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认识下红菇属里的一些有趣的蘑菇

 林笛LD 2023-06-13 发布于法国

这个红菇属,很早就准备八了,然后就拖了,,,好久好久。

界: 真菌界 Fungi

门: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纲: 伞菌纲 Agaricomycetes

目: 红菇目 Russulales

科: 红菇科 Russulaceae

红菇科学名:Russulaceae是担子菌门下红菇目中的一科。

根据2008年进行种类估计,其下共有1243种,是一个庞大的科别。

这个科目下主要有两个知名的属:

红菇属:其下目前大约有750个已知种,但是各种之间难以互相分辨,裂开时,不会有白色的乳汁流出,有些菇类可以食用,但也有些有毒。

乳菇属:特点是有一种乳白色的物质(乳胶),亦有些菇类可以食用,但也有些有毒。

以前我专文写过的蓝绿乳菇,是属于乳菇属的

本文就只介绍红菇属里的一些有趣的蘑菇!

红菇属(学名:Russula)

属于担子菌门伞菌亚门伞菌纲红菇目红菇科,最早于1796年由真菌学家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描述发表。

红菇属由780余种菌根真菌组成,世界各地都有分布,是红菇目中最大的一个属,其下物种多半较大、常见且色彩鲜明,是真菌学家与真菌收集者最容易辨认的属之一。

红菇属物种之菌髓中有许多大型的球状细胞(sphaerocysts),造成其蕈柄断面像苹果的果肉,而非像其他真菌般呈纤维状,这是红菇属的重要鉴别特征之一。蕈柄上没有蕈环等蕈幕的痕迹。多数物种的蕈褶都是脆弱易碎的,且多为离生,不会如乳菇属物种般分泌乳状物质。

虽然鉴定一种真菌属于红菇属相对容易,但要区分其种别是困难的,区分标准通常十分主观(如温和至苦味或温和至刺激味),且多需依赖显微特征。

红菇属下物种的种系发生学还没有被专家详细研究出,需要进一步的DNA测序分析。

以下特征通常是鉴别红菇属中个别物种的重要依据:

孢子印的确切颜色(白色、橘色或黄色)

气味(温和、苦、刺激)

菌髓的颜色变化

蕈伞颜色(但种内也常有变异)

菌肉对硫酸亚铁(FeSO4)、福尔马林、强碱或其他化学物质的反应

孢子的饰物

其他显微特征,如某些固定剂处理后可见囊状体

虽然红菇属个别物种鉴定困难,但有毒物种经常可借由刺激的气味区分,使花盖菇菱红菇等无毒物种成为野外普遍的食用真菌,就目前所知,红菇属中没有毒性致命的物种,气味温和者通常可食,但此原则只适用在红菇属,不一定适用在其他菇类。

红菇属的有毒物种,如辣红菇、毒红菇等的毒性主要造成肠胃症状,且通常发生在生食或未煮熟时,但在台湾,误食亚稀褶黑菇曾造成横纹肌溶解症,该属唯一的剧毒种为亚黑红菇

下面来看几种红菇属主要的物种种类

花盖菇:大型物种之一,蕈伞呈蓝绿色,气味温和,蕈褶白色且多油。

毒红菇:味道非常刺激,可晒干后作辣椒替代品。

亚稀褶黑菇:曾在台湾造成横纹肌溶解症的有毒物种。

变绿红菇:蕈伞上有许多明显绿色突起物。

黄孢红菇:一种有海鲜味的可食真菌。

花盖菇,也叫蓝黄红菇(学名:Russula cyanoxantha)

俗称烧炭者(charcoal burner),这种真菌在欧洲是最常见的红菇属真菌,并且主要在夏季至初秋期间出现。

这种真菌菇类非常美味,并且在1997年被德国真菌协会评选为“年度蘑菇”。

蓝黄红菇最早的纪录是由德国真菌学家雅各布·克里斯琴·沙弗于1774年所描述,其学名为蓝黄伞菌(Agaricus cyanoxanthus)。后来,瑞典真菌学家伊利阿斯·马格努斯·弗里斯于1863年将其学名改为现在的名称,其学名中的“cyanoxantha”源自拉丁文,意思是“蓝黄色”,指的就是其颜色。

