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漫谈:来聊电子乐之新音乐美感的概念起步

 阿里山图书馆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我们先用3期来讲了现代电子音乐的技术。而这些技术,不仅仅推动了电子音乐这一全新音乐类型(概念)的诞生,同时也大大改变了人们创作音乐以及欣赏音乐的习惯。如果没有这些技术,现代流行音乐市场就不会存在。

当然,技术是一直在不断地前进发展的,尤其电子音乐对先进的技术依赖尤为突出,所以,在后面我们也会不时地聊到全新的科技是如何被运用到音乐当中。而今天的话题,我准备从一本书来开始。

《Sketch of a New Esthetic of Music》

《新音乐美学概述》

图片

这本书是意大利钢琴家/作曲家Ferruccio Busoni发表于1907年,也就是三级真空管发明之后那一年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一种新的观念——面对已经逐渐凝固的传统音乐形式,一种全新的、更加自由的音乐审美即将到来。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即我们常称的西方音乐,已经几乎有400年的古老历史;目前仍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可能是超越现今概念的最初发展,然而我们谈论“古典”以及“神圣的传统”,却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们有着公式化的规矩,指定的原则,严格发号施令;……我们用这些规则培育一无所知的孩子!

这部著作影响并启发了许多后来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弟子埃德加·瓦雷兹就说道:

我们在一起讨论未来世界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方向,甚至,是否应该继续受到调音系统的约束。他(布索尼)哀叹他自己的键盘乐器让我们的耳朵调适成只能接受自然界无限多声音阶层中的极小部分。他对我们刚知道的电子乐器非常有兴趣,记得特别清础的是当他读到电传簧风琴那一刻。经由他的各种著作,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未来音乐的预测已经一次又一次成真。事实上,几乎没有一项发展他没预测到,例如这个极不寻常的预言:“我几乎认为在这新的伟大音乐里,机器也将会变得必要,并且会在里头分配到一定的角色。也许,工业也是,将会在艺术境界的提升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图片

埃德加瓦雷兹(Edgard Varèse)

当大多数人还在对新技术保持观望态度的时候,眼界开阔的先锋艺术家们已经开始积极投身于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了。而传统审美和新艺术之间的碰撞和冲突,也自此开始展开。这场新的思潮不仅渗透进入音乐领域,在文学、美术等多个领域都有诸多影响,而最初的电子音乐就是在这场思想与技术的革命中诞生的。

未来主义

图片

未来主义画派 贾科莫·巴拉《燕子的飞翔》

 现存纽约艺术博物馆

未来主义发端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我们前文介绍的《新音乐美学概述》正是这一思潮的起源。1909年,意大利诗人、作家兼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Marinetti)于1909年2月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他强调近代的科技和工业交通改变了人的物质生活方式,人类的精神生活也必须随之改变。他认为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的时空观念,旧的文化已失去价值,美学观念也大大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一思潮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以尼采﹑柏格森哲学为根据认为未来的艺术应具有"现代感觉"并主张表现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所谓"心境的并发性"。未来主义学派对传统文艺的态度极为激进,全盘否定传统文艺的价值,认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存的文化都是腐朽、僵死,与现时代的精神不兼容的,并且强调艺术对现实的作用,强调最直观的感觉,并广泛接受现代技术中的速度感、机械感和冲突感。

图片

1909年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

反映在音乐审美上,他们的信念就是珍视“噪音”,并且将之前没有被考虑,甚至离音乐性有点遥远的声音艺术和表现价值置放进来。Francesco Balilla Pratella在《未来音乐技术宣言》(1911年)中陈述了他们的音乐信条:展示民众、大工厂、铁路、大西洋客轮、战舰、汽车及飞机的艺术灵魂。将机器以及电子的胜利王国领域加入音乐史诗的伟大中央主题。

图片

噪声发生器(Intonarumori)       图源 Thereminvox

1913年3月11日,未来派艺术家路易吉·卢梭罗(Luigi Russolo)将他的宣言《噪音的艺术》出版。1914年4月21日,他在米兰举办第一次的“噪音的艺术”音乐会。其中使用到他自己发明的噪音发生器(Intonarumori),据他本人介绍,这台机器是“声学的噪音仪器,其声音(怒吼、呼啸、搅乱、汩汩水声等……)由人手启动,并且经由喇叭跟话筒来投射。”

卢梭罗在意大利进行了一系列现场展示,遗憾的是年代久远,唯一的唱片以原始方式录制,如今几无从聆听。而这台机器也已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毁。后来,他又发明了一台“噪音风琴(Rumorarmonio)。卡萨沃拉(Franco Casavola,1891 - 1955)和菲奥尔达(Nuccio Fiorda,1897 - 1975)尝试了将噪音风琴与传统乐器结合使用进行创作;A.鲁索洛(Antonio Russolo,1877–1942)利用噪音风琴创作出的《众赞歌》和《小夜曲》(1921 年前后,虽然是将原来只用传统乐器的乐曲改编而成)是仅有的两首灌成唱片的用机器演奏的音乐。

二十年代以后,未来主义思潮逐渐消退,影响已经铸就,这些尝试成为了未来电子音乐的先兆,在审美和思想上已经为电子音乐的诞生铺就了道路。而大量的早期电子乐器的涌现则成为设备上的支持。关于早年的电子乐器我们前文已有介绍,不再赘述,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几首歌来听听:

1929年,约瑟夫·席林格创作《特雷门与管弦乐团第一组曲》(First Airphonic Suite for Theremin and Orchestra),于克里夫兰管弦乐团进行首演,并由李昂·特雷门担任独奏。

