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家小院种菜记——“保全苗”

 晋南道 2023-06-12 发布于山西
保全苗

潘大丰

2023年4月上旬,潘家老院的三分菜地完成播种,地主婆望眼欲穿,按照网上讲的一周左右种子发芽出苗。可是天公不作美,持续低温,满足不了种子发芽生根的条件。

直到4月19日,花生、豆角陆续出苗,黄瓜、南瓜、丝瓜、苦瓜没有动静,地主婆等不及,以为种子出了问题,只好点对点、窝对窝第二次补种。

4月20至23日,下雨降温至4度,刚出苗的豆角太脆弱凉死一些,地主婆第三次补种补栽。4月28日,终于迎来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温度,赶紧栽红薯22苗。天有不测风云,5月2日至5日,下雨降温到8度,红薯只成活了12苗。南瓜、黄瓜、花生延缓出苗,前期出苗的豆角、毛豆,栽植的西红柿、茄子和辣椒生长缓慢,地主婆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差点做出拔苗助长的傻事。丝瓜、苦瓜、葫芦依然没有出苗的迹象,只好第四次补种。

种子出苗慢,地主婆在小院急的团团转,如坐针毡熬到五月下旬,该出苗的总算破土而出,补栽的红薯、辣椒全部成活,保全苗告一段落,光秃秃的黄土地,渐渐变成绿油油的庄稼田。长工也松了一口气,跟着地主婆保全苗的瞎折腾到此结束。只是补种了三四次的黄瓜、丝瓜、苦瓜、葫芦密密麻麻出了好多,地主婆惜苗如命,舍不得间苗,美其名曰让作物相互竞争、自行淘汰。

地主婆心急吃不上热豆腐,虽然天凉菜苗长势慢,却吆喝长工早早动手为豆角、黄瓜、丝瓜等拉蔓作物搭架竖杆。我们趁茶余饭后散步,到沟边、路旁砍伐了好多废弃的树枝,积攒了多年的旧衣服派上用场,剪成布条当爬蔓绳用,先用树枝搭好立体框架,为每棵豆角拉一根爬蔓绳。由此可见,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布丝络也有用武之地,就看它能不能用对地方。

今年四五月雨水多,为了防止水流成河漫灌菜地,原先为300平方米硬化地面设计的四个引水管派不上用场,就用破布片装到废弃的快递袋堵住。小院种菜应验了晋南人的口头禅,乱套子(破布片)也有塞窟窿的地方,看来只要谋事做事,任何事物都不能轻视、小看。

5月27日至6月4日一场预告准确的连阴雨缓缓而来,从小雨到中雨,再从中雨到小雨,滴滴答答下了八九天,灌满了树坑、菜畦,大树挺得住,小苗喝不了也得兜着走,在大自然面前,包括人类在内的动植物真是无能为力。可见农业再发达,如果实现不了工厂化生产,还是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

5月30日早晨大雾茫茫,睁开眼睛透过窗户竟然看不到南墙的大红“福”字,空气湿度高达百分之九十,在湿润条件的促使下,蔬菜叶子、花瓣缝隙、藤蔓枝干顺势形成的露珠亮晶晶、明晃晃、圆嘟嘟。地主婆拿上手机赶紧拍近景、摄微距,在微信朋友圈晒得意之作。我也灵机一动,把此现象称为潘家老院一景——小院晨露。

在一个多月的保全苗期间,两平方米的草莓悄然进入盛果期,5月6日采摘第一个草莓,5月30日共采摘20次,最多的一次采摘了156颗,在一个月的采摘期收获草莓500多个。5月26日,省农科院同事范仁俊先生路过潘家老院,赶上末班车只摘了4颗草莓,开心的体验了向往已久的田园生活,他是我省著名的植物保护专家,有多项成果获奖,万荣苹果主题公园就在推广他的生态防治技术。地主婆望莓想瓜,期待着香瓜、黄瓜、南瓜、丝瓜、苦瓜、冬瓜、西葫芦快快生长,尽早成为盘中餐、口中食。

有种就有收,两行红葱收获两茬割了六次,配上粉条、五花肉、馍馍花做拌菜,地道的万荣特色菜、家乡的品牌菜。三畦韭菜收获两茬割了八次,配上香菇、虾皮、五花肉,蒸包子、煮饺子,正宗的中国饭菜、华人食谱。由于食材主料来自潘家老院,加上地主婆的厨艺,让人吃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快乐。

过了“六一”儿童节,小院绿色一片、红花耀眼,石榴花、月季花竞相争艳。四五种豆角一心爬蔓要出人头地,茄子、辣椒、西红柿、黄花菜暗下功夫深扎根,一场夏雨一个样的长高变粗,正在孕育着开花结果。花生、红薯、洋姜默默无闻长枝叶,即使有了果实也深藏不露很低调。香菜、小葱、花椒叶是提味配料,在雨水自然浇灌下更显翠绿,地主婆现采现做,省去储运销售环节特别新鲜,与超市买菜做饭的感觉大不一样。

六月初,小院初步形成简单的食物链,有蚜虫的地方就有瓢虫、草蛉的身影。叶菜冒出地面,青虫赶点而来,吃得菜叶千孔百洞,我们徘徊在绿色和普通农产品的栽培技术之间,正为打不打药犯难,小燕子及时赶来忙捕虫,让我们看到了生态防虫的希望。在小院筑巢落户的麻雀赶巧孵出几个鸟宝宝,叽叽喳喳叫不停,麻雀钻到叶菜畦抓虫子喂雏鸟。作物、虫子、小鸟相生相克、环环相扣,大自然就这么美妙神奇。

东邻居的院子空闲了三十多年,两棵泡桐、一棵香椿野蛮生长,根深叶茂力压群树,灰喜鹊等几种小鸟长年栖息在树上。它们也是潘家老院捕虫的主力军,时不时在小院上方盘旋、在小院围墙落脚、在豆角架上俯视,在菜地寻找它们的食物。为了奖励这些小鸟,我们经常把剩饭剩菜、瓜瓤果渣投喂到南墙根,有时竟能招来十多只灰喜鹊。由此潘家老院再添一景——小鸟觅食。

玉米属于主粮农作物,历来受重视、占好地,地主婆自作主张把它种在墙根。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杨鉴同学家的玉米晚种二十多天长得又高又大,论个头一个是中学生一个是幼儿园。地主婆认为玉米似乎在闹“靠边站”的情绪,一直停留在蹲苗期,但愿这是以人类之心度“玉米之腹”,等到秋后算账再见分晓。

地主婆的立体种植又出奇招,还嫌三分地不够用,买了两个大花盆四个小花盆,放到院子的犄角旮旯,种上凤仙花,纯粹玩高兴,已经失去长工种菜搞成本核算试验的意义。

地主婆种地很矛盾,播种期把三分地当三十亩地用,管理时把三分地当作花盆,洒水用袖珍喷壶、翻地用小铲、松土用小耙,出力不出活,干的腰酸背痛胳膊乏。长工用铁锹、锄头、耙子等传统农具干活,劳动效率是“地主婆”的好多倍,干得快还省力。(潘大丰,2023年6月5日


END

作 者 简 介


潘大丰,1959年生,1982年太原工学院电子测量技术专业毕业。退休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