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宪问第十四 ⑫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虚空济 2023-06-10 发布于山东

  

孟公: 鲁国的大夫,这个人清廉寡欲。我们在下一讲会提到“公之不”。孔夫子在说孟公这个人是不的,没有什么欲望

魏,是指晋国的两个大的家族: 赵氏和魏氏。晋国本是北方的霸主,有六卿: 赵、智、中行都是很大的家族,掌管着晋国的权势,其中最大的就是赵、魏,后来赵氏把范氏、中行氏所灭,又联合了魏、韩,灭掉了智氏。最后剩下了赵韩,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一个历史节点三家瓜分了晋国以后,春秋结束进入了战国时期,并且赵韩三家分晋以后,天子把这三家封为诸侯,也就是到了战国七雄: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何为老呢?在赵魏这两大家族做家臣可以有很大的权势因为无论从他的德行,从他的辈分,从他的能力都可以做资历比较老的那个位置。则优:是指的绰绰有余完全可以坐那个位置上。

可以为薛大夫薛:是两个小国在鲁国的附近但是呢,为这两个小国的大夫却不能胜任,做不了

我们来体会这句话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我们先延伸到生活当中来: 有一个人可以去一个大的企业做一个经理,一个总监,但是让他去一个小的公司小的团队去做一个总监,一个经理却未必能胜任因为去到一个小的公司,小的企业,是需要亲力亲为的事情比较繁杂而去一个大的团队,大的企业则不然,因为它有成型的管理机制,有个成型的系统,所以很多事情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你只要自己品行很好,德行很好,有一定的能力,有一定的辈分,你就可以坐在那个位置上。

我们从这句话当中来延伸四个道理: 一定要懂得量才而用比如说孟公绰,让他去做亲力亲为的事情是不行的,做繁杂的事情是不行的为何呢?因为他清廉寡欲,他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他自然就做不了那么多繁杂具体的事情而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我们如果是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上行下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起到一个标杆的作用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明白这个道理,什么样的人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亲力亲为做繁杂的事情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放在高位上如果没有那个品行和德行是不够的

我们这里来举个例子,比如说在生活当中一个人在一个店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管理人员,销售也很好,管理人也做得很好,可是他自己创业却很难成功为什么呢?他更适合做管理类的工作,更适合做具体的事情而一旦当老板以后,他的思维还是做事情的思维这个时候是当不了老板的老板需要更大的心胸,需要放眼更大的未来,需要把事情把权利、把利润让给员工的。而一个管理者出身的人,却没有这样的眼光和胸怀,所以往往自己出去创业未必能成功。因为他的思维模式不一样,他自己的行为模式不一样。

那么第二个道理我们就要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要懂得识己之我们要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才华,自己有什么样的长处,自己擅长什么,自己不擅长什么,我们才能给自己一个更好的选择。比如说这里提到的孟公绰,那么孔夫子说了孟公绰他可以这样的位置,而不能做滕、两个小国的大这也延伸了一个道理因为从孔夫子的角度他可以看得清楚孟公绰其人的优点,那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我们要懂得识己之能,我们看看自己可以在什么样的位置上,适合去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才可以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化

我们再讲第个道理就要再上升一个境界了,我们要懂得自由转换比如说我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才能但目前没有适合我的位置,没找到适合我发挥的地方,那我就要去做一些繁杂的事情,不停地去调整自己,那我们就要懂得变化自己比如说我只能做一些亲力亲为的事情,:我有很好的德行,有很好的品行但是目前没有能发挥我德行的地方,那我就要做一些繁杂的事情,不停去调整自己比如说我只能做一些亲力亲为的事情,我没有那么高的心胸,我也没有那么大的眼界,那我们也要懂得自由切换,我们要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想做到什么样的位置,那个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所以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先要有识己之能,还要有量才而用的智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自由切换,自由调整调整我们自己去适应我们当下的环境,适应当下的岗位去自由切换我们可用的身边的一切人才和我们所用的身边的一切物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所以我们要有自由切换的思维。而很多生活当中我们的思维是固化的,我们认为杯子只能喝水,我们认为碗只能吃饭,我们认为我们只能工作,或者我们认为我们只能做饭,或者我们认为员工他只能做他当下的事情……而我们没看到他身上的长处没有看到他身上的短板我们要懂得他未来可以做什么,我们可以不断地去调整和培养他包括我们对自己,对孩子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先有这样的自由切换的思维,然后我们不停去学习,增长自己的智慧,会看清楚很多事情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

那我们再上升个道理个道理我们要讲到”。孟公绰这个人是不的,没有什么欲望当没有欲望,故而孔夫子说他不能为小国的大,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我们承接上一贫而无怨一个人贫穷困,遇到困境,遇到不如意不生很难,为什么呢?这里面讲了一个道理: 越是贫困和不如意之,人们越容易生看看我们自己是不是一样的呢遇到困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往往是很容易生起怨恨为什么会生起怨恨呢?欲求不满因为自己想要的没有得到,因为自己想象的没有实现所以它其核心还是在一个,欲求不满就很容易生怨。

那我们再来看孟公绰他自己是没有那么多欲望的,而越是小国的人是不是欲望越多呀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很好理解这个道理了孟公绰自己本身是没有那么多欲望的,他如何和那么多欲望的人打交道呢思维是很难频的,大家想象的问题并不相同所以在我们这个社会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贫富差距

那贫富差距从哪里来呢?从思维的方式并不相同,所以有贫富差距的人是很难在一起交流的因为不同频大家所想的问题并不一样,大家所担忧的事情并不相同。我们延伸到生活当中我们再来体会这个道理比如说,如果我们是比身边的朋友更有智慧的或者说物质条件比他更好或者说工作比他更好……这是个表象。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不如你的朋友是很难沟通的会发现讲出来的话都是怨气他讲出来的话都是不满足,都是抱怨这个社会的,抱怨父母的,抱怨亲人的,甚至抱怨孩子的,抱怨爱人的……而你告诉他: 你要努力提升自己,一切就会变好他就会说: 你不了解我的生活现状,你要是我你也会如何如何如何……你会发现这个时候的思维很难沟通,他是听不清楚你在说什么的,他会觉得你说的话并不适合他其实在你的位置把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同样比我们有更高思维的人,看我们是不是也如此清晰呢?

所以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没有那么多欲望的人和欲望很多的人是很难同的,因为他很难站在他的角度去解决他的问题比如说一个小国寡民,他有很多的欲望,有很多的抱怨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他永远显得风轻云淡,显得毫不在乎那这个时候在他的角度他就会认为这个人是理解他的

所以我们再来看论语当中孔夫子自己本身有修为有德行的弟子,很多最后都是没有选择去做事情的而恰恰是以政事著称的冉求;比如说子路比如说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子贡,反而这些人为政会比较好因为他们自己本身还有很多这方面的追求,故而他能更好去同而比如说颜回、冉雍、闵子骞,这些以德行著称的人,他反而不能更好去从政,其道理就在这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