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和一个县

 七老爷施政 2023-06-13 发布于安徽

      作者:方晗

他是个庐江人,一个地道庐江文化人。他以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家乡,爱得博大深沉、爱得前无古人,把自己爱成一个传奇。他的眼睛时常眯缝着,不知是在纵横思索还是在眯眼聚光,随时准备扫描庐江数千年历史,聚焦潜川几百代英贤。他就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理事、原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吴守春。

吴守春是名副其实的作家,却又兼顾担当起历史学家的责任,成为地方史研究学者,首开国内以一个县地域历史文化为写作对象的先河。庐江现有20个乡镇(街道),吴守春已为15个乡镇著书立传,已出版了26部书,每部书30-50万字,正在整理写作中的有5部,还有5个乡镇(街道)的书,在等着他去完成。


情满故乡同大圩

文学天赋极高的吴守春,作品活跃于国内外众多报刊,多篇被转载、译介,30来岁就开始出版个人诗歌集、小说集、散文集。他的作品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读了让人如沐旷野之风,如啜新禾之露。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他突然中断了文学创作,转向为庐江县各个乡镇写书立传。他一头扎进乡镇,拉网式、掘矿式的搜集发掘整理乡镇人文历史,不遗余力地用手中的笔弘扬传播地域文化,吃尽千辛万苦,却乐此不疲。

话还得从2010年说起。这年春天,吴守春陪同一位记者去他老家同大镇采访。同大镇和肥西三河镇毗邻,采访结束后,镇里安排游三河。吴守春无意间看到一本写三河的书,当即购买下。返回同大镇时,同大镇王书记说,小小的三河都能出一本书,我们这么大的同大镇,也应该出一部书,扩大对外宣传。吴守春听了,拍手叫好。镇领导当即商量决定,由吴守春执笔,写一部全面介绍同大镇的书。同大镇属于圩区,由几个大圩、众多小圩组成,统称叫同大圩,是安徽著名的大粮仓,非常值得写。同大也是吴守春出生长大的地方,为自己的家乡写书,吴守春二话不说,欣然领命


2011年6月,一部30万字同大专集《秀美水乡同大》出版了,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部书的魅力在于,它打破了固有的宣传模式,不做表面的硬性文章,同时又避开志书类枯燥刻板的格式。作者吴守春以独特的视觉走进同大圩历史深处,拾遗补缺、探幽发微,给今天的人们带回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各种生动有趣的民间传说,在书中熠熠生辉,读了令人忍俊不禁,同时引发人对过去的思考、对未来的希冀。

值得一提的是,吴守春在采访同大镇时,对同大圩所有大大小小圩口的形成和演变,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考证。圩区的风土民情、地理环境、故事传说、方言俚语以及生活在这里一代代人的悲欢离合,都带着浓郁的水乡特色。由此他创造性提出圩文化概念,并持续不断的进行系统探索。


甘为乡镇著春秋

《秀美水乡同大》的出现,一下拨动了庐江县各乡镇的心弦,与同大镇毗邻的白山镇赵书记率先找到吴守春,邀请他去白山,为白山镇也写一部书。起先吴守春有些犹豫,因为写此类书不同于文学创作,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他在县文化局上班,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但经不住赵书记一再做工作,盛情难却。

好在吴守春出身乡村,从六安农校毕业后又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对乡镇非常熟悉,怀有深厚的情感。又经过一年的苦战,沉甸甸的一部《白山》专集出版,同样反响很大。于是各个乡镇闻风而动,纷纷联系吴守春写书。白山镇哪里肯放吴守春?白山镇的同春村位于巢湖边,环湖观光大道即将建成通车,白山发展旅游迎来了大好机遇。镇领导们雄心勃勃,请吴守春再为同春村写一部书,彰显地域文化,助力白山旅游。吴守春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投入到新的任务中。