蓝黄红菇的菌盖直径约为4–15厘米,呈绿色或亮棕色,且同种之间的颜色差异很大。起初呈凸面状,但随着年龄增加会渐渐变成扁平状或下陷状。

在潮湿时,其表面具粘性。菌柄高达10厘米,厚1.5–2.5厘米,稳固,呈纯白色,且有时候会有紫色的色调。

当菌柄与铁接触时,会有化学反应,并产生绿色的硫酸亚铁,其菌褶呈白色或淡奶油色,它们之间的间距不大,且子实层是自由下垂的。其触感油腻,有弹性的菌褶是其一大特征,其孢子印呈白色。

上为蓝黄红菇,下为灰红菇

灰红菇(Russula grisea)的外形与蓝黄红菇相似,但其菌盖颜色仅为灰绿色,且其色调较接近紫色或绿色,且其菌褶呈淡奶油色。这种真菌亦会在混交林生长,且更少在针叶林中出现。

我是分辨不出......

蓝黄红菇是欧洲最常见的红菇属真菌,且主要在山毛榉下生长。这种真菌通常在略带酸性,但营养丰富的土壤上生长,且是通过外生菌根的方式依附着山毛榉生长。这种真菌会在5月至11月期间出现,而高峰期则是7月至9月。

蓝黄红菇没有毒,还非常地可口,也是很常见的菇类,因此成为受欢迎的食材,其味道温和,类似于坚果的味道。

虽然叫蓝黄红菇,颜色却看上去像是紫绿是怎么回事?

下面来说最具代表性的红菇属物种大红菇

大红菇(学名:Russula sanguinaria)

俗称为血红脆褶(bloody brittlegill),其颜色多半呈现为亮血红色,不可食用哦——不可食用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有毒,而是其胡椒辣味和苦味令到这种真菌不可供食用。

还有一些类似的红菇在生吃时是有毒的,中毒症状主要和胃肠道有关:腹泻、呕吐和腹部绞痛等等。。。

大红菇的菌盖直径能达10厘米,起初呈凸面状,但后来会变成扁平状,有时候更会变成下陷状。

其颜色起初为明亮的血红色或玫瑰色,但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淡,且部分菌盖的颜色较为苍白,菌盖边缘会有裂纹,其菌柄非常稳固,偶尔呈白色,但更主要都是呈血红色或玫瑰色。

菌柄上有着垂直的条纹,并且颜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成灰粉色,其菌褶呈奶油色或浅赭石色,并且是连生的或自基部沿蕈柄向下生长的,其孢子印亦呈奶油色或浅赭石色,菌肉呈白色,有点辛辣味、胡椒味和苦味,且有着淡淡的果香气味。

大红菇于夏天、秋天较为常见,其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菌丝生长于软树木上。经常生长于松树的树木构成的针叶林地,亦有可能生长于沙质土壤上。

和大红菇类似的物种有:

沼泽红菇(Russula helodes)

的外观大致上与大红菇相同,但主要在针叶林的泥炭藓上生长,并且比大红菇更稀有。

毒红菇(Russula emetica)

在同一种生境生长,并且同样有一个鲜红色的菌盖,然而,毒红菇并没有红色的菌柄,且非常脆弱。

黄白红菇(学名:Russula ochroleuca)

俗称赭色脆褶(Ochre Brittlegill)或常见黄色红菇(Common Yellow Russula)

广泛分布于欧洲、少量分布于北美的林地中,并且常在桦树和杨树下出现。

黄白红菇最早是由南非真菌学家先驱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注意到是一个独立的品种,并由珀森于19世纪描述,其学名源自拉丁文,意思是“黄白色”。

而其俗称“赭色脆褶”和“常见黄色红菇”则分别源自其赭色外表和在西北欧的常见程度。

黄白红菇并没有毒,因此可供食用,但是,因为其轻度至中度的辛辣味道,所以人们并不会视这种真菌为美味,另一种类似的红菇,才是大家追捧的食材,那就是——亮黄红菇。

亮黄红菇(学名:Russula claroflava)

俗称黄沼泽红菇(yellow swamp russula)黄沼泽脆褶(yellow swamp brittlegill)

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的桦树和杨树下。

这种真菌有着一个黄色的菌盖,白色的菌褶和菌柄,而当碰伤时菌肉会变成灰色,这种真菌拥有淡淡的果香,被视为一种美食。

亮黄红菇最早是由威廉·拜沃特·格罗夫(William Bywater Grove)于1888年描述的。其学名源自拉丁文词汇“clarus”和“flava”,“clarus”意思是 “明亮”或“清楚”,而“flava”意思则是“浅黄色”,结合起来就是“明亮的浅黄色”,即“亮黄”。