乔治·安泰尔第一次为机械装置、电子噪音制造器、马达及扩音器作曲,应用于他未完成的歌剧《花先生》(Mr. Bloom)

库尔特·威尔 (Kurt Weill)为埃尔默·赖斯 (Elmer Rice ) 的喜剧《孤岛上的两人》创作了配乐 ,由Novachord独奏;美国爵士乐音乐家Slim Gaillard和他的四重奏也在他们 1947 年的乐器发行版“Novachord Boogie”(Parlophone R 3035)中使用该乐器录制。

而随着录音设备发明、以及有声电影技术的发展诞生的听觉艺术实验(Sound Art)概念,则集中于表现声音艺术作为一种实践“利用、描述、分析、表演和询问声音的状况及其运作的过程。”说的简单点,就是让声音通过画面、装置等其他方式表现获得层次的感知。很显然,这是一个跨越多种学科的艺术形式。而比较早期的例子就包括Luigi Russolo的噪音发生器。

图片

听觉艺术音响装置 

源自2005年Janet Cardiff的听觉实验作品 

 图源 New York Times

电声磁带音乐

(Electroacoustic tape music)

1935年,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音机问世。随后,通过使用交流偏置技术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显着提高了录音保真度。1942年,AEG已经进行立体声录音的测试,并成为德国的秘密。直到二次大战结束,才被带回美国。后来Ampex公司就在这些录音机及带子的基础上,发展出美国制造的第一部商业化专业带式录音机Model 200。

伴随着磁带技术的进步发展,磁带为音乐家、作曲家、制作人及工程师在声音表现的能力上进一步开拓空间。录音带相对便宜而且非常可靠,它重制的保真性也比当时任何的声音保存媒介更好。它提供如同电影胶卷般的操作可塑性,可以在录音或是播放期间减速、加速或甚至倒带,允许录音里不需要的段落被无缝的移除或置换或结合成无止尽的回圈效果,随后音效放大器以及混音设备可进一步扩展了录音带的表现能力,允许多重预录各种声音(现场声音、演说或音乐),再加以混合并同时录制到其他带子,仅会有相当些微的保真度损失。而且录音机可以相对简单地修改成回音机,用来制作复杂而可控制的高品质回声及混响效果。

图片

一个波兰的电声实验电台

 图源 Electronic Beats

电声磁带音乐应运而生。来自埃及开罗的学生Halim El-Dabh成为最早运用录音带进行电声磁带实验的人,尽管他的设备还是一台笨重的钢丝录音机。他录下了具有古老传统的萨尔典礼,并在中东广播电台录音室使用混声、回声、电压控制以及再录制对素材进行处理。随后他将自己创作的成果命名为《萨尔的表达》(The Expression of Zaar),并于1944年在开罗的一个艺廊演出。

不过,直到1950年晚期,他来到美国哥伦比亚电子音乐中心(Columbia-Princeton Electronic Music Center),这些创造广泛才为人所知。

法国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

具体音乐的发展时间与磁带音乐的发展时间几乎是同时的,它是1948年由皮埃尔·费舍尔(Pierre Schaeffer) 提出。费舍尔认为具体音乐是直接将声音录制,直接在声音上进行创作,听到的便是声音的全部面貌,不再需要符号等抽象的工具来过渡,创作手法本身便是具体的,而不应该通过音符、乐谱来表现。所以具体音乐的创作来源就是各种各样的录音——无论来自广播公司声音资料库抑或自行录制的声音片段,以创造性的后期制作技术,调变出传统乐器所不可能表现的音乐。这种录音不强调音源物,却强调声音的抽象造形性,其方法与造型艺术的几何构成、拼贴手法若合,却远离了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的十二音列理论。

图片

费舍尔的音乐研究小组设备(Groupe de Recherches Musicales) 

图源120years

1948年10月5日,法国广播公司(RDF)播送了费舍尔的作品《火车习作》(Etude aux chemins de fer)。这是《噪音的五项研究》(Cinq études de bruits)的第一个乐章,采用一部切割圆盘用的车床、四部录音转播机、一部四频道混音机、滤波器、一间回音室以及一套可携式录音设备创作完成。

埃德加·瓦雷兹也开始创作《沙漠》,一首为室内乐团与电子磁带创作的作品。录音带的部分在费舍尔的录音室制作,并且之后在哥伦比亚大学作修订。在这部室内乐作品中,磁带音乐被有组织地、微妙地插入了管弦乐的弦律中,形成了独特的听觉编排。

1950年,费舍尔在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举行了具体音乐的第一次公开音乐会。他使用一套公共播放系统、好几部录音转播机以及混音器。虽然现场表演效果一般,不过使用录音转播机创造现场综合表演的手法却被人永远的记住了。同年稍后,皮耶·亨利与费舍尔共同创作了《孤独人交响乐》(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1951年,由于世界潮流所趋,RTF(原RDF合并电视业务而成)在巴黎建立了第一个制作电子音乐的录音室。同年,具体音乐歌剧《奥菲斯》(Orpheus,希腊神话中弹竖琴的名手)诞生。

磁带音乐和具体音乐很显然已经有了许多现代电子音乐的影子。但是很显然,无论是创作和演奏方式上,它们仍然有着浓厚的古典音乐的影子,而且这些早期创作都偏向严肃的探索,与我们现在的音乐体验大相径庭。此外,它们的声音来源仍然以实际声音为主,而非电子发声器。由于发声设备的差别,造就了一些地方的现代音乐探索从一开始就远远区别于其他地方,并且另外开辟了一条主宰者的道路——这就是德国和日本。

图片

Karlheinz Stockhausen在电子音乐录音室wdr 德国科隆 19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