在写《同春》这部书时,吴守春在巢湖岸边发现一座猩红崖壁,他给命名为“巢湖赤壁”。巢湖赤壁现在已成为环湖游的一处重要景点。

未等《同春》付梓,冶父山镇领导就已号上了吴守春,接着一个又一个乡镇排上了队。吴守春无可选择,只能按排队顺序,一个乡镇一个乡镇去写:《冶父山》、《美丽罗河》、《盛桥古今》、《古韵泥河》(上下册)、《魅力石头》、《烽烟郭河》、《今古郭河》、《古镇金牛》、《人文柯坦》、《山水柯坦》、《大美乐桥》、《岱鳌山水》、《古典万山》、《十里长冲》、《古镇矾山》(上下册)、《矿业矾山》、《大美白湖》(上中下)……时间在一年一年地走,书在一部一部地出。有的乡镇出一部,有的出两部,有的出三部,还写了两部人物传记:金牛镇《孙立人家族传奇》、石头镇《丁汝昌》。岁月的大树增加了14圈年轮,吴守春出版了26部书。

在写书的过程中,吴守春得以对整个庐江县地域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发掘、抉隐索微,庐江民间传统文化的丰富厚重,令他大为震撼!作为庐江之子,他深深为自己家乡感到骄傲!


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繁荣昌盛的持久动力。今天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地域文化的重要,它对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旅游景点打造、文化振兴、壮大发展起到的作用无可估量。每想到这些,吴守春就心潮澎湃,觉得责任重大。作为一名作家,他要义不容辞站出来,为保护弘扬家乡历史文化出一份力、尽一份责。吴守春写每一部书,态度都极其严肃认真。他以赤子的情怀、史家的眼光、作家的文笔投入写作。吴守春本就是位诗人,具备很高的诗词素养,在他的每部乡镇书中,都恰到好处地插入当地人物的诗词歌赋,使乡土历史充满诗意。读他的书,既是在了解历史文化,又是在欣赏文学作品。

写此类乡镇书籍,最能考验作者的写作水平、知识储备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吴守春严格尊重历史事实,很擅于把真实的历史当故事讲,在故事中生动展现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画卷。譬如吴守春要写一座村庄,在下笔之前,他一定会将这座村反过来倒过去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连一片残瓦、一块石墩、一座土堆也不放过。他讲村庄的故事,在村里生活几十年的村民都听得一愣一愣的:天哪,我们村还发生过这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啊!吴守春所到的村庄,村民们知道的事情,他都知道;村民们不知道东西,他也知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吴守春笔下的每个乡镇,都那样血肉丰满、灵魂丰盈、有个性有内涵有魅力。



史海钩沉勤撒网

著述乡镇,史料匮乏是吴守春面临的最大挑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吴守春为了心中的梦想,敢于迎难而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他获取史料的途径基本三种:第一、查阅家谱、史志、诗文等;第二、采访,收集民间口传历史;第三、实地考察,从古迹遗址中寻找发现历史信息。

吴守春每写一个乡镇,首先大量阅读本地的史志、家谱,获取一切与这个乡镇有关联的文字资料。据知情者透漏,吴守春家书多,旧书多。他的桌上、床上都堆满了各种旧书、谱志、发黄的资料,仅庐江及其周边的家谱,他就细致研究了八百余家,他像蚕一样趴在一堆堆纸桑叶上,拽都拽不开。可是读史志,可不像蚕吃桑叶那般轻松。史志如硬骨头,没有一定实力,休想啃动。吴守春却啃得有滋有味。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提出历史研究的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学和目录学。有了这四把钥匙的帮助,方能打开大门,一步步走进历史。可想而知,作家吴守春该经过怎样的残酷恶补,才让自己拿到这“四把钥匙”。单从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及内涵看,就极其繁杂,让今天的人感到头痛。这些历史知识,吴守春若不很好掌握,他就无法顺利阅读史料、完成写作,很可能会闹出笑话。一个乡镇的大小、一座村庄的名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变动都有故事,都带着时代的烙印。人类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变幻莫测,不习水性,谈何史海钩沉?