亮黄红菇体形中等,其菌盖呈蛋黄色,直径为4–10厘米。其菌盖亦略带粘性,且这种真菌经常在树下生长,因此树叶等杂物不时会粘在其菌盖上。

在成熟的亮黄红菇标本中,菌盖中央都会凹陷,而剩余部分则会皱起,并且呈半脱皮状。其菌柄呈白色,高度为4–10厘米,厚1–2厘米,相当坚固,其菌褶呈苍白赭色。

这种真菌的所有部分经碰伤或老化后都会变成深灰色。

亮黄红菇主要于夏季和秋季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并且经常在桦树和杨树下生长。这种真菌的适居生境为潮湿或附近有池塘及湖泊的地方,且荒地和沼泽也是这种真菌的适居地。

有时候,这种真菌的也会在干燥的地方出现。

看到这里大概大家都意识到红菇属的菇类,其实什么颜色都有,下面这种就更有趣了!

变绿红菇(学名:Russula virescens)

又称为野生绿菇、绿菌、青盖子、青菌(中国东北)、青面梨菇(福建)、青蛙菌、绿豆菌(广西)、青脸菌(四川)、青头菌(昆明)和青汤菌(贵州)。

它的主要的外观鉴别特征包括:淡绿色菌盖,表面附有深绿色突起,致密的白色菌褶,以及白色柱状、实心菌柄。

变绿红菇分布广遍英国、欧洲和亚洲,或单株、或群散,生长在落叶及混合林的土壤上,多与栎树、欧洲山毛榉等硬木树种共生形成菌根。

它可能也出现在北美洲,但由于易与黄斑绿菇(学名:Russula crustosa)等类似菇种混淆,迄今未有明确定论。此外,研究显示,变绿红菇的核糖核酸酶相较于其他食用菇类,具有特殊的生物化学属性。

变绿红菇最早在1774年由雅各布·克里斯汀·谢弗描述,命名为“Agaricus virescens”。1836年,随着群类转移至红菇属,变绿红菇定名为“Russula virescens”。它是变绿红菇亚目(Virescentinae)的模式种,该亚目的特征是菌盖表面上布有类似糠的突起。

它的种小名“virescens”是拉丁文“变绿”的意思,而由于其菌盖表面颜色和质地为辨识特征,变绿红菇在中国各地又有青脸菌、青盖子等众多别名。

另一种容易混淆的菇类就是:

黄斑绿菇(学名:Russula crustosa)

俗称硬皮红菇(crusty russula)

这种真菌广泛地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呈绿色,且是一种受欢迎的食材。

黄斑绿菇最早是由美国真菌学家查尔斯·霍顿·佩克于1886年描述的,其学名中的“crustosa”源自拉丁文,意思是“有着果皮”。而其俗称则包括“硬皮红菇”、“绿被子红菇”和“缀满红菇”。

黄斑绿菇广泛地分布于亚洲和北美洲,并且主要在阔叶林和混合林中出现。这种真菌通常在阔叶树下生长,尤以橡木和山核桃为最。

这种真菌是以外生菌根的方或依附着阔叶树生长,且主要在6月和12月期间出现。

在北美洲,这种真菌非常常见,且广泛地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在亚洲,多个国家有这种真菌出现的纪录,其中包括中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

黄斑绿菇味道温和而可口,且较为常见,因此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食材。

黄斑绿菇的菌盖直径约为 5–12.5厘米,呈绿色,且白色的边缘上有着绿色的斑块。起初呈凸面状,但随着年龄增加会渐渐变成扁平状或更陷状。

其菌柄高3–9厘米,厚1.2–2.5厘米,稳固,呈白色或淡黄色,且随着年龄增加会变成空。

其菌褶呈白色、奶油色或淡黄色,其菌肉没有任何气味,且有着温和的味道。

变绿红菇黄斑绿菇经常被人混淆,何况下面这种颜色的也是黄斑绿菇,要分清红菇属里的物种是非常困难的事!

最后来介绍一种居然有海鲜味道的红菇!

黄孢红菇 Russula xerampelina

英文俗称:crab brittlegill 螃蟹脆褶 ,shrimp mushroom 虾蘑菇

在秋天出现在北欧和北美的针叶林中,它们的伞盖是深浅不一的酒红色,从紫色到绿色。它们的味道温和,是餐桌上最受好评的红菇之一,新鲜时还可以闻到贝类或螃蟹的味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