝石装饰。二珍均置于掐丝珐琅莲花器座,座上部为盛开莲花及莲蓬,四层仰莲瓣交迭,莲瓣饱满鼓起,色彩缤纷典雅;中部为铜鎏金宝瓶,两侧掐丝珐琅饰双螭龙纹飘带缱绻,下部为掐丝珐琅二层圆台座,饰以缠枝花卉纹、覆莲瓣纹与回纹等纹饰。两件供器装饰风格一致,工艺相同,应为同时所制,配套使用。整体布局紧密,繁而不乱,以鎏金、掐丝珐琅交错装饰,既显其静穆神圣,又不失华美高贵,当为乾隆时期珐琅器作精品。
同类可见,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清乾隆 掐丝珐琅蟠螭八宝”,形制、工艺均与本品一致,应为乾隆宫廷同一时期制作,唯所供法器不同。可兹比较。
此炉造型取法商周青铜鼎,下承三鎏金飞龙形足,气韵高贵,端庄稳重。肩部两侧置鎏金立凤耳,其形象生动,动感十足,尽显皇家气派。炉身外壁通体天蓝色珐琅釉地,上以诸色珐琅釉饰宝相纹及夔龙纹,釉色艳丽纯正,色彩搭配讲究画理,精美华丽而不失古朴庄重,艺术感染力极强。炉盖掐丝珐琅饰蝠纹,四周鎏金镂雕缠枝莲花图案,以便香烟流入空气之中。盖顶装饰仰覆莲钮座,上承镂空缠枝莲纹提钮,细节均刻划细致入微。
本炉造型敦实挺拔,鎏金璀璨,掐丝繁密而不繁乱,珐琅料用色众多,炫目异常,并兼用錾花、镂雕等手法,表现了清乾隆掐丝珐琅工艺多种技法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为当时同类器物的典型代表。
掐丝珐琅熏炉为明清两代宫廷重要陈设器,通常置于宫殿内用作烧灰取暖或燃点檀香,传至清中期,铜胎掐丝珐琅工艺极其纯熟,亦融入更加丰富的装饰因素,不仅愈加美观,也逐渐跳出实用器之范畴,兼具观赏性。因清代宫廷宗教法事盛行,铸炉处的日常生产除了文房陈设之外,还包括大量佛前供器。五供是供奉或祭祀用器,包括一对花觚、一对烛台和一个香炉,本品当为一组清宫御用五供之一,当为礼佛或祭祖用器。
此炉精铜为胎,作朝冠耳三足式,下承三兽足,作兽首吞足式,兽首錾刻鎏金,深目高眉,宽鼻阔口,獠牙外露,毛发堆迭,刻画精细。肩出一对高耸朝冠耳,造型弯折有度,极具美感。炉身以掐丝珐琅工艺装饰,通体浅蓝色珐琅釉为地,以红、黄、白、绿、深蓝等诸色珐琅釉饰缠枝莲寿字纹为主题纹饰。莲花托寿字,枝叶翻卷缠绕环绕,纹饰布局细密,对称美观,主题突出,设色多彩艳丽。整体造型大气端庄,设计巧妙,工艺精湛,纹饰繁复华丽,寓意吉祥,静谧之中赋予动态美感,静中生威,雍容华丽,具有浓郁的宫廷气息,实为清朝盛事掐丝珐琅的精品之作。
清代追摹古风到乾隆年间达到高峰,这时宫廷常将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运用到珐琅器的制作中。虽然仿古器物多有所本,但与珐琅结合后,创出另一番别样的艺术特色,也开创了珐琅器仿古器型的滥觞。此件掐丝珐琅仿古夔龙纹鼎式炉既是乾隆时期“范铜取古型”后,结合时下之吉样化裁而成。
此炉形采青铜三足鼎造型,沉稳敦厚,雄浑静穆。器身以精铜为胎,上下分为炉盖和炉身两部分,均以天蓝色珐琅釉为地,其上以深蓝、黄、白等珐琅釉色装饰,掐丝施以夔龙纹图,纹饰繁复,置构井然。整器横竖分明的夔龙纹与弯曲翻转的如意云头纹、菱花锦纹妙地结合在一起,增添几分柔和,避免了线条呆板僵硬,又恰当地凸显了纹饰的硬朗、挺拔。
通观此炉,造型规整,胎体厚重,鎏金耀目,釉色纯正,尽显皇家宫廷器物之华贵威,明显属乾隆本朝作品。根据腹部的夔龙纹,本拍品显系模仿三代青铜器的经典纹样制作,当属乾隆仿古佳作。极可能为清代皇宫内的重要摆设,弥足珍贵。
1.《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金属胎珐琅器》,紫禁城出版社,第160页,图152。2.伦敦拍卖会,2019年11月6日,Lot 316 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各式铜胎珐琅器在装饰和器型上都有不少突破,清乾隆朝宫廷造办处的掐丝珐琅器制作,大到宫廷礼器、陈设,小到文房用品、生活用具。尤其广泛制造大型器具,比起之前多为制作小件,难度大增,既要有大型窑炉配合,还要对烧造技术充分掌握,使硕大铜胎加热后不会变形,釉料呈色也要求一致。
方凳精铜为胎,形制方正宽大,器形规整,厚重敦实。整器表面纹饰以錾胎珐琅工艺制作,以红、黄、绿、蓝、白等诸色珐琅釉彩填饰缠枝花卉纹及蝠纹,纹饰典型的清宫制式化特征,左右对称,风格古朴。整器结构精巧,显得格外沉静端庄,典雅高贵,且造型较为少见,值得藏家宝爱。
清代宫廷家具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有很多其他门类的工匠参与其中,这样既能使家具富于变化,又能满足皇家独特的审美情趣,但往往制作一件家具费用颇高,需调集各门类工匠的力量方能完成,尽显皇家之奢华。
同类可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金属胎珐琅器》,图152清宫旧藏“清中期 掐丝珐琅蝙蝠花卉纹方凳”与本品如出一辙,可兹比较。另一例,Peter Moores爵士旧藏有一对掐丝珐琅瑞蝠纹方凳,曾售于伦敦拍卖会2019年11月拍卖会,编号316,(伦敦拍卖会,2019年11月6日,Lot 316),以29万英镑成交。可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