民间口传历史,生动丰富,具有坚韧的生命力。吴守春像个包打听,经常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打听村庄的前世今生。每到一个村庄,他要打听的对象,首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和老人们促膝谈心。从老人们嘴里讲出的烟火人世、大事小情,常让吴守春听入了迷,拍案叫绝,这是书本上是看不到的东西,极其珍贵。吴守春总是说,“老年人都是宝贝,有的老人虽然大字不识,也是故事家,是我的老师。


有次,吴守春在白胡镇采访一位九十多岁老者,出乎他的意料,这位老人特别能讲,话匣子一打开,中午也不休息,连水也不喝。老人不断的讲,吴守春不停的用笔记。整整两天时间,吴守春记了一大本笔记,小拇指被笔磨起了泡,肿得像根胡萝卜。还有年冬天,吴守春在龙桥镇采访一位百岁老人,老人裹着棉被靠在床上,吴守春就坐在老人床边,边聊边记。天早已黑了,外面风雪交加,吴守春全然忘记寒冷和饥饿,直到乡镇后勤领导打来电话,他才如梦方醒,拿出手机一看,有十多个催餐信息,他却一点没听见。他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吴守春还经常到生病老人病榻前,温和地坐在老人身边,一边嘘寒问暖,一边采访。他要尽一切努力,把老人储存在记忆中的历史信息接收下来,传承下去。他在微信中写道:“采访老人就要争分夺秒。多年来我采访过成千上万的各乡镇老人,他们中驾鹤仙逝不计其数,想想就觉得心酸。抢救挖掘庐江历史文化,真的是时不我待,我必须与时间赛跑。”

或许有人会问:吴守春采访为什么一直用纸和笔?用录音机多方便省事呀。其实有丰富的采访经验的吴守春,也清楚录音省事,可他采访的对象很特殊,多为老年人。老人往往口齿不清,方言土语重,若是用录音,回放时很可能无法辨清。他选择用笔记,当场搞清楚,虽然当时费点事,后面就会少去很多烦恼。

当然,吴守春的采访不只限于老人群体,城镇乡村,男女老少,都是他的采访对象。他在白湖镇采访,采访笔记正反两面写,密密麻麻记了厚厚一大叠纸,重达15斤。厚积薄发,资料丰厚,写起书来才会得心应手。百余万字千百帧图片的三大本《大美白湖》已经杀青。


练就一双地仙眼

中华是文明古国,民族传统文化灿若星辰,其中数不清的民间故事传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吴守春的每一部书中,民间故事传说总是唱主角。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及生活状态,都能从故事传说得以体现。有人以为民间传说纯属虚构,不可信。吴守春却认为民间传说是口传历史,大多数背后都是历史真实。为了证实某个民间传说的真实性,他千方百计寻找到令人信服的物证。他经常把自己搞得像个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又像个农民伯伯,为了轻装上阵,夏天连草帽都不戴,冬天冒着风雪,跋山涉水,挖土敲石,四处寻觅,让口传的历史与留存的实物相互印证。

矾山镇有个乔家冲,传说是周瑜妻子小乔故里。当地民间传说,乔家和夏家为葬坟反目成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对话充满机锋。为了证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吴守春在寨基山狮子头铃铛地寻找乔家坟和夏家坟。苦苦寻找了两天,最终在一片杂草缝中发现了夏家墓碑,第二天又在土里挖出了乔家墓碑。乔家墓碑文字清晰,夏家墓碑有些模糊,但基本能辨认。还原一段历史真相,是吴守春最开心的事。

整个庐江县的山山岭岭、坎坎坝坝、拐拐角角,几乎都被吴守春走遍。十多年时间,他踏坏了十几双军用解放鞋。他说我们的脚下到处是历史,随处都有历史遗迹。只待我们去挖掘发现。通过长期的训练,吴守春已练成一双火眼金睛,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到的东西。在寻找历史文化遗迹中,他有种特别的感应,感觉哪个地方有,结果真的就发现了。

有次吴守春去柯坦镇蒲岗村采访,查看宗谱,谱中介绍有座西峰庵,庵前有块石碑。他动心了,立刻要去看看这块碑。询问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说庵已没了,哪里还有碑?早就丢失了。吴守春不死心,一定要去找,镇里只好给他派了个向导。向导陪他找了大半天,周边几里路都找遍了,仍一无所获。向导累得气喘吁吁,走不动了。吴守春就走在前面,带着向导找。冥冥之中似有神助,吴守春突然指着不远处小水沟边的草丛说,碑就在那里。他们赶过去扒开草丛,石碑果然斜卧在里面。向导十分惊讶,问吴守春,你怎么看见的?难道你有地仙眼?其实吴守春也没看见,完全是凭直觉。

