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41)—— 第三十四章: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在下不敏 2023-06-11 发布于四川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家好,本期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汎”通“泛”,广泛、泛澜(漫溢横流)之意。

“大道汎兮是说大道遍及一切处,像满溢的水,无所不到,无所不有

比如在我们所能了解的整个宇宙,无不充斥着阴阳之气,而这个阴阳之气就是道。《易经》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就是这股阴阳之气,现代人又称其为能量或意识。而这个能量或意识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所以老子说“大道汎兮”。

“其可左右,“左右”,过去一直以为是在讲大道不离天地万物之左右的意思,直到读了《易经》泰卦的大象传,即“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之后,我才对“左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孔颖达的疏解说:“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

也就是说这个“左右”,它有帮助、引导的意思在里面。如何叫帮助和引导呢?就像我们开车,若是方向偏左了,我们就会往右边调整一下,若是方向偏右了,我们就会往左边调整一下,总之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引导,以帮助汽车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

那么对我们或其它万物而言,若要安全抵达生生不息之圆满造化这一目的地,就离不开大道的这种帮助和引导。因此,帮助、引导天地万物朝着生生不息之造化的方向前行就是这里“左右”的深意所在。

比如我们受凉感冒了,身体就会出现发烧、咳嗽、流鼻涕等排寒反应;或者吃了不卫生的东西,身体为了把不卫生的东西排出体外,我们就会拉肚子等等。

这些我们以为的生病的现象,其实都是道的“左右”。还有我们喜怒哀乐等等情绪,同样也是道的“左右”,其目的就是要我们回归生生不息之本性的造化。

从天地来说,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地震海啸等等都是大道的“左右”,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万物的生生不息。

因此,我们所见的所有现象,其实都是大道的“左右”,都是大道在帮助我们或其它万物纠偏,帮助我们或其它万物在生生不息之圆满造化的轨道上前行。

而正是因为有了道的这种引导和帮助,也就是我们人类认为的“付出”,因而才有了接下来的“不辞”、“不名有”、“不为主”之说。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恃”,依赖、凭借的意思。

“不辞”,不辞让不推辞,也有不言辞的意思,只不过不言辞不是指不说话,而是说心中没有自见、自是、自矜、自伐的声音。

因此“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是在说虽然万物皆依赖于大道而生,但大道却并不因害怕责任,害怕担当而推辞不干,而干了之后,也并不会在内心产生诸如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声音,而当干出了成绩之后,也不会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即使养了万物也并不以万物的主宰来自居。

这是从人的角度出发来讲大道的无为。那作为人的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

常无欲,可名于小

“常”,不是常常,而是指大道不变的本体、本质。

前面讲过,大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这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东西其实就是气,只不过这个气并非属于物质的气,而是一种能量,一种意识。

之所以说祂是能量或意识,是因为祂具备生养万物,让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则,且这个规则的本身并不具有好或不好的意义。

也就是说大道只是依据万物的选择所触发的条件,来开启相应的规则。

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感冒,就是触发了身体受到寒凉侵袭这一条件,因而身中时刻不停在造化的本性就会按照本有的规则来将侵入身内的寒凉排出体外,因而才有了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生病现象的出现。

很多人一感冒,常常不问青红皂白就吃一些阻止症状发生的药,其实是在阻碍大道的帮助和引导,让寒凉继续侵袭我们的五脏六腑,日积月累,最终将产生不可挽回的恶果。

因此,在大道的规则里,没有好或不好的分别,有的只是人类自己的选择,而大道的这种没有好或不好的分别就叫“常无欲”。

“欲”,人之所以有欲,就是因为有好恶的分别,有喜欢或不喜欢,有要或不要的分别。而大道呢,没有任何的好恶分别,有的只是造化的规则,而这个造化的规则,永远都只向生生不息的方向造化,所以叫“常无欲”

正因为如此,因而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大道都会帮助我们,引导我们回归生生不息的轨道,因而才会出现所谓的逆境,才会有所谓的烦恼,其实这也就是佛家所说“烦恼即是菩提”的缘由所在。

而大道的这种帮助和引导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其可左右”的内涵。而又因为大道的这个“左右”,难以被人们所了解,所认识,所感受,因而叫“可名于小”。

“可名”,指可以被我们所了解,所认识,所感受,“小”,指大道的这这种“左右”非常隐微,祂深藏于有形有相的人、事、物的背后,很难被人们所觉察,所以称其为“小”。

因此,通过“常无欲,可名于小”,我们可以知道,大道的所有造化没有我们以为的好或不好,无论白天也好,黑夜也罢,或者说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等等,无非都是大道引导和帮助我们回归生生不息之本性造化的必要过程,只不过因为我们执着于好或不好,要与不要,因而无法觉察顺逆境背后所深藏的大道之真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归”,在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

在《诗经》中有一篇《桃夭》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这首诗到底在说什么呢?其实说的就是一个“归”。即在正确的时间里,选择正确的男子,然后把自己“归”给他,女子和这个被选中的男子,以及他们整个的家庭因此获得了最为圆满结果。

由此可见,“归”就是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给对方,并因此获得最为圆满的结果。

因此,老子这里的“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是在说,万物获得最圆满的结果的方式,就是以大道为主宰,而非以自己的好恶分别为主宰,也就是说顺从大道的引导和帮助,而不是被自己的好恶分别所牵引,如此才可以获得最为圆满的成就,而这个最为圆满的成就,才是我们今生今世最需要去了解、认识、感受的,所以叫“可名于大”,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就生生不息之圆满造化还要“大”。

上一段的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是讲大道的无为,那对我们来说,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这里老子用一个“归”字,来告诉了我们如何做到无为。

像万物那样把自己“归”给大道,而不是让自己的好恶分别来做自己的主,如此成就生生不息之圆满造化,就是无为。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说正是因为圣人明白成就生生不息之圆满造化才是今生今世最应该去完成的事情,因而圣人才从不以自己为大,不以自己分别好恶为大,因而他们最终能够成就自己生生不息之圆满造化。

老子这里用了两个“大”,前面的“终不为大”的“大”,是有条件的“大”,是相对而言的“大”,因此,这个“大”会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就像过去我们住40平米的房子就以为是很大的了,可是现在呢,不但不大,反而是小了。

而后面的“故能成其大”的“大”呢,却是超越时空的“大”,它不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而它是永恒的“大”。

因此,对我们来说,究竟是前面的那个“大”重要,还是后面的那个“大”重要呢?我们往往为了追逐前者而失掉了后者,而且还不自知,所以才有了《道德经》的出现。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