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浸式文旅丨北京红色文旅资源情感触点的创意营造与精神共情

 文山书院 2023-06-11 发布于湖南
Image



Image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请注明出处。文献参考来源:沉浸城市;红色旅游情境下的情感触点、情感反应与游客认同——基于5个红色旅游景区样本的实证研究;浅谈红色旅游的价值取向;京津冀旅游年票:这些红色景区,都是有故事的灵魂,你去过几个?





在文旅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红色旅游日新月异、不断契合年轻游客审美需求,增强沉浸式体验。缺乏互动体验、红色故事套路化、红色文物展示刻板化等问题如今都得到极大改善。随着我国全力迈入建设文化强国新征程,打造好、建设好、运营好红色旅游资源,将文旅资源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结合,必然为文旅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面对新一轮的城市更新,红色旅游资源不能再仅仅停留于“存在资源”这一简单的旅游观览模式,而是要进一步完善与发展。红色旅游目的地属于人文类景区,而人文景区的情感研究一直受到学界关注。情感被认为是人类在其生活环境中做出的短暂、强烈的反应,主要由社会表达、身体、体验和行动趋势4个要素构成。情感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旅游研究领域,旅游者情感被认为是旅游者在旅游全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越发注重情感方面的满足,情感成为了旅游过程的核心要素之一。强化红色景区的红色旅游情感体验是建设沉浸式文旅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北京典型红色旅游案例,为提升红色情感体验提供更多参考。

INTRODUCTION

摘 ·

旅游资源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现实风貌与历史成就,而对于我国来说,最具有深刻意义的资源当属红色旅游资源。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区将本地的红色文旅开发并投入使用。这些地区没有摒弃原先观览为主的游阅形式,而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许许多多的沉浸式情感体验,对红色人物、红色精神、红色事迹等红色元素增添新的情绪感知,重现当时的历史环境,并实现出真正的沉浸式环境打造。

一 · 北京房山:

韩村河——改革创新的时代记忆

韩村河风景村位于北京西南45公里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风貌、独特的乡村美景和现代化田园风光赢得了中外游客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国家AAA级旅游景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十大名村”、“中国幸福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称号。

Image

(图片:韩村河全景丨来源:网络公开)

“臭水沟,烂泥塘,挖野菜的结成帮。几条鸿沟穿村过,墩台上面搭土窝。天灾人祸年年有,村破人穷常挨饿。”这首民谣便是当年这里的真实写照。当地人还形象地称之为“寒心河”。改革开放以后,村子迎来了大发展。1978年,村里成立成立了韩村河建筑队。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建筑队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家资质一级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北京韩建集团。

Image

(图片:居房丨来源:网络公开)

韩村河自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崛起为华北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新星。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韩村河甚至成为了国家AAA级景区。

Image

(图片:韩村河地标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以党委书记田雄为首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韩村河走出一条“以建筑业为龙头,带动集体经济全面发展,村民共同富裕”的成功之路。把一个30多人的村级建筑队发展成为拥有22个工程公司及多项产业,职工3万多人的国家资质一级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把贫穷落后的“寒心河”建设成了公共设施齐备、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家家住楼房别墅、人人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

Image

(图片:桥头丨来源:网络公开)

近年来,我国的红色旅游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国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累计达到4亿人次,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突出的标志是修建了很多新的文化、休闲、生活服务设施,甚至修建了新的红色文化广场,这些设施的修建一方面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活和游客的出行,另一方面在表面上提高了一个城市的品味。然而,从红色文化建设的内涵来看,我们更应注重其内在性而非其外在性,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来。谈到红色文化建设,人们往往关注的是广场,大楼,而忽略了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内涵。红色景区作为革命先辈们奋斗、工作过的地方,应该是古朴和真实的,我们要再现的是他们当年奋斗的光辉足迹,而非现代工业所铺陈的富丽堂皇的建筑。

显然,红色景区建设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然要从红色文明的内在性出发,因为游客千里迢迢而来,本来就是想感受这样一份真挚的情怀的,景区建设就需要有足够的超越性和神圣性,提升人文品格。韩村河的成功表明红色文旅的成功不一定要陈旧复古,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来唤醒人民群众的情感体验,它可以以一种蒸蒸日上,岁月静好的静谧感。毕竟先贤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渴望给我们留下的,就是这样美好的世界,苦难不是唯一的解释,美好依然可以作为红色文旅产业的标题词。

二 · 北京门头沟:

妙峰山——京西激情燃烧的岁月

妙峰山位于北京市西门头沟区境内,这里曾点燃抗战的星星之火。这里作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前哨,为抗战的情报工作做出过很大贡献。

Image

(图片:妙峰山全景图丨来源:网络公开)

从北平通往根据地的三条路线在此会合,山高林密的地形作为隐蔽的情报工作再合适不过,再加上经常举办庙会,吸引的香客常年不断,本地又有丰富的果品销往京城,这些有利条件都为传递情报提供了最有利的掩护。

Image

(图片:山头丨来源:网络公开)

妙峰山西连晋察冀根据地,东接平津敌占区,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重要情报交通枢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情报站为党的隐藏战线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更成为解放区联系北平最主要的战略通道,为和平解放北平建立了不朽功勋。