像这样神奇的事情,在吴守春身上发生过多次,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或许,这就是心诚则灵吧。



令人信服的“庐江通”

吴守春经常研读庐江周边的各县市历史,是为了写好庐江历史。龙桥镇黄屯有座墓,当地传说是吴三桂的墓。有着丰厚历史知识的吴守春稍作分析,断然否定这一说法。随之他脑子里接连冒出一串问号:为什么要说是吴三桂的墓?这座墓主人究竟是谁?会不会与吴三桂有某种关联?吴守春下决心弄个水落石出。他经过好一番调查考证,终于真相大白,原来是明代进士、河南巡抚、兵部右侍郎吴光义之子的墓。吴的儿子是无为州人,和吴三桂打过仗。历史久远,捕风捉影、张冠李戴的事不可避免,但只要经过认真分析考证,总能厘清关系还原真相。

有人这样评价吴守春“是你让庐江村村寨寨、山山水水都能说话”,他当之无愧。他在探寻历史遗迹时,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个不起眼的石臼,经他考证,也有几段不寻常的故事。他攀崖钻洞,踏破铁鞋,寻找发掘到的石碑、壁刻不计其数,让沉睡千年的历史重新说话。他像个历史神探,能把消失几百年的人物找回来,还知道哪片草滩放过周瑜的马、哪个渡口泊过淮军的船、哪棵树上挂过太平军的旗……整个庐江县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地方,真正算得上一个“庐江通”。    

如今,庐江任何地方发现了古迹遗址,都会找吴守春去鉴别考证,他的话即是权威发布。最近,庐城的岗湾街道拆迁,发现一口老井,书记赶紧打电话给吴守春,请他去给这口老井验明正身。吴守春认真细致考证后,激动得大呼:“不得了,一口王家井,半部庐城史!”

一次,吴守春赴熟人的宴会,一大桌陌生人,但都是庐江人。当得知每个人的姓氏后,他眯着眼,不紧不慢,分别把桌上所有人的姓氏起源、家族兴衰演变、祖上出过什么人、干过什么事,讲解得清清楚楚,直让一桌子人目瞪口呆!



一个不睡觉的人

一个县交给一个人,一个人给一个县的20个乡镇寻源理脉、立传著书,在全国怕是绝无仅有。这不亚于一项大工程,一项文化工程,从工程师到工人只有吴守春一个人。虽然庐江县委、县政府,还有各个乡镇都给予吴守春鼎力支持,但写书是个特殊行当,很多事情,上级领导也爱莫能助,只能靠作者孤军奋战。这套丛书,极大地丰富了庐江地域历史文化宝库,为“大美庐江,全域旅游”提供了翔实的历史文化依据。

吴守春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曾任庐江县委书记王民生以及现任书记许华为等领导为他的乡镇专集写序。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高洪波也亲自为《冶父山》作序。2016年,吴守春应邀参加北戴河中国作协之家度假,他特地带去自己所著的庐江历史文化丛书,推介庐江旅游。这套专门展示地域历史文化丛书,引起作家们的极大兴趣,著名作家王蒙、邓友梅、蒋子龙等分别题写“文化庐江”、“挖掘历史文化,助推庐江旅游”、“以史为鉴,文以化之”。吴守春倍感欣慰。

在吴守春的电脑里,容纳了二十多万份文件,古老的潜川山水村镇都压缩在里面。他没昼没夜坐在电脑前敲打,手指头敲起了茧,键盘被敲打得坑坑凹凹,很多字母已看不清了。他准备再用五六年时间,写遍庐江县所有的乡镇和街道。庐江有位了解他的镇委书记,曾感慨地说,吴守春可能是整个庐江最勤奋的人,他写的东西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深入调查研究,所以值得信赖。

若问吴守春为乡镇著书立传有多辛苦?他含笑不语,别人更说不清楚,只有他妻子林芳脱口而出:“他呀,晚上又不睡觉。”

这个不睡觉的人,也不让山河历史睡觉。                               


吴守春在北戴河和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合影。


本文作者:方晗。巢湖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均有不俗建树,被文学爱好者誉为“巢湖冰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