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宫苍龙的命名,来自虫、辰和农,音近义通也

 万物史话 2023-06-14 发布于北京

文/万物君
昨天,我在《龙的本义是东宫苍龙,龙的读音源自农,二龙所戏之珠为大火星》中说,古人观龙星是为了做农事,“龙”与“农”的读音可能因此而相似。网友觉得有些武断,所以现在就详细解释下。

1

甲骨文中,“农”字上面是“林”下面是“辰”,或者左右是“木”中间是“辰”。

甲骨文中的“农”
“辰”字是什么意思呢?郭沫若在《释“干支”》中说,“农事之字每多辰字,如农如蓐皆是。”所以他认为,辰是古之耕作之器。这一观点很有道理。就此而言,“农”的意思则是,用耕作之器在林间从事劳作。

问题是,“辰”为何是耕作之器?这仍然要从甲骨文的“辰”字谈起。
郭沫若说,习见之“辰”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上呈贝壳形,二是呈磬折形。磬不磬的不知道,但贝壳形,则是误解了。甲骨文中的“贝”字不是这样的。

其实,“辰”字的上面是石头的“石”。下面或是木柄。

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与之打交道最多的就是石器了。他们把石器打制成斧、锤、凿、锛等,用来砍伐树木,打制成镰、刀等,用来收割农作物。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先民们会用贝壳制造工具,但主要还是用石器。

几千年后,商人“象形”而创作出“辰”字,然后“象事”而创作出“农”字。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文字学家林义光认为“辱”是“農(农)”的本字。前者是手执农具,后者是农具在林间,也许,综合一下才是“农”之本意,即手执农具在林间劳作。
值得一提的是,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辰”指农时,失去耕种的时机,就会受到羞辱。但是多数学者不认可许慎的说法。

2

辰字旁的字,常见的有晨、振、震、唇、蜃、娠、赈、辱、耨、蓐等。除了耨、蓐等少数字与“农具”有关,其他的都与“农具”无关了。
这意味着,“辰”字的本义渐渐被人遗忘了
以至于许慎《说文解字》说,“辰,震也。三月,昜(阳)气动,靁电振,民农时也。物皆生。”《释名》则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季春之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二月,靁发声,始电。至三月而大振动。
上述“震”和“伸”都是“辰”的衍生义吗?我宁愿认为,他们都是假借字。
当时想要表达“震”和“振”的意思,但没有合适的字,就假借“辰”字。长此以往,“辰”就多了两个义项。

3

新石器时代,既然石头打造的耕作之器被称为“辰”,那么,众多的闪亮的石头是什么?是“星”。但同时,古人把日月星统称为“辰”。其中的道理,也许是,最开始都称之为“辰”,后来为了区别才分开称呼的。要知道,古人在起名时,往往都是先统称,后细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早期先民心目中,万物一体。

所以,“辰”有两个本义,一个是耕作之器,一个是星星的总称。只是后来,“辰”作为耕作之器除了在两三个字中(如耨)作为义项外,在其他文字中就不用这个义项了。
幸运的是,作为星星的总称,“辰”被广泛使用。
“辰”既然是星星的总称,很明显,辰和星,具有很大的重合度。后来,人们从所有星星中选择三个较大的,称之为“大辰”。
《春秋·昭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公羊传》: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大火谓心星,伐为参星。大火与伐所以示民时之早晚,天下所取正。北辰,北极天之中也,故皆谓之大辰。
更有甚者,那个与农业有关的商星,被直接称为辰。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综上,“辰”成了大火星的代名词。

4

当先民们“发现”了苍龙星座后,便用其中最大最亮的“辰星”来指代之,如《左传》 昭公三十一年: “日月在辰尾。”辰尾就是龙尾。
但是这容易造成混淆,它需要有个专名。
先民们所勾勒出来的这个动物,看起来像是个长虫,而辰星(大火星)为其组成部分,又主要用来指导农事,那就叫“龙”吧。
于是四相中的东宫苍龙,从此有了专名。当然,那个时代还只有两相。据一些专家所言,直到春秋时,还是只有两相。
做个小结,龙之得名,有三个因素:本身为虫,辰星在其中,以及与农事有关。
仔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虫、辰、农、龙,语音相近。
音近义通,此之谓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