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气? 清代医学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写到,“脾胃者,仓癝之官,水谷之海,人有胃气则生,绝胃气则死。胃气即水谷所化,食为民天,所关非细也。”意思是脾胃是人体的“粮仓”,是受纳、运化水谷的“大海”。人们日用的饮食水谷入胃之后,经过胃的受纳,脾的消磨,化生成胃气,充养着人体的五脏六腑、九窍百骸、表里内外。人有胃气就有生命,若胃气断绝,人便面临死亡。由于胃气由水谷所化,因此,粮食是老百姓的“天”,凡是牵连到粮食的事情都不是小事。 胃气循行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五谷入胃,化生胃气,充养于肝经,作用于筋。五谷入胃,化生胃气,充养于心经,作用于脉。胃气在脉道之中流行,到达肺经,肺朝百脉,将胃气输布全身,一直到达最外表的皮肤、毛发。外表皮毛、经脉中的精气、胃气又还流归入于脏腑,如此循环无端,使人体气血阴阳达到平衡的状态。通过气口脉象的变化,可以权衡胃气的强弱,进而权衡一个人的病进、病退、病深、病浅,甚至是死生之限。 1、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黄帝内经·灵枢·玉版》 2、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3、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乃亡。犹兵家之粮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生,和调于五脏而血生。——《医宗必读·脾胃后天本论》 4、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5、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 …… 饮食与胃气的关系 可以决定人死生的胃气化生于水谷,可见,吃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古人这样认为,现代医学专家们对此也早有论断,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慢性病”这个名字就困扰着人类。医学专家们给慢性病的定义是:它不是一种危险的流感病毒,也不是其他致病微生物,而是由于机体不能有效利用饮食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总称为“慢性病”。 所谓“机体不能有效利用饮食”,即日常的饮食水谷在脾胃中无法被充分地腐熟运化,无法化生胃气,也就是无法转化成人体所需的气血营养,身体各部得不到胃气的充养,就会亏气、亏血、亏营养,亏个三年五年,没有什么感觉;亏个十年八年,小有症状;亏个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各脏腑器官就会不堪重负,造成功能失调,百病丛生。 那么,饮食水谷为什么不能被脾胃充分腐熟运化、化生为胃气呢?根本原因是脾胃虚寒造成的,就像夏天的食物在外面放几个小时就会变质、腐烂,但是放在冰箱里,几天也不会坏。同样的道理,只有让脾胃温热起来,入胃的饮食水谷才能被腐熟、腐烂,饮食水谷在脾胃中腐熟、腐烂的越充分,化生的胃气越充分,也就是化生的气血营养越充分。这样,人体的五脏六腑、九窍百骸、表里内外,有充足的胃气(气血营养)的濡养,才会健康长寿,对于有病的患者,也才能够更快速地恢复健康。 由此可见,“胃气”是人的生命之源,“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 中医火神派第五代传人董学军老师创立的“扶阳中土论”即是阐述扶中焦脾土胃土之阳气的重要中医学理论,脾土胃土之阳气即名“胃气”。近几年来,董学军老师以一名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以大医精诚之心,一直奋笔力作,通过《扶阳中土论》《有胃气则生》等一系列专著,告诉人们胃气对于养生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在养生和疾病治疗过程中如何保胃气、扶胃气。 董学军著作 抓住胃气, 就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抓住胃气, 就抓住了疾病的根本; 抓住胃气, 就抓住了中医学的根本。 END 声明 1、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涉及到的医学理、法、方、药,作为医学科普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