Image

(图片:秋时丨来源:网络公开)

Image

(图片:山亭丨来源:网络公开)

妙峰山完成了隐蔽战线情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独特之处在于妙峰山不是典型的红的旅游景区,没有非常显著的建筑,也没有红色文物痕迹,却蕴含着在曼妙山崖上数不尽的敌后故事。

红色旅游的效应是巨大的,不仅可以对旅游者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使旅游者心灵受到震憾,精神上补充营养,思想上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同时反馈给当地人的是外界的新思想、市场的新动向、发展的新契机,促使自身不断的更新观念,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打造出:“红色——永远的激情、绿色——永远的青春、蓝色——永远的活力、古色—永远的神韵”的红、绿、蓝、古品牌,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产品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求。对于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这种隐匿往事于新景的做法反而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具体体现,游客们尚且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了沉浸式的情感体验,就已经为这种氛围与境界所感染,这是妙峰山最绝妙之处。

三 · 北京昌平:

蟒山森林公园——共和国建设的赤色年轮

蟒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昌平区,地处十三陵水库旁,蟒山一直是中央直属机关义务植树基地,在保留有占地200亩的中央首长植树区, 后世以立碑为念,有古朴雄浑的邓小平语录碑刻,还有数十处中央各单位及中外友谊植树纪念碑。铭文碑刻,真草隶篆,无一不承载着中国领导人对绿色中国的希冀。苍松翠柏与碑林相互掩映,形成永恒的主题。

Image

(图片:公园尊佛丨来源:网络公开)

碑林里收集了近百块名人碑刻,都是关于绿化祖国的诗句和题词,有刘澜涛、启功、杨秀山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和文人墨客的亲笔题词。漫步其中,不仅可以欣赏书法,而且可以从中体味社会各界人士对林业、对绿化工作的关心和期望

Image

(图片:碑刻丨来源:网络公开)

公园山势如大蟒,最高峰659 米,有人工林13万亩,树木花卉176种,终年葱翠,四季锦绣,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Image

(图片:题词丨来源:网络公开)

在蟒山绿林环抱的山脚,坐落着一尊近10米高的弥勒大佛、据说,这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石佛,大佛面目慈善,喜笑颜开,自然随和,呈现出一派乐天忘形的超拔气象。

Image

(图片:石佛正景丨来源:网络公开)

Image

(图片:蓝云丨来源:网络公开)

四 · 北京房山:

霞云岭乡堂上村——红歌之情赋能美丽乡村

2020年8月,有着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也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地的霞云岭乡堂上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Image

(图片:霞云岭乡堂上村丨来源:网络公开)

堂上村在发展文旅的过程中告别了“一煤独大”的黑色经济,转型发展红色旅游这张金名片。村民们通过旅游讲解、民俗接待、纪念品制作等方式参与进来,实现了富民增收,红色文化逐渐转化为红色资产。以歌曲唤起人们的红色之情,用红歌之情渲染村内的一角一落。

Image

(图片:霞云岭乡堂上村纪念馆丨来源:网络公开)

2006年,村里在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的那座庙里建起了村史馆,当时里面只摆放了一座曹火星的雕塑和他曾用过的桌子、马蹄灯等物件。经过2017年、2018年的两次改造,村史馆从最初简陋的小型陈列室逐渐发展为具有完备功能的特色展馆,展陈中融入了大量红歌文化元素,用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向观众展示着堂上村的红色历史和发展变化。堂上村为补足接待服务短板,成立了北京堂上村红歌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特色民宿,满足游客多层次住宿需求,结合特色文创和农副产品创办展销平台,实施红色教育文化旅游项目,做好特色历史文化传承。

村内设有红歌纪念馆,布展约1600平方米,以图文展示、多媒体呈现、歌曲链接等多种方式,打造沉浸式观展体验。堂上村利用“一红一绿”的资源禀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以游促农、以游兴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打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的美丽休闲乡村。






文化作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深熔铸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对整个民族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浸润到灵魂深处,润物细无声,进而形成一个民族的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最终外化为社会良性行为。

从井冈山到遵义,从延安到西柏坡,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在沉浸式文旅的赋能之下,这些精神与情感可以与当代生活进行互通互融。我们党在领导广大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革命道路上,形成的那些让人崇敬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革命斗争遗留的各种纪念物,不但具有政治意义,也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旅游的过程,既是观光赏景的过程,也是学习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过程,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对革命历史知识的了解,更是丰富了革命精神的内涵,赋以新的时代特色。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认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内涵作为精神象征的载体,为游客重温红色记忆,缅怀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进入新时代,红色旅游正在 “圈粉”更多年轻人,这与红色旅游持续创新性发展密不可分。更多年轻游客对红色旅游的兴趣点普遍来自喜欢身临其境、沉浸式的体验并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从被动的参观者变为主动的沉浸式参与者,以第一身份视角感知自己不曾了解的红色历史。在与时代烽火中升华对旅游、对人生、对历史、对民族、对国家的认识与共鸣、共情。





【温馨提示本文在参考文献基础上经平台责编重新整理,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