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句嫁接:饱含创造思维的作文思维模型

 建模作文宋亚军 2023-06-11 发布于内蒙古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建模作文另一个基础思维模型嫁接”。

这个模型,应用也是很广泛的,可用于作文立意的生成、美化,也可用于作文素材的偏转,也可用于作文整体角度的转换,等等。今天分享的,是两个二级思维模型的小内容,一个是名句嫁接后生成精彩语段,一个是名句嫁接后生成精彩认识。

有必要说一下,建模作文会推出全系列的思维模型内容,包括一级思维模型“换元”“嫁接”“迁移”“偏转”“整合”等。每个一级思维模型下面,还有若干二级思维模型。

这个读写建模系列,文字较多的,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文字较少的,在视频号上推出。建模作文的视频号“建模作文宋亚军”已经推出了一些“嫁接”小内容,您可以看看。更欢迎关注视频号。(附耳细说:欢迎给视频号内容点赞、转发)

视频号“建模作文宋亚军”里,关于名句嫁接,已经推出了如下内容,你可以看看。

013名句嫁接,接出作文深刻认识

015名句嫁接,接出作文语段别样风情

049嫁接木心的名句,作文语言韵味十足

061名句嫁接,接出作文语言锦绣芳华

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建模作文视频号。

名句嫁接,让靓丽的语言精彩呈现

我们都有诗意的向往,我们总以为,诗意就是摆脱眼前的苟且,走向诗与远方。其实,真正的诗意,不是要摆脱眼前的柴米油盐,而是在内心里怀揣春花秋月的渴望,深藏徒步川藏的遐想。

上面这段话,既有诗意,又有哲理,且形象化。这段精彩靓丽的话是怎么生成的呢?是两个名句,各自经过换元转换后,又合理地嫁接在一起的。

请看:

我们都有诗意的向往,我们总以为,诗意就是摆脱眼前的苟且,走向诗与远方。(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高晓松其实,真正的诗意,不是要摆脱眼前的柴米油盐,而是在内心里怀揣春花秋月的渴望,深藏徒步川藏的遐想。(真正的安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里修篱种菊。——林徽因

思维模型

再具体展示一下名句嫁接思维的具体过程。两步。

第一步:换元。

由名句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换元生成“我们都有诗意的向往,我们总以为,诗意就是摆脱眼前的苟且,走向诗与远方”。(换元时,重点改换了句式。)

由名句真正的安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里修篱种菊”,换元生成“真正的诗意,不是要摆脱眼前的柴米油盐,而是在内心里怀揣春花秋月的渴望,深藏徒步川藏的遐想”。(换元时,重点改换了意象。这个换元过程,以前给大家分享过。)

第二步:嫁接。根据表达需要,将换元后的名句合理地“接”在一起。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精彩语段:

我们都有诗意的向往,我们总以为,诗意就是摆脱眼前的苟且,走向诗与远方。其实,真正的诗意,不是要摆脱眼前的柴米油盐,而是在内心里怀揣春花秋月的渴望,深藏徒步川藏的遐想。

【建模延伸】

上面这样的训练,是不是对提升作文语言水平很有好处?

当然,初次训练,让学生适应会有一定难度,但若坚持一段时间,语言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有点难,才有点思维深度;有点思维深度,才锤炼学生思维啊。

如果仅仅把一堆名句扔给学生,不教给他们方法,用处有多大?我的经验是,那样做的话,只有极少数天赋很高的孩子会用,且用得很好,绝大多数学生,基本就是梁山的军师——无用。

不让学生大脑动起来,不让学生思维走向纵深,只停留在浅层,方便是方便了,简单是简单了,省事是省事了,效果呢?

类似以上内容的训练,建模作文基本形成了系列。二级思维模型有名句嫁接、名句嫁接语段、名句嫁接文章、名句嫁接素材等等。

建模作文系列课程储备充足,训练形式多样有趣。这些内容,可以用于学校整体读写环境建设,可以用于班级读写环境建设,更可以用于家庭读写环境建设。

也就是说,建模作文的这类思维模型小课程,学校可以使用,构建简约而高效的学校读写环境;教师可以使用,构建简约而高效的班级读写环境;家长可以使用,营造简约而高效的家庭读写环境。

名句嫁接,让创造性认识喷涌而出

名句嫁接模型的另一个妙用,就是可以生成新颖合理的创造性认识。

大家知道,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我们国家实现伟大复兴,是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创新型人才,可能带动一个行业,带动一个领域实现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培育创新型人才,就要努力积极锤炼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啊。没有创新性思维的参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从何而来?

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理念,早就渗透到高考语文试题中。不但作文是这样,其他的试题也如此。

下面分享的名句嫁接模型,就是一种创新型思维的锤炼。请看下面示例。

【嫁接示例】

生活中,你会发现,有的事物十分张扬,似乎在昭告天下,力图让全世界都睹其芳容;而有的事物,却似乎在极力躲藏,羞羞怯怯,怀抱琵琶全遮面。

人,事物,是“藏”着好,还是“露”着好?似乎不可能用一句话下结论。你看下面的名家名句,就从不同角度解说了“藏与露”。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2.智慧越是遮掩,越是明亮,正像你的美貌因为蒙上黑纱而十倍动人。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建模师有必要提醒大家,阅读中遇到如此名句,最好在理解的前提下背下来。语文学习,最笨的方法也是最快、最见效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背多写多练,除此无他。

【组合联系】

下面我们要做的,就是在2则名句中,找准、看清其中的联系。明白?

你可能问:这样做有什么用?建模师告诉你,此过程中,可训练到求同思维、求异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因果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思维……

是的,在这样的组合联系及后面的创造生成环节中,多种思维都得到了激发、锻炼。能用几个简单环节的训练,就将中学生所需的核心思维收入囊中,除此训练,建模师至今未见。(小小地得意一下)

当然,平时的训练,不大可能这样繁复。我们最常遇到的,恐怕就是在阅读中,读到某一则信息,能迅速与记忆中的另一则信息联系起来,生成一个新的认识。今天的分享,意在举例说明,抛砖引玉。

上面的两句可以牵手,因为含义相似,都侧重“藏”。

大家看,以上我们略一思考,就看出很多两个句子之间可以联系。当然,以上我们看出的联系,还是比较浅层的、简单的。深入思考,伸出思维的触角,你会有更多、更深层的发现。

【创造生成】

发现某两句之间有紧密联系,这还只是浅层的工作。让有联系的两句在你的大脑中碰撞、融汇,生成新鲜的、深度的认识,才是更有意义的深入“挖掘”。

明白吗?我们要将有联系的两句名言,深入思考,碰撞融汇,让这两句名言做土壤,从中生出鲜嫩的新芽,或者开出娇美的花朵来。

这个工作,最有意义,当然也很有难度。因为有难度,所以大脑得到的锻炼也就强烈。镜子越擦越明亮,大脑越用越聪明,这样的有难度的锻炼机会,你,不会放弃吧?

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2.智慧越是遮掩,越是明亮,正像你的美貌因为蒙上黑纱而十倍动人。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

就请你将这两句在大脑中反复萦绕,反复碰撞,紧密“捏合”,你能得到怎样的新鲜认识?当然,碰撞之后,每个人得到的认识都不可能相同——视角不同、积累不同,生成的认识肯定不同。

我们看“碰撞”后得到的不同认识:

认识一:看来中西方尽管文化不同,但在低调为人这方面,还是很有共同点的。《周易》所说的“藏器于身”,与莎士比亚所说的“智慧越是遮掩,越是明亮”异曲同工。

认识二:我们讲究低调处世,但不等于低到尘埃中。同是遮掩才华的低调,莎士比亚强调“越是遮掩,越是明亮”;而中国的《周易》则强调“君子藏器于身”。但二者都强调不要完全的、彻底的掩盖,你看,莎翁此句后面的比喻是“像你的美貌因为蒙上黑纱而十倍动人”,注意,是“黑纱”而不是“黑布”。《周易》“君子藏器于身”的后面还有很重要的一句“待时而动”。

认识三:东西方都比较推崇“抱朴守拙”的智慧。你看,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就强调“遮掩智慧”,且说“智慧越是遮掩,越是明亮,正像你的美貌因为蒙上黑纱而十倍动人”。《周易》更强调“抱朴守拙”了,“君子藏器于身”就是典型的“守拙”哲学了。看来,人类的智慧,虽因文化、地域等诸多因素,而显出很多不同,但许多美德,却是共有的。

各位请看,以上三个认识,都是从1和2两句名句的嫁接、融汇中得到的。是不是在继承1和2两句名句的基础上,生成了新的独到认识?

这就是最最宝贵的思维“碰撞”啊!假设你在阅读中,读到了1句,而你能联想到2句,且能将1和2句做以上思考,生成全新的认识,这个思维过程,价值何止千金啊

有必要说明的是,以上得到的三个认识,在立意、行文、语言等方面还不够完美,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如“认识一”就可以做如下修改:

认识一:“藏器于身”是东西方共有的哲学思想。虽然中西方文化不同,但在“藏器于身”这方面,还是很有共同点的。《周易》所说的“藏器于身”,与莎士比亚所说的“智慧越是遮掩,越是明亮”是异曲同工的。

大家看,改动后,整个语段以“藏器于身”为“象”,为说理的载体,将莎士比亚的名句依附在“藏器于身”之下,做“藏器于身”的真子集,是不是独有魅力?

我们归纳一下:上面的训练中,我们借此训练了诸多思维能力。我们的基本过程是——

1.深入理解名句。这是基础和前提。

2.发现组合联系。发现某两个名句有意思上的联系,最好能清楚的说出其中的联系。

3.创造生成认识。让两个有密切联系的句子,在脑中碰撞,就会撞击出思想的火花,生成新颖的独到认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